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如何进一步打响文化品牌

2023-04-19 09:00分类: 上海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近日,习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上海应结合文化品牌建设,针对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中予以谋划。

  上海近十年来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在新一轮国际文化大都市竞争中打响“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厘清当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驰名文化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的文化产业产值虽然较高,但是其比重却不如北京和杭州等城市。在2019年中国文化企业30强排行榜中,上海仅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入围,分别位居第9和第13位。从整个中国文化企业来看,上海的文化品牌整体实力有待提升。

  第二,公众文化参与较少,服务功能需要完善。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多样,但其设施总量与服务功能还有待完善。诸如图书馆这样贴近公众的设施,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上海的博物馆参观总人次逐年增长,但其人均参观次数低于国际文化大都市水平。另外,公共文化既要考虑上海本地社区特点,又要面向“包容”的文化意涵,同步展现本土文化和现代国际大都市风貌。

  第三,文化资源格局分散,分配整合有待落实。从文化资源建设总体投入来看,上海的公共资金体系相对分散,而且私人投资并不广泛。从近年来全球城市国家文化预算的比例来看,上海位居较低的水平。上海的资源投入需要综合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进行资源的综合调配。在文化资源建设方面,上海的餐厅、影院数量较多,但是剧院、公共图书馆和艺术馆数量相对较少。可见,文化产业既要有经济效益或娱乐功能,也要注重文化意义。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十四五”期间应以“文化品牌”三维模型为核心,探索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新路径。根据文化品牌理论,品牌元素、品牌衡量和品牌影响是文化品牌建设的三重要素。品牌元素即全方位整合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品牌衡量即以国际大都市为参照体系,以高文化品质为目标,量化文化品牌建设。品牌影响即以文化企业、文化艺术节等方式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好品牌影响力应以品牌元素和品牌衡量为基础,并以此为整体,制定文化品牌建设目标,实施品牌建设策略。

  第一,明晰并翻新传统文化元素,实现其同新兴时尚产品的联合创新。品牌元素来源于上海的传统文化基础。作为近代开埠的城市,上海具有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资源。上海可借鉴东京的发展经验,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对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及时翻新文化场所。要兼顾市场需求和文化特色,将市场载体放于文化特色之中。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而是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和新兴时尚的艺术形式,从而激发上海文化潜力,增加文化内涵。

  第二,在政策方面培育文化生态,在空间和财政上整合资源,以社区为载体,建设文化品牌。品牌元素的挖掘和激发离不开文化创新,培育文化生态是建设文化品牌的重要一步。当前上海主要利用公共文化财政等作为投入来源,今后可以进一步将企业资金等作为新的融资条件,以此来增进对多样化艺术文化组织的支持。

  第三,更新和复兴优势品牌,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品牌元素包括对已有优势品牌的更新和复兴。除了在文化品牌中注入海派文化以及培育创新文化外,上海已有文化品牌值得关注。比如上海美影厂等一批原有优势品牌值得被重点关注,应鼓励老牌文化企业同新创文化团队合作,使其迸发出新的活力。

  第一,从社区一级着眼,结合基层社区建设,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品牌影响需要“以人为本”,以公共文化服务为载体,以社区为单位,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上海在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上在向高档的国际文化大都市靠近,但缺乏更贴近公众文化的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设施。以文化参与为目标,可以从社区一级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包括引入社区公共图书馆、实现社区文化团体等形式多样丰富的文化供给。同时,应鼓励社区加强同附近高校、文化团体开展合作。此外,还可以将文创团体或艺术家引入社区,进行驻场的文化活动等。

  第二,贴近公共生活,建立多元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浅出打造海派文化品牌。在品牌影响路径方面,上海不仅要重视高端品牌文化的建设,还应接地气地重视公共文化的建设。切实打通海派文化品牌,使其在内容上深入浅出,面向城市居民和海外游客展示包容大气的城市形象。增进公众文化参与,更新和建立社区文化设施,不仅面向公众做好文化服务,更要鼓励“民间高手”参与到文创活动和创意生产过程中。

  第三,以文旅融合、“互联网+”等形式联合实现品牌创新。品牌影响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不是依靠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结合文旅融合、文化传媒、“互联网+”等进行多项发展创新。上海文化旅游需要根据文化条件及时更新,结合长三角地区的江南文化特色,以及江南古镇等加以系统开发利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从新媒体等路径出发扩大上海文化传媒的影响力。

  第一,优化财政资源整合方式,鼓励企业资金投入助力文化品牌建设。品牌衡量在于将上海放在诸多城市的评价体系中,对上海的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因此,财政资源整合是硬性保证。比如,鼓励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公私合营的文化产业基金形式更适用于市场、政府等多主体的文化市场规划和公共文化规划。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文化产业基金,将零散的资源整合并加以利用。同时,协调文化规划和经济发展,确定优先事项,制定政策和投资计划。

  第二,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将文化价值注入城市发展之中。品牌衡量越来越注重文化空间这类实体文化产物的数量。对于文化空间建设,一是将文化创意设施设计与社区建设广泛结合,把文化价值注入城市发展之中。将艺术创作视为城市成长和变革的驱动力,从而将文化定位为资源而非需求。二是扩展文化社区空间的建设,将创意空间需求与更广范围的议程相结合,使其成为吸引投资的有效方式。例如,可以多建一些开放式的工作空间,即小微企业以及自由职业者的工作空间集群。

  第三,集合上海特色元素,整合海派文化品牌。品牌衡量在重视普遍评价标准的同时,还要注意集合各松散元素,打造品牌特色。上海作为诸多文化交流的舞台,在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突出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特色,将松散的文化元素整合为一个整体品牌。以文创产业为载体,形成不同文化功能区,进而形成系统多样化的文化品牌,融合城市各个方面的特色。文化建设应既满足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普遍需求,又要以文化为源头发挥上海文化品牌特色。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关于传承和保护上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下一篇:崇实书院师生赴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开展“城市文化与发展”四地互访项目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