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晚清海上书画雅集与海派绘画之兴起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3月31日——5月28日)这些天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汇聚了江浙沪皖四地文博机构诸多难得一见的海派绘画精品,系统呈现海派绘画与其他画派的不同之处,凸显海派绘画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刊发的本文结合展览呈现的作品与文献,通过梳理上海开埠前后文人书画雅集、书画社团、书画市场之兴盛,窥探海派绘画之缘起。
上海古称上洋、海上,毗邻苏杭,古属松江府,宋代成镇,元代建县,明代筑城,是一座因商而兴起的移民城市。上海人崇文重道,科举鼎盛,人才辈出。明代中后期,上海出现了一批科第世家,陆深以文学书法而著称,顾从义家族以收藏而闻名,王圻以博学著述而得名,徐光启以中西汇通而留名……海上三大名园、顾绣都以精妙雅致而闻于世,明代上海就已成为江南文化的重镇。上海因商而起,因港而兴,但明清施行海禁政策,上海在经济上曾经一度沉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江海关于华亭漴阙,康熙二十六年(1687)移驻上海县城小东门,上海再一次焕发活力,很快成为江南重要的贸易港口,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美誉。雍正八年(1730),分巡苏松太兵备道移驻上海县城,历任道台崇文重教,启蒙书院、敬业书院、蕊珠书院相继成立,延聘名儒执教,周边各县亦有学生来读,上海县城文化教育进一步繁荣。
清乾隆、嘉庆年间,李廷敬先后十任苏松太兵备道,他工诗文,精鉴赏,尤善书法,曾于官舍平远山房刊刻名家法帖,又豁达好客,凡是有诗、书、画一技之长的人都招揽至平远山房,一时江浙名流群贤毕至。方楷在《吾园雅集记》记载了雅集盛况:“时观察李味庄先生爱士怜才,著声于江左,士以故多归之。嘉庆八年(1803)十月,余来沪城盘桓匝月,四方因观察至者亦数辈,皆一时知名士。沪城能诗词文章,精书善画者复不乏人。主宾款曲,欢极平生。自维扬、吴门以来未之有也”。上海富商李筠嘉,博习诗书,常召集名士于吾园雅集,觥筹交错,吟诗作画,集各地名家133人之诗词,刊刻《春雪集》,一时为“风雅主盟”。平远山房雅集及吾园雅集在乾隆末年至嘉庆年间先后持续二十余年,一时海上成为东南雅集之胜地。松江改琦得李廷敬赏识,并长期馆于李筠嘉处,为其做红楼梦图,可谓呕心沥血,为其生平之精品。图成后,李氏又遍邀名家为每一幅画像题咏诗句,在其去世后画稿外传,后经淮浦居士重编刻印。李筠嘉有慈云楼藏书八千余种上万卷,聘请周郑堂为其编撰藏书志,历时四年而成,龚自珍为其作序。原稿分两本,李氏本名《慈云楼藏书志》,周氏本名为《郑堂读书记》,1940年,商务印书馆取《郑堂读书记》缩为钤印小本,收入《国学基本丛书》,又取《慈云楼藏书志》校补,曾补逸三十卷于后。1825年恰逢李筠嘉六十岁寿辰,胡维翰为作画像而祝寿。图中李筠嘉一手持竹杖,一手捻胡须,神态儒雅,悠游自得,徐渭仁以隶书“杖乡图”题字,裱边有郭麐、吴信中、改琦、许乃大、许乃济、许乃钊、屠倬、沈捊彝、毛鼎亨等江南文人题诗祝寿。洪亮吉、龚自珍、钱杜、改琦、郭麐、陈文述等江南名士等往来交游沪上,褚华、康恺、曹洪志、乔重禧、李钟元、瞿子冶、徐渭仁等上海本地书画家、收藏家也异常活跃。
开埠前夕,1839年常熟画家蒋宝龄,来上海避暑,寓居城隍庙南之小蓬莱阁,名士书画雅聚无虚日,或泼墨作山水,或调丹写折枝,各善其盛,亦一时韵事,称小蓬莱书画雅集。瞿子冶、乔重禧、徐渭仁、费丹旭、姚燮等参与其中,高邕在《海上墨林》中认为“此殆为书画会之嚆矢”。杨逸撰《海上墨林》,凡四卷,分邑人、寓贤、方外、闺彦四类,收录宋代至清末民初上海县及流寓海上的书画家七百四十余人,其中开埠前上海县籍书画家也近200余人。上海素有文秀之美誉,明清研习书画之风渐盛,开埠前繁荣的文人雅集,无疑为海派绘画的崛起提供了深厚江南文化底蕴和良好的雅集传统。