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花会”人家传承京城民俗文化

2023-06-07 01:11分类: 北京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1月7日下午3时,记者赶到旧宫镇清逸园小区,探究存在于亦庄新城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群英同乐小车圣会”的发展史和未来传承计划。

  “开路打先锋,五虎少林紧跟行。门前摆设侠客木,中幡抖威风。狮子蹲门分左右,双石头门下行……”才刚落座,旧宫镇“群英同乐小车圣会”会首孙忠喜便如指诸掌地将“小车会”里的行话来了个遍。“每一档民间花会都是在弘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群英同乐小车圣会’作为一档现代民间花会,更应把祖辈留下的好东西展现给大家,同时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出于对这项父辈留下的“老玩艺”的热爱,让孙忠喜迫不及待地想要述说他的家族与“小车会”的渊源。

  民间花会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民间舞蹈,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歌颂美好生活的文化娱乐形式,多见于文化庙会、民俗节日等庆贺场所。北京的传统民间花会大概有13种之多,称之为“鼓幡齐动13档”,后又增加3种,称之为“民间花会16档”,其中便包括小车会。

  “小车会”表演的是“娘娘出宫”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坐车的娘娘,推车的老汉,傍车的丫环,拉车的佣女等,角色以戏剧服饰装扮,光彩鲜亮;劈叉,翻扑,叼花,耍手帕,颇见功底,欢快的锣鼓,悠扬的唢呐韵律,传递出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我们家‘小车会’是父辈传下来的,我父亲过去也是高跷会、小车会的会头。北京传统的小车会一般有13个角色,最重要的是娘娘。”孙忠喜今年已经65岁,在他的记忆里,七八岁时便跟随父亲的“高跷会”在后海、颐和园、先农坛等地“走会”。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孙忠喜打心眼儿里喜欢上了这项民俗艺术。言传身教间,他也从父亲那里掌握了小车会的技艺。“我决心要让小车会在我这一代成为北京民间花会中叫得最响的一档会。”

  2000年,在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号称京城“花会泰斗”隋少甫的指导下,孙忠喜与妻子纪秀英昼夜学习、完善角色、扩充队伍,按照传统正规贺会仪式程序,成立了“群英同乐小车圣会”。相较父辈的小车会,孙忠喜创立的“群英同乐小车圣会”更符合北京地区民俗的小车会故事情节,小车会表演套路和角色愈加丰富,拥有独具特色的小车会文场音乐。因妻子纪秀英能歌善舞且同样热爱民俗技艺,便成为了“群英同乐小车圣会”第一代“坐车娘娘”。

  在孙忠喜和妻子二人合力继承父辈传承下来的民俗技艺时,“子承父业”的传统在这个家族持续实现。孙倩作为二人的独生女,自小便是父母在小车会组织工作中的好帮手,在纪秀英因身体原因卸任“坐车娘娘”一角时,孙倩便成了第二代“坐车娘娘”。

  “我女儿也已经培养了好几代‘坐车娘娘’,现在已经传到第七代了。”回想这么多年的传承发展,孙忠喜说,“群英同乐小车圣会”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仅角色便有36人,小车组、散角组、小跑驴组、乐队组等一应俱全。“除了我们一家三口,其他会员来自四九城各个角落,他们都是酷爱民间艺术,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民俗传承人’,只要有演出,他们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用艺术和才华向更多的人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其间,凭借着不俗的表演水平和社会活动影响力,“群英同乐小车圣会”相继将多个民间花会活动奖项收入囊中,并于2010年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群英同乐小车圣会”已经创立22年,从参加春节庙会、各级民间花会比赛到2008年残奥会火炬接力仪式,再到应邀远赴韩国参加“首尔市国际文化节”受到好评,诞生于旧宫镇的“群英同乐小车圣会”已经成为京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一枝绚丽盛开的花朵。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也要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孙忠喜说,“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走进校园,进入社区、企业,发挥更多人的力量,让它们走得更远更好。”融媒体中心刘娜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疫情后的首个团圆年看看他们都吃什么

下一篇:张勃:北京春节习俗与春节的文化内涵(4)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