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这位沧州名人五十岁以后才走向辉煌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他,早年并不顺利,饱读诗书却屡试不中,直到五十岁才开始在仕途上一路飙升,最后干到“部级”。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但也是跟时代关联很大。
这是我在沧州名人植物园中拍摄的照片,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谁。不知道的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下面就详细地去介绍他。他是唐朝诗人,名叫高适。大家最熟悉的诗句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在《别董大》中的诗句,传颂千古。在文学成就上,历史学家对高适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是边塞诗人,跟岑参齐名。其实,早年的高适非常不顺利,多次应考都没有考中。在仕途上也是充满了很多的不顺利,好赖赶上了时机,才让他从逆境中走出来,后来官职越来越大。
他,出生于公元700年,沧州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曾任韶州长吏,但到了高适的时候,家道已经败落,靠躬耕田垄过活。他饱读诗书,胸怀大志,希望一举成名。然而事与愿违,第一次求官就被淘汰了。他只得客居在河南商丘的朋友家里,长期靠朋友的资助生活。后来游历长安,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公元733年,已经33岁的他在北部边境漫游,那时候边境一带发生了北方少数民族侵犯边境的战事。他希望入幕从戎,把建功立业的希望投放在战场上。不过他又一次抱恨而归。这期间,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写出了《塞上》,《蓟门五首》等边塞诗作。
高适回到宋中,然后又到处游历,去了魏郡、楚地、东平等地,足迹遍布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大部。也是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李白,成为好友。游历的中间他也回过京参加考试,但是落第。这时候的高适都已经四十多了,再说什么建功立业应该不可能了吧。还好他的诗名越来越大,据记载,“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名气终于给高适带来一件好事。46岁时他被睢阳太守张九皋(名相张九龄之弟)举荐,去河南封丘作县尉。可是这个小破官实在干得不爽,只三年高适就辞了,理由是“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辞官之后高适又开始客游长安。
一般人年过半百还混成这样早消停了,肯定从此死心、解甲归田、怡养天年啊。但是高适竟然继续西行,跑到凉州(今甘肃开威)投奔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命运就在这里有了起色。
高适这回算是跟对了人。这个哥舒翰当时和安禄山一样是政界明星,备受唐玄宗重用,乃名望极高的一代名将。哥舒翰也当过县尉,也辞过官,他看出高适和自己都属于胸怀大志之人,就很器重他,任命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就这样,高适成为了哥舒翰的重要幕僚。
很快,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机到来了。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唐玄宗马上任命哥舒翰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统领20万大军出征潼关御敌。作为哥舒瀚的重要幕僚,高适在饯行大会上被皇帝当即提拔为拾遗,后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共守潼关。
由于奸相杨国忠屡进谗言,扰乱战机,导致哥舒翰战败被俘,潼关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高适此时没有领导了,他要逃要散都是可以的,但是他做了个正确选择。他星夜兼程、快马疾驰赶上唐玄宗,当面向皇帝痛陈潼关失守的原因和经过。唐玄宗很是感动,又一次当即提拔高适为侍御史,随后又升为谏议大夫。
身为谏议大夫,高适非常尽责。他劝谏唐玄宗不要将兵权分给诸皇子,否则必将留下隐患,但是玄宗不听。果然,一分到兵权,太子李享马上称帝,成为后来的唐肃宗,硬把玄宗推成了太上皇;二子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意图占据江东一方。事实证明了高适的意见果然是对的。
唐肃宗便召来谏议大夫高适,问他对永王这件事又怎么看呢。高适先是分析江东的形势,然后很坚定地表态:李璘必败。这话唐肃宗很爱听,乐得直颤,立马封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管辖广陵等十二郡。之后在平定永王的战斗中,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江东节度使结盟誓师讨伐永王,表现英勇,立下赫赫战功。
高适却从此官运亨通。平定永王后,他又受命讨伐安史叛军,解睢阳之围。蜀地发生战乱,他又接连出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到了唐代宗时,他又升迁至剑南节度史,后调回京城,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更被封为浡海侯。在他六十五岁死后,更被赠礼部尚书。可以说,唐朝这么多诗人中,官做得最大,最有政治才干的就是高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