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家庭走出的霸州第一纳税大户人称“霸州通”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大家好,我是霸州123主编阿水。樊文稷老师的创作多次出现在123之上,深受百姓喜爱。而他也是我们好朋友,在《霸州文化旅游概览》书籍创作中、在一次次深入村街走访深挖文化历史时,樊文稷老师都走在了最前列。作为媒体人,樊文稷老师以他深厚的霸州历史文化知识,给123的编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位“霸州通”……
(廊坊都市报记者 赵雪)在霸州文史界有一位“霸州通”,凡涉及到当地的古今历史、风土人情,他都知晓,媒体人、文学名家写作时常找他咨询,政府收集资料也常请他编撰,他就是樊文稷。
樊文稷出生于霸州市霸州镇东关村,这里走出了很多名人名将。在成长中,樊文稷深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工业能够助推国家经济发展。因此,考大学时,偏爱文史的他选择了造船系。回到家乡后,他所管理的制管厂出口创汇,一度成为霸州第一纳税大户。
高级工程师、省劳动模范、原霸州市工业局副局长……这些称号对于樊文稷来说,如过眼云烟。退休后,他毅然投身于挖掘家乡名人轶事,弘扬爱国精神的事业中。2013年,由樊文稷主编的《霸州历史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名人卷》推出,里面收录了108位充满正能量的霸州名人。在他看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走访、挖掘、分析、整理,今年73岁的樊文稷依旧笔耕不辍,街道、乡间总会出现这位老者的身影……
1946年,樊文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东关村一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现了明末山西宁武兵备副使、保家卫国战死的王胤懋,明朝护卫将军、战死沙场的樊忠等名人、将领。小时候,樊文稷最喜欢坐在胡同口听老人们讲这些英雄故事。上学后,他接连看了《岳飞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一颗爱国的种子在他的心里萌生。
樊文稷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樊文稷也很争气。当时,社会上的文学氛围并不浓郁,人们普遍认为,报效祖国只能是搞工业发展,造飞机、造军舰、造大炮。1964年,怀着一腔热血,他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了工业造船系,成为当时霸州镇上唯一的大学生。
1970年,樊文稷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位于保定的国有工厂做工程师、当车间主任,后来又当上了团委书记,一路顺风顺水。1985年,霸县召集人才建设家乡,在人选之内的樊文稷决定回乡。
在霸州,樊文稷被聘任为县钢管厂副厂长,他一手抓管理,一手管技术,企业越来越红火。1993年,樊文稷任霸州市工业局副局长、兼钢管厂厂长。在岗位上,他带头研发了英国标准的镀锌钢管,并开始出口创汇,一度超越了35家国有工厂,成为霸州第一纳税大户。樊文稷所取得的成绩,在省里都颇为瞩目,在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同时,他还受邀担任省钢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6年,樊文稷从工业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退休前,在闲暇时间,他就经常收集家乡的名人轶事,退休后,他更是一门心思扑在了上面。
“很多我从小就熟知的名人轶事,有一些情节是虚构的或者不全面,回到家乡后,我就注意搜集资料,通过老人们讲述以及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再经过反复考证,写成传记,发表在一些刊物上。”樊文稷说。
霸州的一城三关是怎么回事,水长城又是怎么回事?一个又一个人们渐渐遗忘的事实等着樊文稷去挖掘和保存。到村街采访时,二三十里之内的,他都是骑电动车去,车筐里还要装上充电器以备不时之需。回到家,他立即对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查找相关历史资料,比对其年代背景、相关事实,以求不与史实相矛盾。深夜是樊文稷写作的黄金期,为了不中断创作思绪,及时保存脑海里积攒的内容,很多时候,他都是通宵达旦地写作。
除了正史,对于一些神话传说,樊文稷也想弄个明白。比如村民都说,民国军事将领韩复榘不是一般人,一出生就打雷下雨。经樊文稷考证,原来,韩复榘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那时正值霸州闹大水、闹地震,因此村民才产生这样的连想,一传十,十传百,传说越来越邪乎。
