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碰蛋吃饼打秋千家乡清明别样风俗

2023-04-11 10:38分类: 山东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每至清明,总会有人纠结:到底能不能说“节日快乐”?有些人说,在扫墓祭祖的日子里,气氛应是肃穆而庄重的,轻言“快乐”总感觉是对先祖的不敬。也有人说,清明节本来就是贴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道一声“清明节快乐”有何不可?

  读过贞观所发一文的朋友都知道,我所在的阎良区振兴街办谭家村,是陕西最大的山东移民村,现有四千余众。谭家村人过清明,习俗明显与当地人迥异。在大多数国人眼中,清明节的活动,无非就是踏踏青,扫扫墓,祭奠一下先人或先烈而已。而在众多山东移民,特别是谭家村人心中,清明节却远不止此,而是个盛大的欢乐节日。

  对于山东移民来说,祭祀祖先、扫墓上坟等活动并不是在清明、而是在其前一天进行的,这天是寒食节,传说系介子推被焚遇难之日。寒食节春祭,此乃古之习俗。后来的人们将寒食应做的事移至清明,把两个不同意义的节日合二为一,以致于产生了违和感,遂有了清明节能不能说快乐的争议。而谭家村人则雷打不动地遵循古风,亘古不变地坚持着寒食节下午去上坟扫墓的传统,称其为“添土”。顾名思义,这天人们皆带上铁锨等工具,前去把先人的墓葬整旧如新,培土增高,然后压纸上供,烧香秉烛,焚化冥钞,依长幼尊卑一一行礼,以求世代兴旺。而到了清明节这天,人们专心演绎的是春日之狂欢。

  具体说来,独属清明节的活动有三项:那就是碰鸡蛋、吃擀饼,打秋千。这可看做谭家村人的清明快乐三部曲。

  中国人过节讲究吃,每个节日都有代表性的食物,比如春节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花糕等,就连不起眼的腊八,也会有腊八粥这道美食,而独独清明缺少众皆认同的节日食谱,要不是近年来清明节法定放假,恐其节日色彩已经淡化。而谭家村人的清明节却一直是与单饼卷鸡蛋这道美食联系在一起的,来陕逾百年而不变,就像除夕的年夜饭,约定俗成,万家同风。

  谭家村人祖上多来自山东高密、昌邑,单饼,这是老家的叫法,在高密老乡莫言的小说里,这种饼又被称作“拤饼”,如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余占鳌说他 “吃了十年拤饼”,九儿给伏击日本军车的汉子们所送去的午饭也是一担“拤饼”,但现在阎良周边的人们却将这种饼称为“山东大饼”,此说明显有误。当然,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除了不喜被称为大哥而独崇二哥外,性格豪爽的山东人,用物行事命名时多冠以“大”字,什么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山东大葱、山东大蒜、进而山东大嫚、山东大汉,故此饼被生活在陕西的人们想当然的命名为“山东大饼”了。实际上,真正的山东大饼类似于陕西的油锅盔,清明节吃的单饼,正确的名称应是“手工擀饼”,但在渭北,山东大饼的叫法已然风靡,我们姑且从之,毕竟这是在关中,其应属移民文化的变异吧。

  应该说明的是:之所以称此手工擀饼为单饼,是因为山东还有双层的“烊子饼”或合饼,三层的三页饼等繁多种类,“单”是按层数的区分。对于贞观的读者来说,下面这段重要的话虽然不必说三遍,但强调一遍还是必须的:单饼不是人所熟知的煎饼,两者截然不同,切勿混淆!常听见有人说清明节到谭家村去吃煎饼,那是大错特错!煎饼多是用玉米或其他杂粮的面粉和成糊糊后摊制而成,而单饼则是细麦面和面,擀成薄饼后烙制而得。如果要分个三六九等的话,那么,单饼可谓阳春白雪,煎饼则属下里巴人。尽管煎饼曾是山东人的家常饭食,但如果有人非要说山东人爱吃煎饼的话,那他一定不是真正的山东人,或对山东人缺乏深入的了解。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煎饼是不得已而食之、用来充饥果腹的日常便餐,而单饼是只有过清明节或过生日才能吃到的美食。

  制作单饼有很多讲究,比如每张饼要擀七十二下,谓之“下下增筋道”,烙时要三翻九次变换角度,这叫“次次添清香”。传统的单饼个较大,直径一尺有余,烙时要用专用的鏊子,翻饼有木制的特用饼杖。烧火取材以庄稼秸秆、特别是碾后的麦秸为最佳,麦秸火均匀而不毒。现在不用麦草了,但炉火还是讲究面积要大,以火苗能充满整个鏊子底部为宜,以使受热均匀。烙成后的单饼薄如蝉翼,软如锦绸,薄而不焦,软而不裂,刚柔相济,入口筋香。这些工艺上的讲究,凸显了独特的山东移民饮食文化。

