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清水派”生煎鼻祖89年美味不改口口都是面香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所谓上海人口中的“生煎馒头”,不用多想,就是那个造型像包子,却用铁锅热油煎得底板金黄,最后撒上葱花和芝麻的上海地标美食。
吃货面前,食物比人还要多样。论起生煎的流派,懂经的吃货们又可以侃侃而谈一番。
全发酵、半发酵、不发酵三大派是根据面皮的发酵程度来分类,面皮厚度依次递减;浑水派、清水派则以是否加入皮冻为依据,前者讲究肉嫩多汁,后者则讲究肉馅厚实,咸甜有鲜。(也有称汤心帮、肉心帮)
老饕都知道,上海最早的生煎专营店是萝春阁,走的是半发酵浑水派的路子,面皮厚度适中,冷而不塌,吃之前先轻咬一口,把里面的汤汁吸干,有点吃小笼的感觉。
稍晚几年出道的大壶春,名字里同样带个“春”字,老板也姓“唐”,可以说是萝春阁的姊妹店。不同于前辈,大壶春走的是全发酵清水派的路子,面皮松软有嚼劲,馅大而紧实。
虽然个性不同的俩姊妹各凭本事,受到老上海的追捧,但都因种种原因搬离原来的老店。
然而,萝春阁已成回忆,大壶春却在2015年重返四川中路开设旗舰店,分店已有18家!更从2017年起连续五年得到米其林指南的认证!
单论四川中路这家店,一天就能卖出200锅,一锅80个,算下来就是16000只生煎!
从1932年延续至今,最早开在汉口路四川中路的拐角,大壶春已经走过89个年头。
这样的老字号中,自然藏着一位老师傅。老师傅姓王,18岁被分配到大壶春学做生煎,发面、包、打肉、煎,一步一步来,一学就是3年。
年轻时从师傅手里学来的手艺,再传给现在的年轻人,保证大壶春生煎制作技艺始终如一。
纯肉馅儿的吃起来才香!也只有五几年国家困难时期,才将卷心菜加入肉酱中充充饥。除了这段特殊时期,大壶春始终保持配方不变。
大壶春的王师傅表示,“吃皮!我们大壶春的生煎跟外面不一样,吃起来有面香味!”
生煎好了没,一靠听二靠闻。水没有了,油发出“滋滋滋”的声音,香味窜出来了,最后记得撒上葱花和芝麻,一锅底板金黄香脆的生煎搞定!(倒油的时候抖几下,以免皮子粘在一起盛出时扯破)
一口咬下,即使已经放凉,面皮的松软酥香也溜不出唇齿;不用担心汤汁溅出,内里只看得见猪肉本身的流油,在制作中不加皮冻。不加皮冻但加肉皮碎,这样吃起来才不腻!
好汤需要慢慢熬。一碗牛肉汤看似简单,实际却用牛骨熬了12个小时!就连游走在粉丝间的薄片牛肉也需经过2小时的火候才能盛进碗里。
现在的蟹壳黄从大壶春的店外窗口就可以买到,一共5种口味,黑洋酥、葱油、肉松、甜猪油和咸猪油味。
而回到过去,店里的蟹壳黄只有咸甜两种口味。不同于现在烤箱制作出的蟹壳黄,过去的蟹壳黄同生煎一样,从大铁锅里出炉,油更多,表皮更显金黄。
如果是过去,心情不好的时候选甜口,油水不足的时候选咸口;如果是现在,五种口味各来一只,也很畅快!
剥开厚实外皮第一眼,以为是鹅肝剁碎了和鲜肉混在一起,看不出什么差别,咬一口内馅才发现,大朵鹅肝就藏在里面,绝非徒有其表!
生煎吃出鹅肝味,就好像新旧事物交替一般吃出新鲜感。满满大壶春味道的空隙里,又增添了几分细腻口感,味道连接着记忆让人铭记。
这款小锅生煎简直是选择困难星人的福利!4只鲜肉+4只鲜虾+2只蟹黄,口味多元没话说!
直接用小锅端出,似乎比装盘的多了几分仪式感。也难怪一锅10个,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300锅!
生煎,作为一味上海的地标美食,来到上海怎么也不可错过。而大壶春作为现存生煎鼻祖,自然秉承着不一样的意义。
保持传统,不忘创新,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或许这就是大壶春百年不败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