“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一些修志人只是机械地誊抄别的志书,而不去考证,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谈到文史工作,樊文稷感慨地说。目前,他担任着霸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历史话题,为历史事件作评述……每组织活动,樊文稷都积极参加。在会员们的沟通与交流中,霸州的历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挖掘。
在樊文稷的创作生涯中,最骄傲的要属编写《霸州历史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名人卷》这本书。2010年,受霸州市政府委托,他担任名人卷主编。这项工作历时两年完成,书中收录了108位霸州名人。樊文稷撰写了其中大部分,并为所有人物配了评语。
记者仔细翻看这本书,发现有很多军界、政界等为祖国做出卓绝贡献的霸州人,他们似璀璨的明珠,妆点了霸州历史的天空,但这其中,也饱含了一些民间的善人善举,如繁星闪耀。
“在审定时,编委会人员都选择了正能量或对社会有深远意义的人。除了耳熟能详的名人名家,我们也选择了一些普通人,他们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做了很多善事善举。如一位岔河集人赵全璧,他家境殷实,承其父救民善举,曾拿出自家粮食贷给村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从没催债,临去世时,还亲手烧了所有借据。这样的好人也应该写进去。”樊文稷描述。
谈及这本书,樊文稷坦言,这是他呕心沥血之作。书中大部分都是已故名人,在编撰之初,编委会人员先在志书上查阅、采集相关名人,确定后,就要去这位名人的出生地或生活过的地方走访,采访他们的后代,询问健在的老人们,再翻看历史书籍,查阅相关背景,最后整理成篇。有时,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公信力,就需要反复查证历史资料,再三核实。
“书籍一经问世,就要经得住读者的考验。我的文章应该是为读者释疑,而不是又增添一处误区、一个疑点。”樊文稷解释说。
为了抢救、挖掘历史,惜时如金的樊文稷几乎天天写稿、改稿,常常忙到凌晨三四点,冬天夜里凉,他就在腿上搭上个被子,夏天闷热,他时不时就要擦擦脸上的汗水。樊文稷不会使用电脑,只能手写文稿,最后请别人打成电子版。两年来,他用去的稿纸有上百本,替换笔芯达三十多盒。等七十多万字的手稿完成后,他却因身体严重透支,视力从1.5下降到0.6。
即使这样,樊文稷也不后悔编写这本书,他常常说:“这本书的意义非常重大。凡名人贤士,皆以心向之,以身践之。承绪前贤,正是承续中华民族亘古相传之美德。美德永世相传,名人亦会源源不断,永世相承。”
如今,樊文稷与儿子一家同住。家里盖小楼时,樊文稷特意将顶层设计成了书房,每当正午,阳光透进来,书房十分温馨舒适。在3米多长的书柜里,记者看到了《民国志》《宋史》《清史》等史书,樊文稷说,这些都是他的工具书,跟历史打交道,史书是必不可少的。在书柜中央,还摆放着几十个红色证书,这都是他在工作岗位上获得的。
谈到“霸州通”这一称谓,樊文稷笑着说,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和霸州历史打交道,经常去乡镇走访,在寻找时,还会得到其他的历史线索。这些偶然的收获,他也会记下来,虽不见得立即出书或发表,在日积月累中,当别人有疑问时,樊文稷都能一一解答。
考证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辨析。写一份历史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搜集考证。有一次,一位老人对樊文稷说,太保庄淀神庙有个“太保”,淀神庙里供着观音菩萨。“太保是多大的官?袁世凯才是个‘少保’。观音菩萨是佛家的,只能供在和尚的寺里,不可能供在道家的庙里。这显然不对。”樊文稷心想,不能扫老人兴,只能回来查资料,向有这方面研究的文化学者请教。最终,通过明朝资料证实,“太保庄”原名“泰堡”,应当是宋朝“莫金关”的附属城堡。淀神庙里的如同观音菩萨的神像应当为“慈航道人”,是元始天尊的弟子。
“辨析一个历史话题,必须得有理有据,符合大的历史脉络。”樊文稷说,类似这样的事,每年他会遇到十来个,有时要弄清楚一件事,要花费月余。
这些年,樊文稷为霸州史志办提供了多篇有关霸州村街演变、宋辽界河位置、霸州益津关、草桥关等考证辩析文章,已被存档或编入年鉴。受霸州文化广播和旅游局委托,他与霸州市作协主席闫伯群共同撰写、编辑了《霸州文化旅游概览》,该书共26万字,预计今年出版。他还参加霸州市博物馆之《霸州名人馆》的文稿撰写和总体编辑工作。2018年,他以受访地方文史专家身份,参加了香港凤凰卫视五集电视专题片《东鲁残梦•韩复榘的多面人生》的拍摄……
这些年,樊文稷的纸稿堆起来能有2米高。家人总觉得他太辛苦,劝他不要再这么忙碌了。可樊文稷却觉得自己身上担负着一种责任。采访最后,他对记者说:“每个人不一定能成为大人物,我们做好事,这和名人的思想是相通的。我希望通过我的手,能将民族精神发扬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