  单饼(在阎良一带,现称山东大饼)的原始正宗吃法是卷鸡蛋。一张饼平摊在桌上,将剥去皮的白而嫩的鸡蛋放到饼的中央,掀起饼的一角,把鸡蛋轻轻碾碎,使其均匀地布满饼面,撒上盐末,先折起底角,以免拿起饼时鸡蛋从下面漏掉,然后由一边向另一边卷起,一个完美的圆柱形的、诸多山东移民当年曾梦寐以求的鸡蛋卷饼就制作成功了。吃的时候把卷好的饼单手或双手握住、扣紧,这一动作即为“拤”,故而莫言在小说里称其为“拤饼”。吃过单饼卷鸡蛋的人们都知道,那恰如其分的盐的咸味和精粉烙出的麦香味,把鸡蛋内在的清甜醇鲜的味道毫无保留地萃取出来,鸡蛋的清香与单饼的麦香交融,那是令人品尝一次永久不忘的味道。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没吃过单饼卷鸡蛋,你就不知道鸡蛋的真正滋味,你也没品到过原汁原味的麦香。强烈建议读到本文的朋友,在有生之年吃一次单饼卷鸡蛋。

  在我们儿时,每每要想彻底奢侈一次的话,只有清明节吃单饼卷鸡蛋时才可能做到。按惯例,一张单饼只卷一个鸡蛋,孩子们要想放飞自我、享受一顿豪华大餐,并不需要花费巨资,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秘诀很简单:只须一张饼卷两个鸡蛋即可。当然,这种双倍的享受、霸气豪横的感觉现在随时可以体验。相信吃过的人们都知道,那滋味完胜龙虾鲍鱼,那是对渴求美食的心灵最好的治愈。

  吃单饼卷鸡蛋可撒盐末,更讲究的吃法是撒芝麻盐。如果不卷鸡蛋,以山东大酱佐餐是其另一种吃法(卷葱这一吃法只能排到第三)。这里所说的大酱,不是在饭馆里常见的半流质的面酱。这是山东移民传统的、经特有工艺、双重发酵制作而成的豆制调味品,这种酱具有独特的浓郁香味,它是固体状的,通常被攥成圆球,过去人称这种圆球为“酱其榴”(在陕西,现被一些人赋予一个新的昵称为“蛋蛋酱” )。烙饼结束后,将山东大酱(既然饼是大饼,我们理直气壮地称此酱为大酱应无异议了吧)切片放置于鏊子上,利用烙饼的余热将其烙至焦黄,山东移民称这种加工方法为“熥”。熥酱时酱香可飘至很远,往往是一家熥酱,满街都可闻到那种诱人的味道,以其佐饼而食是另一种享受。

  吃的人必须参与一道制作工序,这是陕西的羊肉泡和山东单饼的独有魅力。吃羊肉泡时顾客在掰馍中品尝历史积淀,而吃山东单饼则要自己剥煮熟的鸡蛋。之所以把剥鸡蛋这种可谓举手之劳的小事单独拉出来叙述,是因为鸡蛋待剥前还有一道重要的程序。单饼所要卷的鸡蛋,如果蛋皮是自己磕破的则未免俗了,吃擀饼要有仪式感,食用前讲究的是先要碰鸡蛋。

  据史料记载,碰鸡蛋是南朝时流行的古俗,至宋代已不多见。山东一带民间盛行清明节碰鸡蛋,流传至今。谭家村的山东移民把这一习俗带到陕西。旧时,鸡蛋是节日前按家庭人口备好的,一人分几个是有数的(可多可少,依经济条件而定)。清明节这天,煮好的鸡蛋泡在清水里放凉,然后按人分发。拿到鸡蛋后找人互顶,蛋皮先破者为输。家人之间互碰固然也可,但欢天喜地的孩子们更热衷的是带上自己分到的鸡蛋,到左邻右舍寻找对手。邻家的孩子欣然应约,取出自家的鸡蛋与之相碰。碰鸡蛋时,有些孩子会玩点小伎俩,用点心计,比如在和对方的鸡蛋即将碰到的一瞬迅速伸出大拇指,垫在鸡蛋头部,以拇指指甲和对方的鸡蛋相顶,当然屡战不败。

  饶有趣味的交战过后,碰破了别人鸡蛋的孩子自然洋洋得意,但失败者也不会垂头丧气,毕竟最终都要被碰破吃掉。我想,这是唯一的一个无论输赢皆是胜利者的游戏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游戏,大概与早年人们不易吃到单饼卷鸡蛋大有关系,这样的活动延长了享受美食的时间,平添了额外的乐趣。

  我小的时候,吃单饼卷鸡蛋时还杂以智力竞答。当你刚在板凳上坐定,摊开一张单饼准备卷而食之的时候,老人们即以现场情境为模本出题了:“板凳鏊子三十三,一百根腿朝天。”这是个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这里,三十三是板凳和鏊子的总数,孩子们应具备的常识是:板凳四根腿,而烙饼所用的鏊子却是三足鼎立,那么,当其合计有一百根腿时,板凳与鏊子各有若干呢?答出来者,自然大受嘉奖,令人高看。那时候,人们读书不多,文化水平不高,边吃饼边琢磨答案,往往饼尽而题未答出,只得乐滋滋地挨老人笑骂一声“饭桶”。好的题目,会被人津津乐道好长时间。现今的孩子学了代数,知道是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求解竟易如反掌,这些题目遂慢慢失去了让人着魔的魅力。

