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土人情-爱卡汽车网论坛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778年的建都史,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后元朝、明朝、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北京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京(英语:Municipality of Beijing)简称京,旧称Peking。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20秒,东经116度25分29秒;全市南北跨纬度1度37分,东西跨经度2度05分。北京市共辖14个市辖区、2个县,全市乡镇级区划数为317个,共有135个街道办事处和182个乡镇(2008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政府位于东城区正义路2号。
[1]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778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2]方言为北京话(Beijing dialect)。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特征。北京市民历来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五四”运动、“七七”事变、开国大典、抗震救灾、奥运盛会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无不展现出北京人民忧国忧民、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北京作为首都更加需要发扬爱国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爱社会主义;更要把这种爱国精神转化为建设首都、推动发展的满腔热情。[12]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体现了北京人民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北京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永不停滞、改革创新,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勇于创造、勇攀高峰。北京发展的未来更加需要持续的创新精神,依靠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13]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过程中,首都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雍容大度、博采众长的精神境界,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使北京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了北京发展的特殊优势和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中,北京更需要这种开放的姿态和博大的胸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谐发展。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历史不仅赋予了北京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也培育了北京市民文明有礼的优秀品德。尚礼、厚道、宽容、助人是北京文化的历史传承。在迈向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北京市民更加迫切需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扶弱助残、尊老爱幼,大力弘扬诚信、友爱、互助、奉献的道德风尚,以首善之区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走向世界。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以此为起点计算北京建都史,至2012年,则为778年,其中金朝119年,元朝97年、明朝1421年迁都北京至1644共223年、清朝276年、当今63年),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时,蒙古大汗国改名元朝。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14-16]。元朝时的北京称为元大都。元大都
北京城门成为全中国的交往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黑龙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此后明朝在大部分时间内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加强北方边防,保卫北方安全,将都城迁至北京。从那之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新都城。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元人笃信佛,象为佛教祥兽,当时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
故宫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