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解读新闻发布会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近期,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为了让记者朋友更为详细的了解相关的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睿女士,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幸军先生,中共渝中区委常委、渝中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黄孝明先生来向大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2021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是我国在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40年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专门印发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文件,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央《意见》,近期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下面,我简要介绍有关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多次强调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为下一步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出台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质升级了山城巷、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等一批历史街区,重庆人文魅力持续提升。中央《意见》出台后,按照工作安排,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自去年9月起组织起草《实施意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重庆地域文化为特色,制定了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目标和任务。《实施意见》现以市委规范性文件出台,出台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为我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是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行动,是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要求的具体举措。
《实施意见》严格对标对表中央《意见》结构内容,紧密联系重庆实际,系统构建重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实施意见》共有5个部分,21项重点工作。
第一部分是明确总体目标和任务。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6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重庆故事,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需要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重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要更加完善,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保护传承体系要全面建成。
第二部分是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建立保护对象、保护管理体制、保护规划三大体系。一是不断充实保护对象,不仅要保护历史地段、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新类型历史文化资源,还要把见证新中国成立及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代表性遗存以及当代重要的建设成果保留下来。二是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分级落实重点任务。三是构建以重庆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为核心的保护规划体系,统筹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布局。
第三部分是加强保护利用传承。始终要把保护好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放在首位,还要使其融入城乡建设,处理好新与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一是明确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重点和保护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二是严格拆除管控,禁止大拆大建,不强制搬迁居民村民,保护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老建筑、古民居,采用“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整治方式和“绣花”等微改造方式。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多措并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安全问题。三是彰显历史文化魅力,利用巴渝古驿道、老铁路、山城步道串联、展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优秀历史文化名镇、街区的宣传报道,让城市和乡村处处显文化、见历史,让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四是实施保护传承重点项目。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跨区域、跨流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作,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系列文博场馆和中心城区山城步道的规划建设。
第四部分是健全工作机制。主要措施:一是充分发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相关部门协调联动。二是完善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预先保护、考古前置、体验评估、公益诉讼等各项管理机制。三是动员鼓励各方主体参与,研究制定奖励激励机制。
第五部分是完善保障措施。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完善法规制度。制定相关领域的配套政策和技术导则。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市、区县政府要将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
我想请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近期在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期我局将以这次《实施意见》的印发施行为契机,会同市文化旅游委等相关部门,围绕“文化强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推进落实:
一是完善保护法规,健全工作机制。继续推进构建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基础的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制定《重庆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研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技术导则和乡村传统风貌设计导则等;优化市名城委组织架构和工作规则,强化市名城委的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市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奖补政策;开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提高规划自然资源和建设管理能力专题培训教育,提高区县领导干部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充实保护对象,加强保护管理。结合城市更新和土地储备继续常态化推进资源的调查申报评定;组织指导酉阳、大足等有条件的区县申报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以及名城专项评估等工作;对历史建筑保护状况开展定期巡查等工作。
三是推进规划编制,完善规划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关要求,完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规划建设,规划保护成渝铁路(重庆段)等历史文化线路廊道。
四是加强宣传展示,提升文化魅力。今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40周年,我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开展24期的《巴山渝水记乡愁》大型媒体寻访行动,集中宣传展示我市历史文化名镇、街区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
五是推进保护修缮,助力品质提升。聚焦渝中母城,突出两江四岸核心区的传统风貌特征,加快实施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等一批体现时代特征、重庆韵味的精品项目,让更多的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传统风貌区及历史建筑活在当下、服务当代,不断提升“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颜值和气质。谢谢!
请问重庆在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进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重庆在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主要有这么一些具体的举措:
一是高位推动,成功争取重庆纳入建设范围和重点建设区。《实施意见》提出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等跨区域、跨流域历史遗产保护重点工作,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功争取重庆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并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二是系统梳理,全面推进基础研究走深走实。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相关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范围为重庆市全域。系统梳理我市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品牌资源330项。组织起草形成了我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等综述8个,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夯实基础。
三是抓纲举目,对标编制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实施方案》及建设规划,着力打造綦江、酉阳2个主体建设区,城口市级重点拓展区,以及黔江、石柱、秀山、彭水4个拓展区。同时,正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方案和规划初稿,并多次征求有关专家、市级部门以及区县的意见,将科学划分管控保护、主体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功能区,重点规划实施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大基础工程。
四是统筹谋划,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和实施。对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实施方案》及建设规划,围绕文物本体修缮、纪念馆建设及展示、环境整治、文旅开发等8大板块,推进实施重点项目68个。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区县开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策划和储备工作,重点围绕博物馆纪念馆建设、遗址遗迹、特色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文化旅游复合廊道等方面,合理策划一批符合中央资金支持方向、具有长江文化代表性、彰显长江文化价值内涵的重大项目。
五是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开展了乘郑渝高铁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第十三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暨“高铁带你游三峡”启动仪式等系列活动,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快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实施方案》及建设规划,加速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统筹推进项目储备和建设,助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高质量建设。谢谢!
