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山东发展成就最新权威解读(收藏)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0月1日,山东省统计局在大众日报发布《跨越雄关漫道铸就时代华章——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分析之综合篇》。这是截至目前,对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成就最新的权威解读。敬请参阅。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山东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创新,走过了一段开放图强、奋进崛起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齐鲁特色的发展之路,铸造了一系列功标青史、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省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实现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山东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黄金时期,踏上了新时代全面开创现代化强省、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新征程。
40年峥嵘岁月,40年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不断跨越,大体经历了5个主要阶段。
(一)破冰调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改革以农村为先导,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城市改革展开试点,对外贸易开始起步。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自给自足局面初步形成。6年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7%;粮食总产年均增长4.9%,棉花年均增长49.6%,总产创下172.5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油料总产达182万吨,比1978年增长89.9%。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迅速提高,198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元,比1978年增长2.4倍,全省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远高于1952—1978年年均6.1%的增长速度。1984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0%,比1981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元,为1978年的1.6倍。
这一时期山东大门向世界敞开,全省对外经济和贸易开始起步。198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35.2亿美元,出口20.8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扩大3.0倍和1.5倍;实际利用外资1642万美元,为1979年的1.3倍。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主要出口花生油、棉布、煤炭等农副及矿产资源型产品。
(二)整顿提高,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探索阶段。从1985年到1992年,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经济秩序得到有效治理整顿,多年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这一时期全省生产总值虽有波动,且总体增速略低于第一时期,但仍保持了年均10.5%的增长。工业、消费和投资蓬勃发展,8年间全省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次比1984年扩大2.3倍、2.5倍和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2%,是年均增长最快的时期。
对外开放步伐更快、领域更宽。8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4%,1992年达到77.8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1.2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65%,由1984年仅40万美元扩大到97335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24.7%,1992年达到3882万美元。
(三)重点突破,改革开放进入纵深推进阶段。从1993年到2002年,现代企业制度、分税制、金融体制、住房、医疗卫生等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决定性步伐。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10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长12.6%。乡镇企业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城乡居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3000元,达到2954元,比1992年增长2.7倍。
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10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2002年达到339.4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3.4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9.1%,2002年达到55.9亿美元,为1992年的5.7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35.9%,2002年达到8.3亿美元,为1992年的21.4倍。
(四)完善协调,改革开放迈向快速推进阶段。从2003年到2010年,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在5个阶段中最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健康轨道。
这一时期经济增速最快,2004年达到新世纪以来的最高点15.3%,至2007年始终保持14%以上的高速增长。自2008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但仍保持12%以上的高位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3.7%,分别比前三个阶段高2.6、3.2和1.1个百分点。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和6990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1.4%。
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外贸依存度于2007年达到35.9%的历史最高点,比2002年提高8.6个百分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合同项目2.9万个,占改革开放以来的38.6%;实际利用外资711.6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的34.6%。对外投资增势强劲,至2010年底,核准境外企业遍及126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累计243亿美元,为2002年以前累计额的5.9倍,年均增长28.1%。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从2011年到2017年,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演化。
经济增长实现了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平稳过渡,2011年至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47.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789元、1511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2.73缩小到2017年的2.43。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5.5%。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省坚持扩大内需、创新开放新模式,外贸依存度由2011年的33.2%下降到2017年的24.4%,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8%。外贸结构更加优化,2017年加工贸易占比为18.3%,比2011年下降5.3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占比由27.4%提高到35.8%。利用外资结构优化,2011年至2017年实际到账外资年均增长10.0%,比上一时期(2003—2010年)快3.6个百分点;服务业引资比重持续提高,由2011年的34.3%提高到2017年的38.6%。境外投资步伐加快,2011—2017年累计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3303个,完成投资额超过700亿美元。
40年励精图治,4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是山东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山东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40年实现百倍增长。1988年GDP迈上千亿元台阶,2002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06年达到两万亿元之后,经济总量攀升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达到72678.2亿元,是1978年的322倍,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6.2%提高到2017年8.8%。
人均GDP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1978年全省人均GDP为188美元,处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起步阶段;1999年达到1025美元,提前实现到20世纪末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目标,跃升至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达到4742美元,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5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2017年达到10790美元,是1978年的57.4倍。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6年全省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成为继广东、江苏、浙江和湖南之后,第5个实现这一转变的省份。2017年三次产业之比为6.7:45.3:48.0,相比1978年的33.3:52.9:13.8,第一产业比重回落2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回落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34.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0年的21.0%大幅提升至56.4%,比第二产业提高15.6个百分点,逐渐形成服务主导型经济。
