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1949年在北平穿黄军装的被穿草绿色军装的四野部队查身份

2023-04-13 22:34分类: 北京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一位在影视剧组搞服装的朋友,观察得很细致,他发现,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军与中原解放军的服装颜色是不一致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纠察总队,是最先进入北平的部队之一,其前身源自华北军政大学直属步兵学校,或者也叫华北军区直属步兵学校。前者——华北军政大学,是婆婆;后者——华北军区,是亲娘。1948年12月,华北步兵学校从驻地河北省晋县——今天叫晋州,开赴保定,去接受来自华北军区的集结命令。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平津作战计划已经展开,拿下北平、天津,只是时间上早晚的事,在华北的军队已经无力阻止解放军照计划解放整个华北。

  鉴于1945年八路军攻占张家口、1947年解放军夺取石家庄后出现过混乱局面,为防止这样的混乱不再在北平、天津出现,中央决定,将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比较好的华北步兵学校,改编成两个纠察总队——北平纠察总队和天津纠察总队,进城后维持华北这两个最大新解放城市的军队纪律。

  注意,这个“军队纪律”,即“军纪”,指的是自家解放军的军纪,不是已经被消灭的军队的军纪。所以,成立平津纠察总队的目的,带有专门管“自家军队”的“宪兵的性质”。

  最早对华北步兵学校透露此信息的,是被称作“婆婆”的华北军政大学校长,他被提前确定为拿下北平之后的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北平市市长。北平市委书记由曾经长期担任过晋察冀中央局书记的彭真担任。

  知道了自己即将要担任的重要职务,还知道自己下属的步兵学校将要组建为北平、天津两个纠察总队,于是提前向步兵学校政委张明河透了消息,要张明河做好准备,组建起一个北平纠察总队跟他到北平上任。

  华北军区所辖部队,分为“野司”管辖的野战军和“军区”管辖的地方部队两个层次,各自的津贴标准、吃粮、穿衣,都是不相同的,野战军要高出地方部队一截。

  但野战军也分为两个部分,一线作战部队和二线预备部队。一线作战部队就是华北野战兵团那几个纵队,二线预备部队有华北步兵学校和补充兵团的几个补充旅以及后勤、卫生部门。

  1948年,由于4月份傅作义骑兵暂三旅鄂友三的快速部队偷袭冀中地区,当时晋察冀地区的农村土改运动刚刚结束,由于政策的偏差,对民众利益伤害面较大,民众对八路军政权采取疏远态度,导致鄂旅仅1000多人的骑兵部队,竟然长驱直入冀中军区内地多个县,无人能挡。

  鄂旅一路捣毁边区银行、卷烟厂特别是晋察冀军区的被服仓库,将所获的财物交给当地民众,其余拿不走的,一把火烧掉,结果1948年12月的冬天,步兵学校雪天集结,沿途的华北军区兵站无冬衣可发放,只能穿着以往的旧军装御寒。

  年末,步兵学校驻扎在京西良乡,组建北平纠察总队,同时为驻扎在一起的北平市委、北平市政府、北平市军管会两千多文职干部担任保卫任务。看到解放军衣衫破旧,前身是晋察冀中央局书记的彭真建议说:冀中富裕,我们不能让解放军穿这样的破衣服进城,冀中的同志想点办法才好。

  于是冀中的同志筹集了一些被称为“紫花布”的冀中土布和一些棉花,动员了一些女同志和良乡当地妇女,为解放军赶制棉衣。这是一批制作粗糙的军队棉衣,手工缝制,没有每件棉衣使用多少棉花的规程,怕解放军受寒,棉衣里拼命续进棉花,导致棉衣像个小面团,不像军装。

  北平纠察总队穿着这批不大像军装的新棉服进城不到一个星期,即被叫停,不许再穿。据说是聂司令的命令。聂司令把纠察总队的总队长张明河叫去训话,说这批棉衣,在乡下打仗穿可以,进城穿会给解放军丢人——你连败军的服装都不如,势利眼的城里人会看不起你。要张明河从接收的军的被服仓库中另想办法。

