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匠心 春风松月楼的净素菜包承载着好几代上海人的回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包子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中颇受大众喜爱的面食点心之一,历经数百年延绵存续,无论天南地北的饮食文化中都能可以见到包子那俏丽的身影,各地叫法也不尽相同。
其中,素菜包也是包子花色繁多的馅心中重要的分支之一,伴随着素食、面点文化不断传承发展,黄浦老字号春风松月楼的净素菜包也已成为了独具上海文化饮食韵味的翘楚之一。
春风松月楼始创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由上海本地人徐蕙嘉集资租借上海城隍庙西园凝晖阁创办,经营素面、配套素点及花色仿制荤菜等。徐蕙嘉幼年于著名素菜馆“素六露轩”菜馆学徒,毕生从事素菜烹饪,春风松月楼在其经营下秉承“常年净素,荤不入店”的经营理念,选料上乘,价格低廉,服务到位,深得大众喜爱,盛誉愈隆。
当时的春风松月楼以选料顶真、烹调讲究,还自开油锅制作特色水面筋、素鸭、素火腿,并依据不同食客口味做微调,并可送点心至周边茶楼,颇为符合当时老城隍庙香客、游客及周边手工业作坊劳动人民的胃口。由于上海信佛食素人士众多,再加上一些社会名流名医如丁福保、王一亭等提倡吃素,认为可延年益寿,便常来春风松月楼用餐,渐渐地春风松月楼成为了上海净素名店。
上世纪二三十代,上海大世界老板黄楚九来春风松月楼品尝后赞不绝口,便邀徐蕙嘉到大世界合营春风松月楼,生意火爆,品牌名声也越来越响,成为了上海滩素食的一块招牌,不少居民慕名前来品尝素餐素点。
1938年,春风松月楼被迫从老城厢迁至公共租界湖北路,并请来了原在轮船上做点心的师傅制作改良素点,净素菜包也从那时起声名鹊起。1945年左右春风松月楼迁回城隍庙凝辉阁继续营业,上海滩社会名流,如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便是松月楼的常客,并在其散文集中记录了当时的有趣场景。
1956年,春风松月楼并入南市区饮食公司,净素菜包也逐渐成为其招牌素点,伴随着一代代技艺传承,净素菜包成为豫园地区知名的点心,据老一辈师傅回忆,小时候如是家里有客人来,便定要唤小孩去春风松月楼排队买净素菜包宴客。因而高峰期净素菜包的供应量也逐渐增长至每天2万只,供不应求,七八十人排队购买的队伍始终不断。
而后春风松月楼历经1992年豫园商城改扩建,于1996年复业,并在1999年搬迁至如今的黄浦区豫园商城旧校场路百翎路口,百年名店新亮相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延续发展至今,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排着长队等待净素菜包的场景也是豫园商城的别致景观之一,时至今日不少儿时居住在南市老城厢的市民仍会从各地赶来品尝这令人难忘的美味。
春风松月楼净素菜包制作技艺自上海老城厢起源,制作技艺繁复,经过几代传承,坚持手工包制,保持了优质的技艺水准,坚持1:1的皮馅比例,其制出的净素菜包用料讲究、馅心饱满,鲜咸中带甜,油润中带香,成品色泽白润,外皮滑弹不粘牙,口感松软,馅心绿中生翠,清润爽口,一开蒸笼满室生香,因而也荣获了中华名小吃、中国名点、中国金牌小吃等殊荣。
春风松月楼净素菜包制作技艺代表着上海老城厢悠远的素食饮食文化,发源于市井大众,是老上海净素饮食文化发展至今的缩影和传承,同时通过不断改良提高,适应新时代的大众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当时老上海、老南市、豫园地区的饮食文化风貌,并兼具绿色、健康、美味的食用需求,是上海几代人的记忆,从一个具象的维度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积淀。
2021年,“春风松月楼净素菜包制作技艺”被认定为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老字号品牌的保护和发展,“春风和煦能容物,松月清幽不染尘”,讲述的是老字号海纳百川的底蕴,更是春风松月楼品牌精于素食素点制作,传承创新素食文化的最好诠释。
作为技艺保护企业的春风松月楼,近年来也不断加强品牌技艺保护,通过技艺改良、商标注册、拜师带徒、连锁发展等举措,多维度推动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春风松月楼也获得了上海市商委上海老字号及中华餐饮名店等殊荣,并在上海静安、闵行等地开出了分店,引起了众多知名媒体的关注,开启老字号品牌的全新连锁发展之路,让更多的市民大众品尝到春风松月楼净素菜包,领略老上海传统素点的经典美味。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