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动豫南的美小生 高亢明亮的沙河调 ~一代豫剧名家张三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张三旺(1956年3月8日—2018年9月12日),漯河市郾城区李集镇魏李村人。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大师陈素真先生义子,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派创始人王素君先生掌门弟子,主攻文、武小生,兼演须生、老生、红净,素有“豫剧美小生”的美誉。
1971年1月 以优异成绩被郾城县曲剧团录取。在郾城县曲剧团工作15年,曾主演过《逼上梁山》中的林冲,《屠夫状元》中的党金龙,《呼延庆打擂》中的呼延庆、呼延信,《六国封相》中的苏秦等人物。
1986年 调入漯河市豫剧团任主要演员。曲剧到豫剧,看似不可横越的鸿沟,张三旺却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并很快成为专心研习沙河调的年轻翘楚。大好年华,磨练出男演员中难得的高亢、明亮的嗓音,也练就了舞台上卓越的好武功。
1990年,张三旺主演了由豫剧大师陈素真老师现场导排的《麻风女传奇》一剧,并携该剧参加第三届戏曲大赛,荣获演出特别奖和表演一等奖。该剧此后在河南省人民剧场连演26天,场面火爆。张三旺老师也因此戏与陈素真老师结缘,陈老师特将其收为义子。
1997年 与漯河卷烟厂合作,首创文企联姻,解决了剧团发不出工资的局面。
2000年,张三旺排演的《白发亲娘》一剧在河南戏曲界亦是相当轰动。该剧先后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一等奖、表演一等奖,河南省首届“黄河戏剧”大赛“黄河戏剧”大奖、表演一等奖,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并于2003年拍摄成三集豫剧电视连续剧播映。
2003年 进京演出,在中国戏剧学院展演3场,在中国政协会堂展演2场,受中央领导接见。
2003年《 白发亲娘》拍成三集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11频道录制《白发亲娘》《麻风女传奇》舞台版。
2005年 为挽救豫剧沙河调,全身心投入到了沙河调的挖掘整理工作中,担负起了抢救并传承沙河调的重任与张自力、余飞、张景等人士一起多方奔走,寻访民间老艺人,口传心授,认真学习,挖掘整理沙河调传统剧目。
时代更迭,饱经沧桑,沙河调历经辉煌,却也面临着传承与式微的风险。至张三旺这一代,不免有争分夺秒、殚精竭虑的紧迫感
2009年,漯河市沙河调艺术研究会成立。同年,他携沙河调折子戏《黄鹤楼》、《雷音寺》登上“梨园春”栏目,为传承与发扬豫剧沙河调费尽苦心。
2010年 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郑州绿城广场)让省会的观众欣赏到了久违的、原滋原味的“沙河调”名剧。那次演出中,剧中人物李自成的扮演者张三旺一改演小生时的风流倜傥,而是从张自立先生那里继承粗犷、夸张的表演风格,并以激越、野性的大段“搬板凳”唱法,不但让著名祥符调武生、导演冯占顺先生感叹“沙河调”名剧有了传人,也让观众报以如雷的掌声,同时也给了这样的评价:“终于看到‘沙河调’是什么样的豫剧了,这才叫过瘾!”等等。
2010年10月成立漯河市沙河调豫剧院,任院长。带领沙河调老艺人及学员开始各地下乡演出。
2016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播放由沙河调豫剧团演出的剧目《大闹雷音寺》和《三娘教子》选段。尤其在《大闹雷音寺》选段中,张三旺耳目一新的“红脸”扮相和高亢的唱腔不时引起现场观众掌声雷动。
他高亢、明亮、粗犷、嘹亮的唱腔日臻成熟,不但延续着沙河调的旧日本色,也开辟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
豫剧表演艺术家张三旺于2018年9月12日下午3点35分,因病抢救无效逝世。
简单点说,是一个人的“简历”——一个人在这些年都做了哪些事情。通过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载,我们又能从中探寻到些什么。
半生的艺术生涯,张三旺活得很地道,很精彩,很智慧,亦就是活出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味道”。我们姑且称之为“张三旺活法”,若要作解释,可能每个熟悉张三旺的朋友说法难以统一,不过其最核心的特质,是从未改变的,那就是张三旺融汇“儒”、“释”、“道”三合一的艺术处理哲学、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
举个例子:2005年,他毅然辞去漯河市豫剧团团长职务,全身心投身沙河调的挖掘整理工作中,他身体力行担负起抢救并传承沙河调的重任;他召集沙河调名老艺人成立沙河调研究会;他多方奔走组建漯河市沙河调豫剧院。凡此种种,无不是心系沙河调的不凡举措,同时也让自己的事业人生走向了另一个境界!
如此说来,这就应该是一个痴爱着艺术的“普通艺术家”与他普通生活的写照罢了。
只是,张三旺这个普通戏曲人却是一个用“心”去自我修行和完善自己人生的大智者,一个吃透“国粹”生活菁华并以高德大爱去“殉道”的大智者。其已经走过的半辈子精彩人生,其已经达到的一种生命境界和理想高度,体现了一个戏曲人人生独有的质量和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色的河南地方戏曲人的生活蓝本,值得我们好好正视和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