业界共议乡村产业绿色发展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山西隰县的玉露香梨、陕西富平的柿饼、云南红河的红米、四川雅安的蒙顶山茶……在3月24日于北京举行的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公益研讨会上,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乡村特产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
山西隰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峰介绍,2018年4月,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覆盖四个乡镇、六个行政村的善品良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员种植玉露香梨3200亩,在技术指导、农资统购、果园托管、品牌宣传等方面持续发力。2022年,共收购社员的玉露香梨达80万斤,帮助销售400万元,为170户社员分红20万元,实现了产业提质和粮农增收的双重效应。“然而,玉露香梨的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王峰表示,由于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隰县连续五年出现霜冻、干旱、大雨、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给梨果产量和品质带来负面影响,也挫伤了果农种植的积极性,靠天吃饭的困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山地生态农业的典范。“由于梯田红米种植难以应用大规模农业机械,生长期较长,一年仅长一季,迫切需要现代化农业技术、管理方式和优秀人才的引入。”云南红河善品良田产业专业合作社代表马梅芬表示,希望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组建一支专业的红米种植人才队伍,探索丘陵山区小型机械服务,减轻农户的生产成本压力,让梯田红米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隰县和红河面临的困境也是多数乡村在产业发展道路上遭遇的瓶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丁亚冬表示,近年来,气候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如何让农业资源利用更合理、农业经营管理更高效既是直面气候挑战的需要,也是对推进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应,农业产业合作社亟需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农业绿色发展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国胜表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但在实践中,如果缺乏绿色理念,就不会有绿色的生产方式,就可能破坏耕地和生态环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不仅要转变理念,更重要的是有相应的管理措施、绿色的生产技术,为乡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撑。
活动当天,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启动2023年乡村产业绿色发展项目,旨在通过强化乡村产业人才的技能培训和系统性能力建设,探索更绿色、更具韧性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表示,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社会合力,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和社区包容性增长贡献更多力量。(经济日报记者康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