上海老城厢重商的江南文化中也蕴含着海派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多元与创新的文化因子,可见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开埠后,上海迅速崛起,在清末民初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乃至成为与巴黎、伦敦及纽约齐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战乱影响下,江浙沪皖等周边省份大量的平民、士绅、文人纷纷涌入上海,各地的书画家也纷纷来沪谋生活。清咸丰庚、辛年间(1860-1861),钱塘吴宗麟发起萍花诗社于上海县学署问字亭。同治壬戌年(1862),复就城西牧龙道院之自在楼船,集江浙诸名士结夏于中,仍名日“萍花”从其同也,起“短至”迄“重九”凡六集,集二十四人。曾由钱慧安、包子梁、王礼三人合作《萍花社雅集图》,共绘雅集文人24人,有周存伯、严起云、倪夔侯、陶锥庵、朱梦泉、包子梁、翁百城、朱仁峰、秦谊亭、吴宗麟、倪小圃、刘竹£、钱云巢、吴清卿、王礼、钱吉生、朱梦庐、姚岑芝、顾梦芗、俞少甫、闵小农、闵鲁孙、费廉卿、陆静涛,可惜此图已散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则收藏了《1861年七夕一粟庵雅集图横批》,款识:“辛酉七夕胜社第三集同人仍集于一粟庵,友琴先生出佳纸,嘱为补图,包子梁画柳堤、槿篱,顾梦芗作殿阁人物,吴清卿写竹,朱梦泉补残荷秋卉,秦谊亭绘杂树并识于沪城之梦画楼”,并钤:“秦炳文”白文印、“宜亭书画”朱文印。可知,此作由包子梁、顾春福、吴大澂、朱熊、秦谊亭等多人合作绘制而成,所绘为当时文人在一粟庵雅集的场景。此作作于萍花诗社成立之后,书画社成立前一年,而作者均为萍花社成员,一粟庵与牧龙道院都位于上海县城城西相隔不远,同时都是当时文人雅集之胜地,或许此作正是萍花诗社过渡为书画社之间的一次书画雅集。它不仅再现了海上文人雅集的场景,也展示了清末上海老城厢一粟庵的历史风貌。
张鸣珂曾在《寒松阁谈艺琐录》中写道:“道光、咸丰间,吾乡尚有书画家橐笔来游,与诸老苍揽环结佩,照耀一时。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早期来沪的画家,一般都集中在商业繁华的老城厢城隍庙以及豫园附近。笺扇庄在为书画家推销作品,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交游雅集,提供了便利。笺扇庄,顾名思义,主要是经营笺纸、扇子以及其他文房四宝的店铺。《沪游杂记》卷二:“笺扇铺备制五色笺纸、楹联、各式时样纨摺扇,颜料、耿绢、雕翎,代乞时人书画”。润例将书画家与笺扇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润例,又称润格、润笔、润单等,指付给文人作诗、文、书、画的报酬。书画家一般订好润例,送到笺扇庄制成价目表。顾客来笺扇庄求画时,根据润例订购,然后由笺扇庄联系指定画家,画好后再交由笺扇庄卖给顾客。笺扇庄通过收取墨费获得酬劳,很多润例中都规定笺扇代收取墨费。葛元煦《沪游杂记》卷二中介绍:“上海为商贾之区,畸人墨客,往往萃集于此,……,(其最著者)画家如张子祥熊、胡公寿远、任伯年颐、杨伯润璐、朱梦庐偁诸君,润笔皆有仿帖。”仿帖是当时笺扇庄、书画店为不同档次的书画家所设的润格标签,即一个帐本式册页,上面写有书画家的姓名,标上人物、山水、花卉、翎毛、书法字体的尺寸和标价,来购画的人就根据这个标签上的价格向书画家订件。同治年间,豫园得月楼笺扇肆,为当时海上书画家必到的游憩、聚会、雅集之地。笺扇庄主人便成立飞丹阁书画会,参加者有王礼、胡远、张熊、任伯年、徐祥、蒲华、杨伯润、吴昌硕等海上名家。书画会内设书画买卖部,有雅集茶室,供书画家书写作画,还提供外地书画家借宿。任伯年来沪时,没什么名气,画作无人问津。后来经过胡公寿介绍给古香室笺扇庄画扇,为他提供了站稳脚跟的便利条件。
1889年徐园主人徐鸿逵喜好书画,发起徐园书画会,遍邀海上名家雅集切磋画艺,为来沪书画家提供便利,为会员代订润例推销作品,并开启了海上书画家联合赈灾的先河。此后上海先后出现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文明书画雅集、豫园书画善会、宛米山房书画会、上海书画研究会、清漪馆书画会、艺观学会、海上书画联合会、中国画会等数十个书画社团。影响最大的有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成立于光绪中叶,结束于1926年。会馆初设在福州路,后迁汕头路,最后又迁到福州路浙江路西首的里弄。晚间会员聚于会所晤谈,并把珍贵的书画拿来陈列以供观摩,书画掮客每晚都带来大批书画前来兜售。会内备有各会员的润格,代会员收件,吸纳了更为广泛的书画家以及篆刻家。他们除了开展交流、观摩等活动外,更侧重于会员作品的推介,为会员代订润例,为顾客代订作品,并开展推销宣传,俨然已经成为书画行业公会。
