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上海形象:远东最美的风景(图)(3)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域外学者关于上海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推出“上海史研究译丛”。这些书籍大都利用了前沿的社科理论,这使得上海在历史上呈现出更加新鲜丰富的面貌。
日本学者小浜正子的《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一书,通过对上海的慈善事业以及时期社团重组等的探讨,突显了近代上海的民间团体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美国学者顾德曼的《家乡、城市和国家》则以上海同乡组织为中心,勾勒了这类组织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美国学者魏斐德的《上海歹土—— 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一书,细致展示了暗杀小组成员琐碎而庸常的生活。其中还有口供、帐本、花边新闻以及导游指南等材料的运用。这些看来寻常的材料,在新视角的激活下,使上海史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一页。
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诸多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纷纷来中国访问。1919年4月30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夫妇乘坐轮船抵达上海。在其弟子胡适陪同下参观棉纱厂时,杜威惊叹那些可怜的童工竟然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薪水却不到1角钱。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他称初见的上海与其习惯的伦敦无甚区别,但离租界不远便是破败的贫民区,反差巨大。南市的半淞园,景色清幽,深具传统园林之妙趣,又因原来园主本是天主教徒,亭阁之上有十字架等西式装饰,如此中西合璧的佳处,深令罗素叹赏。
1922年11月,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首次来沪。在城隍庙北面,他观看了当时有名的游乐场“小世界”演出的昆剧,后又步行至城隍庙,过九曲桥,驻足湖心亭,历览了中国戏曲与园林之胜概。同年12月底,爱因斯坦再过上海时,夫妇两人逛了老城厢一带。这里是华人聚居区,破旧肮脏,强烈的贫富反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拍完电影《摩登时代》后,曾游访上海。他下榻于华懋饭店,游览了“大世界”,在老介福绸布店买下了60打真丝衬衫。
卓别林在国际饭店与戏曲大师梅兰芳共进晚餐,共同观看了京剧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他对热闹的武戏打斗表现出浓厚兴趣。后来又来到新光大戏院,观众听说二人同来看戏,掌声雷动。演出完毕,卓别林上台以中国古礼向马连良拱手作揖,贺其演出成功,这系列镜头被记者抢拍下来,发表在许多杂志封面上。从新光出来,卓别林游兴不减,又至百乐门参加通宵舞会,直至凌晨3点才回到住所休息。 (赵晓辉)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