重庆是一座人文荟萃、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长嘉汇”源远流长,“三峡魂”雄阔壮美,“武陵风”绚丽多彩。重庆建城3000余年,得名800余年。大山大水孕育了重庆人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的个性和文化,赋予了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内涵。重庆具有中国山地城市典范、国家战略大后方中心、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和开放口岸、中国西南腹地移民城市和交流中心、红岩精神发源地、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创造地等六个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广泛分布着彰显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战时首都、西南大区的特色文化资源。
具体而言,我们市已经公布的历史文化资源按照空间分类: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4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江津、合川、万州、荣昌)、1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10个市级历史文化街区(比如渝中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北碚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29个传统风貌区(比如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45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6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96个历史建筑等。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数量居全国前列。
按类型分类还包括:1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2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涪陵白鹤梁题刻、合川钓鱼城遗址)、2处国家文化公园(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5处国家工业遗产、395处抗战遗址、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572株古树名木、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庆遗产类型丰富多彩,具有山地地域特色。
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展示重庆历史文脉、承载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价值的重要物证,是重庆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也是我市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保护与文脉传承的重要对象。以上就是重庆市名城资源特色的一些基本情况。谢谢!
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请问一下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传承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举措?谢谢。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们对渝中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关心。大家都知道,渝中是重庆的“母城”,积淀了巴渝文化、统战文化、抗战文化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近年来,渝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采取切实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渝中作为建成区、老城区,在重庆率先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始终走在最前列。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以渝中半岛集中展示历史人文”的要求,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规划,区政府与市规资局联合委托国内高水平团队精心编制《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保护利用传承专项规划》《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保护传承项目规划实施导则》,细致编制了《渝中区文物及文物点保护规划》《渝中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从而形成了母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纲要,系统指导整体的保护工作,做到应保尽保。
二是加强保护修缮。渝中区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修缮工作,专门成立了渝中区文物局、母城文化公司,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修缮经费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保障了文物保护修缮的经费来源。近年来,渝中区精心实施了149处文物保护单位和42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完工中法学校旧址等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老鼓楼衙署遗址定格千年母城记忆,白象街文物建筑群呈现百年开埠盛景,“红色三岩”保护利用获评全国十佳案例。
与此同时,渝中区还十分注重全区面上的整体保护,着力构建片区式保护格局,特色化、差异化打造10个传统风貌区、10个山城老街区、10个特色老社区,将历史人文有机融入城市气质、街巷肌理、百姓生活,一批风貌街区次第焕新。比如,大家熟悉的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在保护建设中,我们秉承“保护、修缮、改造”原则,结合“临崖体验、大美江景、百年老街”的特点,精心修复串接厚庐、仁爱堂、金汤门等文物保护单位,原汁原味保护与梯道垂直的体心巷、马蹄街等传统街巷和院坝空间,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2021年优秀城市更新案例。
三是注重活化利用。在文物保护利用中,我们高品质建设了一批历史陈列馆、历史博物馆,将历史文物展现于大众面前,融入大众生活,让其“活”起来、“动”起来。比如,老鼓楼衙署遗址作为重庆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衙署建筑遗存,见证了重庆得名以来的八百多年的沿革变迁,填补了重庆城市考古的重大空白,目前该遗址正在建设城市考古遗址公园以及考古遗址博物馆,这对保存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提升重庆文化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将成为打造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我们在文物保护利用中按照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精准引入新兴业态,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点、城市形象的新亮点。比如,我们坚持文商旅城融合发展,结合文旅产业、夜间经济等发展方向,将十八梯、山城巷、洪崖洞等打造成为了旅游文化街区,精心营造高高兴兴来“打卡”、心甘情愿去“刷卡”的旅游场景,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旅产业发展的成效获得了国务院通报表扬。又比如,我们在打造打铜街传统风貌区过程中,充分挖掘抗战时期该区域金融机构聚集的历史资源优势,利用成渝金融法院选址该区域的契机,建设了金融法治博物馆,推动全链条法务区,打造集“展、学、研”为一体的重庆中央法务区。
总之,我们秉持文物来源于生活,也将归于生活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工作。谢谢大家!
请结合《实施意见》谈一下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谢谢。
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实施意见》提出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川渝文物部门紧密协作、相向而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走深走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卓有成效。九龙坡冬笋坝、涪陵小田溪、江津梧桐土等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合作开展的三峡考古研究,出版了《忠县中坝》等重要研究成果,加快推进《汇南墓群》《李家坝遗址》等4项考古研究工作。联合开展的涪江流域考古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新局。联合签订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联合召开中国石窟(南方)保护研讨会,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摩崖造像、南岸弹子石大佛摩崖造像等川渝石窟寺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进展顺利,以大足石刻为重点的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全面推进。联合推出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川渝石窟精品旅游线路,深化川渝石窟文旅融合。
三是革命文化传承弘扬焕发新彩。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革命旧址纪念馆合作发展协议》《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等,联合川渝两地17个革命纪念馆构建合作联盟,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8大板块74个项目落地。红岩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红岩文化公园首期项目建成开放,与四川大学共建“红岩精神四川大学研究中心”,大力传承弘扬红岩精神。
四是非遗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初步成型。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川渝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联合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活动,举办线余场,发布系列短视频共计2744条,累计播放量5900多万次。
下一步,我们将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契机,加快“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共同推进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组建川渝联合专家智库,强化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深度合作,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谢谢!
好的,谢谢。如果记者朋友还想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可以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文化旅游委联系,也可以和市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积极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谢谢大家,谢谢三位发布人,今天上午第一场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