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目标 在新征程上砥砺奋进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一季度,全市“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如火如荼开展,各个方面以奋进姿态投身振兴发展一线。为生动展示各赛道在第一季度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各方面以超常规举措展现的担当和作为,即日起,本报对第一季度“晒成绩、赛贡献”中各赛道取得的成果予以报道。
在“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中,沈阳市围绕“着力实施‘文化+’工程,在建设文化强市上实现新突破”,聚焦引领式、创新式、攻坚式、转折式、成长式、制度式突破,对标对表国际、全国、全省一流水平,深入推进4个方面26项工作举措、51个具体项目、121项重点任务,目前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
全市动员部署大会召开后,市委宣传部迅速组织召开文化强市专项行动推进会,部署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叫响“英雄城市”名片等9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实体化工作专班,成立3个综合组和9个任务推进组,实行每周督导、半月调度、每月考核通报的工作机制。
精细化编制专项行动计划、任务清单,建立重点任务台账,明确4大方面、26项举措、51个具体项目、121项重点任务。制定考核方案及实施细则,引入第三方核验,通过拉练调度,检验工作推进成效。
在提升沈阳城市形象方面,开展沈阳历史文脉研究,考古中国项目——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调查项目正在进行野外调查,目前调查发现先秦时期以前遗址15处,其中新发现7处。策划第九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活动方案,完成了对非博会举办场地的调研工作。组织策划纪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召开全市座谈会,全媒体推出“吾心即城心方不负雷锋”等大型特别报道,叫响“我是雷锋”,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沈阳爱雷锋》图片巡展。
举办中国青少年滑雪公开赛、首届“振兴杯”沈阳青少年冰球邀请赛。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运动管理中心、辽宁省体育局、沈阳市体育局、沈阳市体育事业管理中心四方在沈签署了《合作共建国家少年女子曲棍球队》协议,引进共建国家少年女子曲棍球队项目正式落地沈阳。辽宁男篮主场比赛于3月8日到4月5日在辽宁体育馆举行,将有4万余名观众到场观赛,直接拉动消费2000余万元。向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办公室提报沈阳市拟承办2023年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工作计划;编制2023年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沈阳赛区)竞赛组织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赛事计划。
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辽宁大学,成立沈阳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研究院。组织海外媒体围绕沈阳“十大消费场景”、中欧班列等推出系列报道,加大“国际沈”名片推广。脸书、推特平台沈阳城市账号共推送各类帖文246篇,截至3月23日,海外粉丝数量增长6万,总数已达212.3万人。举办“四海同心、一起过节——文化共享中国年,相聚辽宁庆团圆”活动,邀请来自俄罗斯、德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在沈外籍友人,体验非遗文化,亲身感受中国春节习俗以及沈阳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北京举办沈阳市(北京)文旅产业重点项目招商推介会,共签约10个项目,总签约额122.9亿元,签约项目包括沈阳古城文旅综合保护利用项目、丁香湖航空航天元宇宙体验基地、关东影视城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等。2022-2023沈阳国际冰雪节持续深入“一核一带四心N点”布局,全市线项活动,吸引域内外游客30万人次。沈阳第三次入选中国冰雪旅游城市12佳,位列第四。对各区、县(市)的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调研,形成了国际时尚文化旅游节和“青春在沈阳”大学生开学季游沈阳活动的初步方案,完成东北亚博览会工作方案并积极开展筹备工作,正在制定本年度全市1000万文旅惠民消费券的发放标准,确认发放范围。
在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方面,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改扩建、中国工业博物馆改陈布展、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红楼群)等文化地标项目抢前推进。秀水河子烈士陵园修缮提升改造近、远期方案已形成初稿,雷锋精神纪念馆(暂定名)选址工作已形成初步设想。广播剧《雷锋牵着我的手》成功首播,沈阳评剧院创排现代评剧《尉凤英》在盛京大剧院首演成功。
在支持文化产业提档升级方面,召开2023“聚力沈阳设计未来”行动发布会,实施“聚力沈阳设计未来”4+N行动,加快打造东北设计之都,推进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全市34个重点文化企业获得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267万元;24个规上文化企业获得市产业扶持资金2360万元,目前省市资金全部拨付到位。推进中建规划设计创意产业园、沈阳方城沉浸式数字艺术中心、五里河数字视听产业园、棋盘山影视基地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持续加大文化空间建设,加快推进棋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启动七星山、马耳山地区整体规划建设,打造浑河两岸文化产业带、蒲河生态文明带、辽河文化旅游带。持续推进沈阳古城、北市场、中山路、卫工街、大东路、环北陵地区等文化片区街区的规划、推进和运营。积极推进文化企业“升规入库”,截至目前,我市规上文化企业单位数和净增数均居全省首位。
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方面,部署10大行动20项重点任务,印发《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沈阳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行动方案(试行)》等6个文件,召开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部署大会。抓紧抓实小餐饮店、城中村等新增点位集中整治,全面启动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维护提升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高质量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静态停车、各类市场等8项整治行动,强力推进街路路面和建筑立面提升、9大数据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季度,沈阳市优良天数71天,PM2.5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个国省考断面中10个断面达到优良水质,10个断面为Ⅳ类水质,无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达到考核目标;率先在全省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工作,掀开地下水环境管理新篇章……今年第一季度,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按照“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加强谋划部署、精准指挥调度、创新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为顺利完成全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沈阳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行动。