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家族与社会——《洛阳古代名人家风家训》8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的基本体制。从秦代到清代,两千多年之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总是试图能够控制整个社会的每个角落。但实际上,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总不能是无限度的。事实上,中国古代形成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宗族自治的平衡。
商鞅变法可以被看成是后世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滥觞,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人口从宗法贵族的手里夺取过来,使得百姓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而且为了防止出现能够挑战政府权威的宗族力量,商鞅变法时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世,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中国古代家庭的基本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族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事实上直到清朝末年之前,宗族一直在乡村保持了巨大的影响。
在秦国的时代里,或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宗族势力的出现。但是,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如此庞大的国家里,政府实在没有能力控制到每一户百姓。从秦始皇统一,到东汉初年,三四百年间政府一直在与宗族势力争夺百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防止东方六国死灰复燃,将各国的宗法贵族迁移到关中。汉高祖刘邦也听从了谋士刘敬的建议,把各地豪强迁移到长安,防止地方宗族势力坐大。这样的政策一直执行到汉元帝。王莽代汉称帝后,所执行的改革政策也是将地方豪强作为打击的目标。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本人出身南阳大族,他又是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才得以夺取天下。光武帝刘秀也试图对豪强大族进行打击,却不了了之。
从东汉开始起,地方豪强大族开始迅猛发展。他们不仅拥有巨大的财富,而且也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隋朝统一,天下经历了近四百年的动荡。在动荡之中,人们往往依附于豪强大族的庇护,建立坞壁以自守。这些豪强大族的势力,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比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渤海高氏等等。
隋唐统一之后,门阀贵族又成为政府打击的对象。唐太宗李世民通过修《氏族志》的办法来削减传统世家大族的影响,武则天称帝期间更是多次兴起大狱打击门阀贵族。终于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宋代以后,传统的可以和政府对抗的门阀终于消失。进入宋代以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权限受到极大的削弱。而地方政府权限受挫之后,又给宗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且,中央政府在极大地削弱地方的权限之后,地方的各种事务也不得不依靠宗族。从此后,政府对地方的宗族采取了既限制又扶持的局面。限制是防止出现与政府争夺民众的势力出现,豪强大族把持乡里,这是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而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政府也扶持宗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鼓励兄弟共财、数代同爨。就这样,形成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
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制定了严格的回避制度。越是到后代,回避越发严格。如此极大地限制了政权的向下延伸。从秦到清,两千年中行政区划有过众多的变迁,但是县级行政却保持了很大的稳定性。这两千年中,始终是政权不下乡。县以下的治理基本上是依靠宗族的乡村自治。传统的回避制度下,本乡人不能在本地任职,一个县里县令、县尉、主簿、教谕、训导、典史等几个要职由中央政府来任命,而且必须是外地人。而一个县的治理显然不是几个外地人就可以完成的,作为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吏都是当地人。
中央政府也试图将政权向县以下延伸,事实上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政权不下乡”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常态。无论是赋税的征收、社会治安的维持,甚至包括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都离不开地方宗族势力的支持。
从宋朝开始,族产成为宗族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宋朝族产种类繁多,有田产、宅舍等等,尤值一提的是义田。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义田用途主要用于赡族,一时被看作收族睦族的最佳手段,官僚士大夫都争相仿效。政府对于社会救济,往往并不热心,社会救济职能往往由宗族来代行。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家法,但具有宗族法规性质的家法族规真正在社会上得到发展,则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的家法族规,就其调整的社会关系来讲,是日益宽泛的。从维护宗法等级身份制到调整宗法性财产关系,从保护婚姻家庭制度到维护礼仪制度,无所不包,但其中日益重要的是对民事关系的调整。
对于普通宗族来说,在宋以前能够创办族塾义学的并不多。宋朝由于以科举考试作为取士的主要手段,并且,这扇门向全社会敞开。各宗族为了培植本族的势力,竞相创立族塾义学,以聚族教养。同时,族产的普及,也为普通宗族创办族塾义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宋代以后的科举制度中,政府名义上在每个县都办有学校,但是这些学校并不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活动。而且,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即生员,俗称秀才,往往是已经具有了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没有进入县学的人,被称为童生,而童生的教育政府并不负责,往往需要由宗族来承担起对幼童的教育,私塾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
乡村水利建设。传统的中原乡村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生产的常态。但是,个体小农经济本身的脆弱力量,不足以使他们能有力量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而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往往是地方政府在宗族的配合和支持下而开展起来的。
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不仅是农田水利社会,乡村道路、桥梁等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宗族组织的参与。而政府对此,少有过问,尤其是乡村道路桥梁,更是如此。
婚丧嫁娶的组织。乡村社会里的婚丧嫁娶,往往由宗族负责组织,事主只是负责经济支出。而且宗族组织,也需要对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承担部分经济支出。
近代以来,社会的重心开始向城市转移,而传统的乡村宗族、家族也随之不断衰落,并最终成为历史的陈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财政部:一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0825亿元 支出21066亿元
宣称纯中药制剂的“神药”其实掺入了西药,出自无任何资质的黑作坊,制卖者自己从来不吃……
6月发布,售价2万?苹果备战MR头盔,多款定制软件即将上线上海车展:汽车价格普遍下调,新能源已成常态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