  清明节吃单饼卷鸡蛋的民俗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其起源显然与寒食、清明“不动烟火”的讲究相关。相传清乾隆年间郑板桥治理潍坊时,曾设朝天锅,顾客围锅而坐,待汤沸肉烂,即以手擀单饼卷肉浇汤食之,无不叫好。今人以此饼卷大葱,卷炒肉,卷土豆丝,卷辣椒碎,几乎卷遍各式菜品。单饼卷菜的特点是:饼不压菜之鲜味,菜不夺饼之清香,饼味尽显,菜味依旧,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以山东大饼为主食待客,可奢可俭,可荤可素,不卑不亢,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清明节吃单饼卷鸡蛋的风俗,开始向周边辐射,陕西当地人及城里人开始喜欢上这一食品。村子里有在外工作的,每逢清明前后总是约了本单位的人来家品尝大饼,时间长了,关系好的索性来要,村民也擀了饼送朋友和亲戚。年复一年,在口口相传的赞誉声中,擀饼送到了西安,送到了宝鸡,送到了兰州,还送到了北京。如今,谭家村的众多餐馆,家家都经营这一独特风味食品,来品尝这一美味的却以陕西当地人居多。如今,吃擀饼也不再限于清明节,而是一年四季随时皆可享用。

  过去,离清明节还有十多天,就有人开始张罗着合伙烙擀饼,三家一群,五个一帮,哪家也得烙几十成百张,往往要连擀连烙好几天才能如众所愿。这些年来,在谭家村及阎良周边的一些地方,春节过后不久,离清明节还有一个多月时,精明的人们就在路边搭起了临时的大棚,支起了鏊子,现场擀饼现场烙,过路的行人可以现尝现买。烙饼用人多,一些原来出去打工的妇女这时都回家合伙擀饼卖饼,大家擀的擀,烙的烙,一个摊子往往需要五六个人合作。沿着横穿谭家村的公路看去,一到这时,路两边都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擀饼卖饼的摊子,一家连着一家。这是清明节前最时兴的买卖,产品从无积压之虞,无论烙多少饼都会供不应求,烙饼者当然也会得到较丰盛的收获。买饼的人来自四面八方,驱车几十里、上百里来购买这一特色食品的人们比比皆是。很多时候,买饼得预定,因为通常人们买饼都是带回供全家食用的,或者买了送人,往往一买就是数十张或上百张。

  擀饼卖饼的生意时令性很强,清明节一过,所有的临时摊点都会收兵拔营。这时,就只能去餐馆酒楼品尝这道特色美食了。

  打秋千是谭家村人过清明的另一重头大戏。早年,一过二月二,差不多家家户户院子里,就都挂上了秋千,清明将近时,村子里的空场上,都会支起高过屋顶的秋千架,有的年份还会支起靠人推动的旋转秋千。即就是公社化时期, “抓革命,促生产”最紧张的日子里,每逢过清明,生产队也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顶住压力,在“春耕大忙”的日子里放假一天。这时候,不分男女老少,玩过碰鸡蛋,吃过单饼之后,尽皆蜂拥而出,围在秋千架旁,争先恐后的上场。打秋千是个没有门坎的运动,大家踊跃参加,展示自己的绝活。即兴的表演往往精彩纷呈,有单人的,有双人的,有站立的,有坐着的,有的故意在打秋千时,做出很多惊险动作,以博得众人尖叫为快。然而,得到叫好声最多的却总是那些飞得最高的勇士,打秋千的能手可以荡到与秋千架的横梁相平,这不仅需要力量和技术,更需要胆气。

  秋千架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花枝招展的女人。山东移民常说:“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清明是上天赋予女人们展示自己的绝妙节日,清明节理所当然是属于女人的。女人们早早就开始准备了,掰着指头数着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仿佛在等待一年才能见到一次的意中人。一天又一天的期盼中,那个朝思暮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无论闺女少妇,小孩老人,都会穿上自己最新最好的衣服,带着自己最娇最美的笑容走上街头,她们勾肩搭背,结伙成群,到处有欢声笑语,到处是人声鼎沸。这一天百无禁忌,无拘无束,秋千架上,更多见女人们的英姿,她们高傲地蝶飞凤舞般展现自己柔媚而强健的风采!打秋千时,常会有人赖在架板上不愿下来,村民称这样的人为“秋千幖子”,但是遇到女人们要打秋千时叫他让位,“幖子”们却会乖乖听话,从善如流。女人中荡得好的,照常可以蹬到平梁。而清明节这天打秋千的,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也绝不鲜见。

  谭家村的清明节,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周边的民众,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在这个春天的节日里,到谭家村吃大饼、打秋千,体验移民文化风情,感受移民文化气息。如今,谭家村的清明节已发展成为众皆认可的“移民文化节”,迄今已举行了八届。每逢节日,这里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谭家村的清明节,既为古韵注入青春活力,也为更多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在山东回娘家可不止初二这一天!盘点山东各地不一样的回娘家风俗

下一篇: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何去寒冷的东北而不去富裕的南方?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