根据沈阳市大气污染特征,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编制了《沈阳市2023年大气污染防治第一季度攻坚方案》《2023年沈阳市蓝天保卫战专项方案》《沈阳市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围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个标志性战役开展攻坚,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通过“事前会商——管控发布——事中管控——实时调度——事后评估”工作体系和“科学调度——精准锁源——铁腕执法——长效监管——效果评估”工作机制,实时调度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对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加强监管,有效做到轻污拉良、削峰降值。尤其是针对污染天气,按照“提前响应、分类管控、无缝衔接”原则,提前分析研判,提前下达特别指令,将管控要求细化至具体区域、街道,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8次大气污染防治特别管控指令,成功争良18天。
按照“科学治霾、精准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重点实施五大行动:一是实施燃煤污染治理提升行动。结合供暖规划和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开展全域20吨及以下小型燃煤锅炉“清仓见底、分类施治”,完成224台小锅炉整治工作。启动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加强宣传、动员,力争全年完成2800蒸吨改造目标。二是实施臭氧污染深化治理行动。开展臭氧“夏病冬治”,建立全市涉VOCs企业源头替代清单、简易低效治理设施清单、无组织排放整治清单。深入推进加油站VOCs治理,完成441家加油站在线监控设施联网工作。开展高校餐饮油烟治理专项帮扶指导工作,提升大型餐饮油烟治理水平。三是实施移动源协同治理行动。坚持“车、油、路、企”统筹,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监管重点,加强治理。全市累计现场检查柴油货车244辆,完成120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现场抽测,完成柴油货车检测28000余辆。四是实施扬尘、秸秆禁烧精细管控行动。推动施工、道路、厂库、运输、裸地“五尘”共治,向相关单位印发提示单,有针对性开展扬尘治理工作,累计完成800余处扬尘问题治理。提升秸秆禁烧监控能力,充分利用秸秆卫星监测服务平台和“铁塔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秸秆火点监控。五是实施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行动。起草《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大气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按程序组织开展框架协议签订工作。与都市圈城市实现污染防治信息互通,协同治污、应急联动,合力解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系列举措,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精准发力,开展污染物协同管控,以重点工作突破促进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有力推动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季度,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考断面累计水质指数5.35,同比改善17.18%,我市水质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上,沈阳发布《沈阳市碧水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明确三年行动总体目标,分析研究主要问题和短板,集中力量破解突出水环境顽疾问题。制定《沈阳市2023年水环境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和“一河一策”重点任务清单,系统推进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再提升。持续加强河道管理,组织对全市各区县(市)开展为期2个月的生态环境专项督导检查,督促属地切实解决河道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渣土、砂石、动物尸体、粪污等问题,确保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持续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发布《沈阳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市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回头看”,选取75个重点排污口,组织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现场复核,逐一核实整治方式、整治成果等情况,并督促各区县(市)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加强河流水质管控,组织第三方对全市水环境问题持续开展巡查整改,强化督查督办,截至目前,共巡查交办198处水污染问题,已完成整改188处。加强超标断面预警监测,针对蒲河沿、东羊角、七星湿地等断面出现超标情况,向相关区县(市)下发16次预警函,要求加大河流水质管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断面达标。
按照国务院相关条例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沟通、多方协调,率先在全省完成沈阳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工作,并联合相关部门发布《沈阳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方案(试行)》。《方案(试行)》明确重点区划定范围覆盖沈阳市全域,具体分为保护类区域和管控类区域,并分类制定了具体管控要求,明确了每项管控要求的责任主体和管理部门,对支撑服务我市地下水环境监管,指导我市城市规划、工业产业布局等国民经济发展重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方面,为确保我市“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和稳定保持在100%的目标,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局印发了《关于建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信息台账制度的通知》,并下发至各区县(市)政府,形成了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核算达标的常态化监管机制。
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协调各区县(市)政府相关部门超前谋划,利用重点建设用地纳入详规和完成土地供应手续前的窗口期,组织土地征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有效开展联动,提早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平台联批联审作用,对于各地政府推送到“多规合一”平台的重点建设用地项目,缺少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且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未超标地块的要件,一律不予通过,将问题遏制在项目策划生成前,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住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