  即使这样不正规的军队棉衣,也不能保证每人一件,3000人的纠察总队,只有1000多件棉衣。部队进城,在北平市区的重要路口街巷设置检查站,盘查过往的可疑人员。当时在北平的20万守军、4万军警宪特,很多都隐蔽在北平的市民当中,伺机搞破坏、杀人放火,扰乱北平的社会治安。

  1949年1月的平津前线指挥部确定,准许进入北平的军人,必须佩戴“平”字头的三种臂章,即“平警”、“平纠”和“平戍”。凡没有佩戴这三种臂章者,一律被视作“非法入城”,一经发现,即被扣押审查。

  “平警”,指的是“北平警备司令部”的下属部队,总计三个师45000人,所以这部分臂章制作很多,总数不下5万。因为制作量较大,至今仍能在旧货市场上看到。

  “平纠”,即“北平纠察总队”,总计一个总部直属队、一个直属支队、两个团级大队,总共3000人。这个部队之所以被中央称之为“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比较高”,是因为他们全都由干部组成,最一般的战士也都是排长身份。这部分的臂章因数量少,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仅私人手中还有保存。

  人们不知道的是,最初中央在决定成立平津纠察总队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华北军区下达文件成立的是“纠查总队”,一字之差,所以在最初制作臂章、证件的时候,一概都写作“纠查”二字。待进城之后,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提醒说:错了,这才改成了“纠察”二字。但解放军纠察总队这段大白字的历史是客观存在过的,应该记住。

  “平戍”,就是以为司令员兼政委的“北平卫戍司令部”的简称。1949年2月,带领华北军区核心机构部门进入北平,入驻西城区庆王府大院,今天的北京卫戍区也还在这里。这部分除了一个连的警卫战士,全部由机关干部组成,总计不到千人。他们的臂章是最少的,无论是私人手里还是旧货市场现在都从未有人见过。

  此外,北平市公安局有公安干部539人,穿便衣,公安大队728人,穿黄军装。

  同军队加在一起,总计5万余人的军警队伍。1949年2月进入北平恢复良好社会治安的解放军部队及公安人员,就是这么多人。

  在这中间,“平警”是由东北野战军(不久后改称第四野战军)的部队组成的,45000多人一律穿草绿色军装;“平纠”和“平戍”是华北军区的部队,穿黄色军装。他们所穿的军装,包括所吃的军粮,都由原部队系统来供应。

  所以,“平警”穿皮大衣,戴狗皮帽子,吃高粱米饭,只有蔬菜和肉食出自华北地方政府的提供。相比之下,后勤基地被鄂友三破坏的华北部队,优先要保障一线野战部队的吃穿,其次才是二线华北军区机关和步兵学校的吃穿,“平纠”和“平戍”衣衫破旧,是有其现实背景原因的。

  今天可能不少人都深有体会,人穷就会被富亲戚看不起,当年的解放军也是这样。

  当年黄军装的华北部队,在北平城里经常被草绿色军装设置的岗亭阻拦,被迫停下来检查证件,说明身份。当时居住在北京饭店的和秘书出门,到几百米之外的王府井逛街,沿途曾被多处草绿色军装拦下来询问,核查身份。他们尤其对“平戍”的臂章不屑一顾。

  “被多次阻拦”的问题反映到北平警备司令部,由参谋长李福泽召集相关人员开会解决,结果回答是:分不清华北解放军和军队的服装差别,都是黄色,同一种颜色,所以才格外被拦住接受检查。

  北平纠察总队进城,由于衣衫单薄,如果“良乡棉衣”不许穿,将很难度过二月室外的严寒天气。在北平纠察总队接收的军队第五联勤司令部的下属仓库中,在东珠市口的仓库中发现了一批“军大衣”和皮大头鞋,经纠察总队的司令张明河请示北平市军管会主任,这批“军大衣”和皮大头鞋被发放下去,供岗哨穿。

  但这批所谓的“军大衣”,是军医院给伤兵提供的冬装,大衣做得不正规不说,偏短且肥大,而且在前胸和后背都印有红十字标志。途径路口,发现有“伤兵”在设岗检查,他吓了一跳。等赶快找到张明河一问,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原来这些设岗检查的“伤兵”,就是被誉为“标杆部队”的北平纠察总队。

