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河北: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河北自古是多民族聚集地区,燕山南北,长城内外,见证、创造、书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从先秦时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汉时的“赵佗和辑百越促统一”,明清时的“大境门内外一统”,到现当代的“冀中回民支队英勇抗战”“良马济邢”“铁牛进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近年来,河北省深入挖掘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邯郸市丛台公园,来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河北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邯郸市赵都小学的部分师生正在参加一项拓展活动。穿过古色古香的大门,一座宏大的青砖高台映入眼帘,这就是武灵丛台。它的顶部平台有一棵国槐,已有近500年树龄,至今枝繁叶茂、茁壮挺拔。这棵古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
“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人们都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行走时异常笨拙。相比之下,胡人的衣服是短衣窄袖,行动便捷,作战时用的骑兵和弓箭灵活性、机动性强,在战场上常常处于主动地位。赵武灵王看到问题所在,决定改穿胡服,并学习骑射。在实施胡服骑射等一系列改革后,赵国的国力日渐强大,引得其他诸侯国争相效仿。”赵文化专家、长篇章回体小说《赵武灵王》作者庄秋向参加活动的学生介绍道,以轻便敏捷为特色的胡服不仅适应作战的需要,也便于人们的劳作,因而很快从军队传到了民间。胡服骑射改革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创新交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吸纳力。
“今天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后我会加强历史文化学习,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在参观武灵丛台后,赵都小学学生甘子惠说。
站在张家口市大境门广场向南望去,蜿蜒的长城沿着巍峨的山势向东西两端延伸开来。大境门与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并称为“万里长城四大雄关”,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称呼,只有此处被称作“门”,相比于防御、封闭的“关”,“门”更体现出一种门户、交往的含义,其背后有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
清顺治元年,入主中原的清朝在来远堡的长城上豁开个大口子,打开了万里长城上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门。大境门的开通不但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实现融会贯通,也促使张家口完成因武而成、因商而兴的涅槃,张家口自此300年无战事,和谐、交流、融汇成为大境门的主旋律。
在大境门“大好河山照片展”,前来参观的游客纷纷驻足停留在一幅名为“西境门”的照片前。景区讲解员刘俊婷介绍,西境门开筑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比大境门早了73年。西境门高2.7米,宽1.62米,仅可容一辆牛车通过,既可供长城内外互通有无,又可遏制大量军队入侵。虽然其规模和格局都体现出历史的局限,然而正是这个人称“小境门”的长城之门,使长城内外成一家。现存于小境门洞内深0.07米至0.14米的车辙,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证。
在大境门外有一处石刻,上书“内外一统”。北京冬奥会期间,大境门的融合文化和地标意义大放异彩、惊艳世界。
如今,围绕“开放融合·大好河山”主题,大境门向广大参观者阐述着大境门长城文化、商贸文化和民族交融文化,积极承担起“北方丝绸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使命。
金秋开学季,邢台现代职业学校的老师提前返校。学校民族部主任张立峰介绍说,学校每招收一批西藏学生,都会组织他们到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参观,重温“良马济邢”“铁牛进藏”的故事。
1966年,邢台相继发生6.8级、7.2级大地震。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60多名西藏牧民自发组织了一支队伍,赶着240匹良马,从雪域高原出发,克服重重险阻,历经26天抵达邢台。当送马队伍赶到时,灾区人民眼含热泪,紧紧地同藏族同胞拥抱在一起。慰问团和灾区人民一道割麦、打场、运肥、建房,还种下了32棵“友谊树”,作为藏汉人民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纪念。
邢台是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1999年,西藏牧区遭受雪灾。承载着640万邢台人民的深情厚谊,载着60台“邢台牌”拖拉机的铁牛进藏车队向雪域高原进发了。“为了使捐赠的拖拉机更好适应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邢台特制了一批拖拉机,除了按出口标准生产外,还提高了拖拉机的马力。”张立峰介绍,队员们一路经历了高烧、流鼻血、休克等高原反应,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年藏族同胞千里送马的艰辛。
56年间,邢藏间友好交往不断。2010年秋季,邢台现代职业学校作为全国42所承办院校之一,承接内地西藏中职班教学,12年来共接收西藏和青海藏族聚居区学生853人,其中687人已顺利毕业。
“为了让藏族聚居区学生更好融入内地学习生活,学校对各族学生实行混班、混学、混宿管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会芝表示,学校高度重视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经常组织各族学生到、西柏坡纪念馆、山东曲阜孔庙等地开展各类研学活动,不断增强各族学生“五个认同”。
在崔尔庄红枣交易市场,维吾尔族姑娘艾比拜正用一口流利的普通线年,她从新疆和田来到沧州市崔尔庄镇经商。经朋友介绍,2018年4月,她参加了政府免费开办的“语言文化政策学习班(第一期)”。“我想通过这个机会学习普通话,更好地交流经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艾比拜说。
课堂上,培训教师纪烈峰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让大家惊喜的是,培训班还传授实用的法律知识。艾比拜夫妇还和纪烈峰结成“结亲互助”对子。“培训班结业后,我一直想继续深造,纪老师帮助我报考了沧州电大。”在艾比拜的带动下,她的13位亲友先后来到沧州经商,人均年增收5万多元。
纪烈峰是崔尔庄镇新疆来冀务工经商人员服务中心的一名培训老师。自语言文化政策学习班开办以来一直在这里授课。5年来,服务中心已累计培训学员6500多人次。“我们还经常举办乒乓球、拔河、跳绳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学员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纪烈峰说。
沧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四级调研员王树青表示,沧州将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渠道,在提供均等化服务方面持续用力,以崔尔庄镇为模板,在黄骅、沧州主城区等有条件的地区加强服务中心建设,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近年来,河北省民委认真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与京津民族工作部门共同签署《民族地区青少年赴京津冀交流合作协议书》,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两头对接”机制。强化示范引领,培育和涌现出了沧州崔尔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内地西藏班、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内地西藏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援疆就业“星火计划”等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