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上海”之名违反常理!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也就是去海洋的意思,据史书记载,上海之名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1927年北洋政府批准成立上海特别市,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直到今天。这就是上海市的由来,但它又代表着怎样的含义呢?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古上海第一、上海之“大”古人一般不敢想象天空,对天空只有敬畏。海洋广大无垠,已经是古人想象中最大的去处了,所以古人给一个小县城起的名字中有个“海”字,冥冥中昭示了它将来的广大。作家马尚龙曾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那么多城市,为何只有上海被称为‘大’。有老北京之说,但没有大北京的叫法。大上海究竟“大”在哪里?”上海“大”的地方很多,解放前是亚洲第一大都市,更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还是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地位就如同美国的纽约。不仅如此,最能体现上海“大”的地方还在于其文化,上海是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所有现代艺术几乎都集中于上海产生。就拿音乐领域来说,上海既诞生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又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
上海第二、上海之“开放”上海这个名字其实非常不符合古人取名的习惯。中国古人是排斥海洋的,明朝和清朝都下过“片板不得人海”的禁令。看看北京周围的地名,你就能知道古人取地名的价值取向了。不是“怀柔”,就是“昌平”,要么就是“大兴”。而从北京往南,一连串的“定”一保定、定州、正定、定兴,则顽强地表现出古人对安定、稳定的无限渴望。为什么宋人偏偏在中国版图向东最突出的部位取了这么个不符合“价值取向”的名字呢?这莫非是它的宿命?后来上海也真的成了中国最开放、最迎合世界潮流的地方,现在上海的开放程度已远超巴黎,被称为年轻人的天堂。
上海第三、上海之“包容”“”期间,毛主席来上海,某日,突然问上海市当地的负责人:“既然有上海,会不会有下海呢?”负责人马上派人去查,果然查到有个地方叫“下海”,当时仿佛是一个村落,或是一个生产队什么的。比较这两个名字,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如果是“上山”,相对应的词是“下山”,而“上山”和“下山”的含义完全不同。可“上海”和“下海”的意思则完全相同。上海是出海之意,下海亦是同意。这说明,上海这个地方应具大胸怀,兼容并蓄,它也的确如此。难道古人曾预见到这一点吗?历史有其偶然,但意外之下则蕴含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