  最后,在旃檀寺兵营的被服仓库,发现了几年前日军投降后留下的骑兵皮大衣和马靴,数量足有1000多件(双)。从那以后,北平纠察总队“鸟枪换炮”,各执勤哨点都是皮大衣和马靴,好不神气。其实这些大衣和马靴并不是人手一份,而是只配发一部分,谁上岗执勤谁穿,下岗后还要交回来的。

  最后解决这个服装难题,来自被接收的第五联勤司令部的被服工厂。在今天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一带,北京军区联勤部第一、第四干休所的旧址上,1949年是原军队的第五(华北)联勤司令部管辖的被服工厂和被服仓库。为在华北地区的军第十一战区、在绥远一带的第十二战区的军队解决被服供应问题。

  由于在华北地区的中央部队一律穿黄,而傅作义系统的绥远部队一律穿灰,被服仓库中只储备了这两种颜色的大批布料。上报给当时还在西柏坡的中央后,中央决定,被服厂立即恢复生产,为解放军制作统一的服装,所以1949年的解放军全部穿黄色军装。

  华北军区刚成立的后勤部2月份进城接收,3月份就开始恢复生产,到4月份,数十万件新军装已开始分发到各个部队,4月23日,“北平警备司令部”所属三个师的警备部队(城外还有一个师),全部脱下原来东北野战军的草绿色军装,换上了崭新的黄军装开始南下。

  所以,自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作战以后,人们所见到的解放军基本上都是黄军装,只有极少数不具备换装条件的部队还穿着杂色军装。

  此时的北平纠察总队除了黄色军装,比其他解放军部队多了个标志,就是领口上的两个圆圆的金属小牌牌,各有一个“纠”、一个“察”字。制作这个小金属牌牌的厂家,当年叫“景泰蓝厂”,后来成为公有制企业,叫“北京搪瓷厂”。

  当时被服厂根据中央的要求,制作了大批灰布制服和中山装,供给各解放区,以华北和东北为主,解决供给制条件下党政干部的穿衣问题。所以,自1949年以后,军队穿黄(以后改为绿),干部穿灰(以后中下层干部改为蓝),成为不成文的规则,在中国大陆的体制内流传了约半个世纪之久。

  说到“中山装”,这里得补充一句。1949年的灰干部服,中下层干部为制服式样,中上层领导干部为中山装式样。就是说,服装的式样已经体现着干部的等级。

  抗战时期,晋察冀八路军的等级观念来自于延安的有关规定,比如分灶吃饭、分级津贴、穿衣标准(比如,以营级干部为标志,比连以下干部战士多一身衬衣、短裤,多一件棉大衣、可以领马裤)等等。

  1949年春季军装下发的时候,统一都是制服式样,没有两样,到了1949年的9月,秋季军装再下发的时候,等级的式样出现了:师以上领导干部一律发中山装——军服中山装!团级以下的干部依旧身着制服装,军装上高级干部与中级干部之间的服装界限已经形成。

  中山装军装的寿命很短,只有半年。那一年冬天,华北军区后勤部到了发棉军衣的时候,大批军队干部的棉制服变成了中山装——中山装明显被贬值了。而且,还没有到1950年春天发单衣的时候,大批的中山装军装提前被下发给了团级干部。

  原来,1950夏天,解放军进行军装改革,一律改用只有上衣兜而无下兜的仿苏式军装,取消了中山装式军装。而且模仿苏式军装,50式军装以军装的颜色来划分干部的等级标准:师团以上的干部军装颜色最深,为棕黄色;连营一级的中层干部军装为黄色;普遍连排干部及战士的军装为浅黄色。

  1950年夏天,从北平纠察总队改编过来的北京纠察总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早在半年多前,党中央迁进北平中南海的时候,曾有意将平津纠察总队改编为中央警卫师,但是在张明河等老红军干部的坚决反对下宣告失败,原因很简单:这支被称为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最好的部队约半数是俘虏兵构成的。

  1950年,原北平纠察总队的老底子部队改编为两支部队:隶属于公安军的公安二师和隶属于北京市的公安总队。在北京西北郊百望山上,还保存着这两支部队在解放初期绿化北京的历史痕迹。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西安六家上榜!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发布

下一篇:“特种兵式旅游”打开别样青春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