1909年成立的豫园书画善会,规模也更加庞大,而且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具备了典型的行业公会性质。租赁豫园得月楼为会所,“书画之余,籍可纵谈今古,陶淑后生。所又公定润例及章程附后,应纳之润半储会中,存庄生息,遇有善举,公议酌拨,聊尽善与人同之意云尔。”章程规定:“书则钟鼎、小篆、八分、六朝、行楷、狂草,画则山水、花卉、鬚眉、仕女、飞禽、走兽,咸应合作,即偶有独作之件,亦必另手题款,不仅别开生面,而且可各尽所长。”“今亦议定所收之润,半归会中,半归作者。如遇指名专件,仍照各人自有润例,概归本人,与会无涉。”通过书画会使各自为战的画家个人变成了具有凝聚力的职业画家群体,通过举办各种聚会为来沪的画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平台。正是会员之间彼此交流切磋,合作书画,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海派雅俗共赏的风格,也保留了每个画家鲜明的个性。近代书画社团为书画家提供了传统技法的交流和彼此交游互动的平台,既满足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书画家精神需求,成为真正的画家之家。
近代上海书画社团还借助新闻出版、展览会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从最初的雅集遣兴到挂润鬻艺、社会美育、救济助赈,将书画家群体凝聚成一种社会力量,参与到近现代上海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出版期刊,宣扬自己的艺术主张,展开美术理论争鸣,介绍中西方美术的流派与发展,刊登会员润例、展览信息等等,为海派书画家融汇古今中外开拓创新提供了素材,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海派绘画群体,扩大大了海派绘画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美术展览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活动在上海逐渐盛行。举办展览会是书画社团重要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社员推销作品,另一方可以参与到社会助赈、慈善救济活动之中,还是宣传推广海派绘画的重要手段。而社团之中除了书画家外,还有大批书画收藏家,他们将自己收藏的古代书画在会所陈列,供会员参观、赏评、学习,无疑为新生代海派书画家提供借鉴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海派绘画人才。
无论是上海开埠前后的文人书画雅集,还是近代上海的书画社团,都为海派绘画的兴起、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们与繁荣的书画市场,发达的新闻出版,繁荣的美术展览,共同形成了近代上海开放、包容、多元文化氛围和中西文化交融历史环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浙沪皖乃至全国的书画家如百川汇海般聚于海上,冲破了明清以来因循守旧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让绘画走出了“文人书斋”走向了大众,创造了市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实现了传统中国画的复兴,开启了传统绘画的现代化之路,成为中国近代绘画史最重要的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