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回味乡愁的“万涧试点”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沿着潜水、皖水一路前行,便到了潜山深处。放眼望去,远处的天柱山云雾缭绕,白色的波涛阵阵翻滚,仿佛仙境。雾就有这样的神奇力量,它动静随心,变幻莫测,给天柱山群增添着无穷魅力。近处,翠绿的竹林成片成片扎根在山坡上,微风拂过,便是几处“刷刷”声,与山泉拍打乱石之声相和。李白曾以“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一联盛赞天柱山云海与竹林之美。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正是坐落在天柱山下、绿竹林中。
潜山市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潜水河与皖水是潜山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优秀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立足于此,近年来,潜山市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元素及民风民俗,把推动乡村文化兴盛作为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之魂的抓手,为乡村振兴赋能聚力,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山路径”。万涧村的保护与改造便是其中的典型。
位于大别山区的万涧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代的建筑,也保留着许许多多大山里造就、传承的独特文化。白墙灰瓦的建筑按“王“字形分布在山谷中,宗族同时联系着房屋与血脉。
2017年,皖南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正式启动,万涧村里的“皖西大屋”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据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曹璐介绍,培育真正可持续成长的村庄,强调村落的机制建设引领空间建设的规划思路,强调以村庄的运转管理逻辑、产业发展逻辑引领空间环境改造逻辑,是万涧村项目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创新尝试。“万涧试点”以多专业协同的方式推动落地实施,集合了规划师、社会学者、人类学者、建筑师、艺术家、新媒体工作室等组成联合团队,搭建“理事会+合作社”的双机制架构,以形成更加稳定的村落利益分配机制和管理平台。同时,项目摒弃了以往“就保护论保护”的工作思路,以驻村帮扶的方式协助合作社发展各类产业,反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如今,万涧村里各大建筑基本已经修缮完毕。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杨家花屋、杨家老屋、杨家祠堂、芮家老屋等古建筑在保留着传统风味的同时,也承担起新的社会功用。
杨家花屋是一栋结构完整的清代老屋。经由政府资金对老屋完成抢救性修缮后,其被改造为青年旅舍,如今服务于徒步、越野等赛事活动和日常散客游览。杨家花屋也是万涧村产业发展的一大成果。“万涧试点”项目团队引导成立的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了25个村民小组100余户村民以房屋、土地、现金等方式入社,筹集资金50余万元,完成6000平方米的古民居流转工作,流转并复耕全村逾1/3耕地。通过对农民的主体性培育和赋能,合作社已经能够实现自主发展和管理,持续为村民创造营收和就业岗位。
杨家花屋的改造并不简单。据曹璐介绍,杨家花屋的屋顶是木质结构,如果强硬地在屋顶结构中间加入保温隔热的材料,会造成屋面过度荷载的问题,大屋建筑本身的特殊性,让项目团队遇到了难题。“这个问题拖延了很长时间,后来是北京建筑大学的穆均老师团队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周铁钢老师团队协同给出了解决方案,在理解木构建筑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办法。所以,我们谈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要注意既要关注传统建造技术的传承,又不是一味地尊古,而要在传承中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曹璐说。
在财政投入方面,龙潭乡工作人员表示,万涧村乡村振兴工作以“四宜”特色村镇建设项目为抓手,预计总投资约2000万元,目前已投资1600万余元实施两期7个项目。包括杨家老屋修缮及旅游公厕工程、溪畔剧场及配套覆土公厕工程、景观提升一期工程、民宿博物馆布展、杨家大屋民宿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提升、景观提升二期、杨家老屋静态水面及河道整治。
万涧村文化底蕴丰厚,是传统文化生根发芽的沃土。万涧村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让文化“灵魂”重生。
传承文化,首先要理清文化脉络。普查与规划设计,是万涧村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强化管理”原则采取的第一步行动。“规划是基础、是前提,由于传统文化村落具有历史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而搞好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龙潭乡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万涧村委托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建筑大学乡村振兴规划研究中心对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群落、历史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普查,共实地普查历史建筑422处、历史环境要素208处,采访各界人士和名工名匠百余人,测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22处。此外,万涧村协助中规院联合北京大学在村内开展社会人类学研究,目前已形成初步调研报告;先后编制了《万涧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万涧村发展策划》、《万涧村村落景观规划》等十多个规划设计方案,对万涧村的传统建筑进行功能策划,赋予了每个传统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
