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生态葬文化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由于生态葬礼涉及人们传统的丧葬和现代殡葬的一些区别,因此人们形成某些补偿。
记得当时有两份引起公众关注的报道,但它们仍然让我记忆犹新。首先,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洪兵透露,2017年,生态葬占北京市全年葬礼总数的44%,年增长率仍在上升。从“入土为安”到“撒灰入海”,近二十年来北京的生态葬改革取得了越来越明显的成果。
第二个是我们国家部分城市,例如湖北武汉有14个墓地进行免费的生态葬礼,但据《湖北日报》报道,武汉市民政局介绍,早在1997年,该市就开始探索生态葬,但至今只有40000名逝者实行生态葬的人,选择率不足1%。
目前生态葬已占北京每年殡葬总数的近一半。另一方面,武汉市免费生态墓葬的选择率不到1%。这种双火场面无疑将给生态葬礼的推广带来困难。
在网上搜索并不难发现,生态葬的状况并非武汉独有,而是一种普遍而长期的情况。因此,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报纸上。生态葬的冷淡总是归因于长葬的“传统葬礼概念”。
基于“薄葬”的生态埋葬方法与传统的墓葬概念相冲突。这确实是促进生态埋葬的重要限制。但是要解决生态埋葬和寒冷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困难,突破这一层的制约。
首先,近年来,一些地方大力倡导和倡导各种生态葬礼,其中大多数采取了“没有纪念碑的深埋葬”的形式,例如“没有灰烬,没有纪念碑,没有名字”。从节约土地和资源的角度看,节约效果是非常彻底的。但是,从悼念和纪念的功能来看,这与“葬礼”是分不开的,这种丧葬方法甚至连“题词”都被省略了。
由于生态葬也是葬和葬礼的一种形式(“薄葬”并不等于“无葬礼”),因此显然有必要充分尊重“葬礼牺牲”的整体法则。需求。在这方面,南京采取的“保留姓名,不丢骨灰,奖励1000元”等措施不乏参考价值。
其次,由于生态葬葬涉及人们传统的丧葬和“坟墓”需求,因此有必要让人们“得到”,形成一定的补偿,并使用补偿来增加改变风俗的吸引力。
北京的相关经验值得一提:近年来,北京发布了许多补贴自然葬礼的政策,例如海撒骨灰。 2016年,北京市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自2009年以来,北京市对无丧葬补助的城乡居民提供丧葬补助,标准为5000元。 2009年至2017年,全市共发放城乡丧葬补贴17w份。在此丧葬补贴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生态丧葬补贴。例如,选择海葬和自然葬将获得所有免费服务。
除了增加补贴和服务外,北京还积极扩大生态墓葬产品的供应,使人们有更多选择和接受。
换句话说,促进生态葬礼需要基于人们的接受程度更有针对性的“软性引导”,以便人们可以从接受到普遍认可再到做出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