所有制结构多元演进。197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各种经济类型蓬勃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8%,民营经济在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市场销售的份额迅速增大,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3.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59.5%,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提高到60.3%,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提高到63.4%。
工业结构加快调整。2017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28.6%,高技术产业发展持续加快,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近年来持续提升,2017年达到9.2%。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城镇化率以每年1.3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提升,2017年城镇化率为60.6%,比2000年上升22.4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发展渐趋协调,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30亿元、50亿元、70亿元、10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达到55个、29个、20个和8个。
社会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制造到服务供给,全省产品已由普遍短缺转为充足丰富。山东用占全国7.2%的人口,占全国1.6%的土地面积,生产出全国7.6%的粮食,创造出占全国7.6%的农业增加值,发挥了农业大省的重要作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自1980年以来稳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以及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工业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发展到4027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10.5%;部分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发电量、原盐、啤酒、纱、机制纸、烧碱、纯碱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水泥、布、化肥、化学农药原药、生铁、金属切削机床、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平板玻璃、粗钢、钢材、家用电冰箱、彩色电视机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服务业开始崛起并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34876.3亿元。
投资总量日益增大。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坚持“经济要发展,投资要先行”的发展理念,把增加投入作为改革开放之初以及较长一段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41.9亿元,到2016年超过5万亿元,2017年达到5520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自2004年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
消费需求提档升级。在市场供应充足、消费环境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等积极因素强力推动下,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猛递增,2017年达到33649.0亿元,为1978年的422倍。
对外贸易发展明显加快。至2017年底,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630.6亿美元,为改革开放之初的74.7倍,其中出口1471.0亿美元,进口1159.5亿美元,分别为改革之初的70.7倍和80.4倍。市场格局日趋多元化。全省贸易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由1978年的50余个增加到230余个。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机电产品是全省第一大出口产品。
实际利用外资取得积极成效。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青岛,掀开了全省招商引资第一页。至2017年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2万个,合同外资金额3123.2亿美元,实际利用直接外资2053.9亿美元。外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1207.4万美元,是10年前项目平均规模的4.9倍。
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境外投资项目5689个,累计中方投资758.2亿美元,其中累计境外贸易性企业2329家,非贸易性企业2739家,累计投资额分别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2.9%和87.1%。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315.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11.7亿美元,业务涉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节能降耗扭转了连续多年持续上升势头,迈出实质性步伐。全省万元GDP能耗自2006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向下的拐点,2017年下降6.94%,创下历史最大降幅。
环境治理与保护成效显著。工业“三废”排放增量逐步减少,污染排放连年下降。清洁能源生产规模快速扩大,2017年清洁能源发电量23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2%;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4.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政府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098.5亿元,为1978年的95.1倍。工业企业利润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仅为42亿元,2017年达到8128.2亿元,全省实现利润自2001年以来稳居全国前三位。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就业人数以每年2%以上的速度增加。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128.3万人,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4%的全年调控目标。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明显优化,由1978年的79.2:12.3:8.5转变为28.3:35.6:36.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91元,2017年达到36789元,为1978年的9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达到15118元,为1978年的131.5倍。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加,2017年分别达到23072元和10342元,分别为1978年的67.8倍和110倍;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61.3%和61.5%降至26.8%和28.6%;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医教娱住行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3.5%和27.2%大幅提升至54.5%和57.6%;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扩大6倍和3.3倍。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2017年末,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30.6万人和7282.6万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100元,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90元。全省17市432家医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创新能力大幅提高。2017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0.5万件和10.1万件,分别是1985年的470倍和12565倍;重要科技成果2537项,是1978年的3.9倍。
教育事业成效卓著。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02万人,为1978年的52.5倍,年均增长10.7%。
文化产业百花齐放。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信息联网,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9.1%和99%。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达到154个和497个,分别为1978年的1.9倍和49.7倍。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卫生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形成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医生数分别达到59.2张和26.5人,分别是1978年的3.5和3.3倍。
铿锵奋进四十载,悠悠岁月铸丰碑。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和积累,山东已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全省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