如今,戏曲、花灯、竹艺是万涧村的三大亮点。一是戏曲文化。杨家祠堂中的百年古戏楼是潜山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从建成之日起,曾接待过徽调、弹腔、京剧、黄梅戏等班社和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当年程长庚的家班“四咸堂”,曾在这里上演过许多剧目,现常年免费开放。而杨家祠堂本身也独具特色,乾隆初年,杨氏集各房长老筹资,建造了杨家祠堂,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杨祠坐西朝东,背负青山,面抱皖河,现存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小瓦青砖马头墙,为皖西南地区典型的古代礼制类建筑。二是花灯文化。“花灯”是万涧村的一项非遗项目,村民制作的宫灯、菱角灯、果盒灯、绣球灯等几十种灯在节日期间销售火爆。三是竹艺文化。“万亩竹海”是万涧村的地标品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先后来万涧村调研竹加工制作,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利用当地竹子编织了竹球、竹棚,成为万涧村新增的网红景点。
从村落改造体现文化传承,万涧村则采取了物质空间建设和软性建设并重、内部力量培育和外部支持合力的思路。杨家老屋修缮后变为民俗声音博物馆,废旧造纸作坊改造成山区留守儿童图书馆。万涧村芮家老屋改造为老年人活动中心。村民是村落维护最好的传承创新者。据悉,万涧村村民组建了黄梅戏、诗歌兴趣小组,花灯小组和舞狮小组,目前都是自主管理自主活动状态,村民诗歌小组产出丰富,《万涧诗集》正在编撰。万涧村举办的两届“乡村创变营”持续产出了“万涧乡土扑克牌”“万涧抱抱桶”等特色乡土文创产品。“万涧诗歌展”、“萤之谷农场共创长桌宴、围炉茶话”、“溪畔剧场生态市集”等活动则吸引了更多的城市人群关注万涧的传统村落和当地文化。
近年来,在潜山市坚持“全市大景区、全域大旅游”思路,整市打造“山水田园城市、特色风情小镇、全域美丽乡村”,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的基础上,万涧村走出了一条符合潜山实际的新路子,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万涧模式”。
据了解,如今,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回味乡愁合作社,入社社员100户,流转房屋近5000平方米,流转土地203亩。合作社带动161户村民复垦村内抛荒土地198亩,合作社引进金丝皇菊种植15亩,并配套建设了烘干房。“古皖国中寻万涧,幽竹林里逢野茶。”村民生产的金丝皇菊花茶、笋干等农副产品,都经由合作社包装和出售。此外,万涧村十分注重民宿开发,杨家花屋修缮完成后,合作社出资购置餐饮住宿设施, 2019年8月,“逢上花屋”青年旅社正式对外营业,2022年,营业额达120万元,直接增加村民收入约60万元。
“万涧模式”也得益于潜山民宿产业的发展。一幢幢村宅经过修葺、翻新,变身成一间间民宿,结合村庄里的美景、美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万涧村乃至潜山市以“民宿+旅游”作为主打,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储楚是院里树下民宿的老板,也曾是拥有60万粉丝的民宿推荐官。以前常年活跃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她看到家乡民宿发展势头正劲后,便风风火火地回到老家,将老屋修整装修后,自己当上了民宿老板。“天柱山的风轻轻吹拂,再搭上一段淡淡的黄梅戏腔,这便是世上最为放松的一刻。”储楚如是说。如今,和储楚一样乐于享受宁静的人有许多,院里树下民宿也成了许多人前往天柱山旅游的首选。据储楚介绍,已有不少人向她整月整月地预订房间。
近年来,风格各异的民宿在潜山市如雨后春笋呈集群发展之势。从旧房改造,到精品化、高端化路线,再到标准化、管家式路线,万涧村与潜山一直探索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致富密码”。
陪伴式规划一般以3~4年为周期,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动态调整。“陪伴式规划不是简单的蓝图式规划,而是利用规划成果明确将待建设项目梳理成一个个‘系列化项目包’,通过策划一系列‘公共事件’,实现村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村民生计培育,使传统村落保护过程切实转化为乡村产业、文化、社会治理全面振兴发展的过程。” 曹璐认为,这样的规划确保了各种力量进入乡村时价值的综合性、目标的整体性和行动的系统性。
万涧的陪伴式规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村民的主体性”。传统村落保护,不是“政府拼命干、村民一边看”的传统村落保护,而是强调形成一种“以村民为主体,引入多元力量参与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工作组织模式”。比如在推动村落民居外立面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时,万涧村村民合作社牵头组建的村民施工队在当地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老屋修缮、改造;帮助村民树立“村落环境靠大家” 的自主意识;万涧村的留守妇女开展的“美丽庭院”评选工作,带动村民收拾自家房前屋后,共建生态宜居的美丽村落等。
万涧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但是至今区位条件仍属于相对偏远的乡村地区。虽然万涧村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但是因为区位条件的限制,短期内很难成为经济高度发达的乡村。但是经过这些年的万涧试点工作,万涧村的传统建筑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居环境得到了切实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万涧村的村民对村落的文化自信和生活幸福感大幅提升。万涧村的老书记杨桂青曾经用一句话描述万涧试点带给村落的变化——“妇女不怕丑了,孩子不怕羞了,老人不怕养了”。万涧试点的乡村振兴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并不是简单地以经济创收作为乡村振兴唯一的衡量标准。如何切实村落实际,让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或许更具有可示范性、也更具有普遍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