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条老街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汇聚了巴蜀建筑的美学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谈及重庆,大部分人脑海中会反映出与抖音推送上无差的画面。比如被灯光包装的高楼大厦,穿楼而过的轻轨,火辣朝天的火锅,灯红通明的洪崖洞……的确,这些都是重庆的名片,但这是大部分人眼中千篇一律的重庆,而不是你眼中独一无二的山城。今天,我们抛开你所知道的这些不谈,去看一看这座老城最初的模样。
相信大部分人对重庆的印象就是楼高桥多,这里的建筑具有年代气息。其实我在重庆读书的几年时光里,也看过不少建筑民宿,但依旧还是会被这里的川东民居的格局所打动。这里的建筑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轻轨从头顶划过,还没等你回过神来,列车已经驶进了居民楼里,“穿针引线”的场景每天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着,我外表强装着镇定,但内心依旧抑制不住对于这座城市的欢喜。
虽然重庆至今无法与北上广深相媲美,但重庆近年来的经济增速,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重庆之所以能够在近两年惹得这么多人喜爱,想必是因为它粗犷的山脉和绵延的长江水乳交融,列车和高桥在空中的和谐互动,既不失老城的韵味,同样又极富张力,泼辣直爽的山城人民性格让这座城市都极其鲜活。可以说,重庆这座城市一半的灵魂都是老街赋予的,而我要给你讲的正是重庆的下浩老街。
下浩老街曾经是到长江边上龙门浩码头的必经之路,陪都时期龙门浩码头就是连接渝中半岛与南岸的交通要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小型企业陆续迁入下浩正街,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下浩街区一直是南岸长江边上繁华的街道。这条看似侥幸保存下来的老街,其实和重庆的山水格局大有关系。被长江、嘉陵江切割成几部分的重庆,在旧时需要靠水路连接。其中,南岸和渝中半岛的连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南岸的龙门浩码头和渝中半岛与之向往的望龙门。
在那个以水为路的年代,有了码头便有了人和货物的往来,便有了商业,也自然有了兴盛一时的街道。下浩老街区域的正街、董家桥、觉林寺街、葡萄园因为是通向龙门浩码头的要道,自然等成了繁华的南岸码头商业中心。抗战时期,招商局、川江轮船公司、民生公司、强华公司、重庆渡轮公司在南岸设码头运营渡轮,后几经更替,直到1996年,龙门浩码头停运,客观上切断了下浩街区的命脉。
如今,东水门大桥从渝中半岛伸出,直抵南岸,正好取代了曾经龙门浩码头和望龙门之间的水路功能。笔直的道路上匆忙驶过的车辆,抛开了曲折上下的下浩老街,直接连接到南岸区地势较高的上新街。时代已经不允许人们以步行和水路作为主要交通,商贾云集的下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衰落了。随着商铺和居民的迁出,如今这里成为喧闹都市中难得的清净之地,几处洋行民居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留下来的居民似有似无地留存着过去的印记。
相较于许多其他城市的街道,重庆的下浩老街就显得极富戏剧性。可能此刻街巷还是逼仄的,下一刻可能就有一处视野极佳的空地。下浩正街尽头的一处支路,正好面对滚滚长江水和渝中半岛的水泥森林,这种老城与新城、坚硬和柔软的对比,也正是今日重庆随处可见的城市对话。
街道不宽,两旁的民居房屋伸出的屋檐似乎在对话。房屋勾勒出的空间向前方延伸,给了人庇护。街巷高低,曲折,延伸,在任何一段驻足几乎都看不到头,引人带着好奇心走向下个转弯处,去看个究竟。走过去,也许是另一个岔路,也许一段阶梯,看似石板路的无意为之,实则是多年来人们生活需求在大地上的雕刻。这种大地的雕刻细密,巧妙,自然,没有图纸设计般的理性,而是充满了人性和生活的味道。
街道上,几方木桌,一壶茶,一桌麻将,伴着孩童的嬉戏以及猫狗百无聊赖的摇尾,便是这座城市角落市井人民的真实写照。相比早已成为文物的洋房和街区,真正让老街的氛围得以延续的是这里存有的生活方式和属于下城的步调节奏。从下浩老街抬头斜视,正好可以看见东水门大桥橙色的桥体凌空飞过,车来车往,感觉下浩要被抛弃,但人们舍不得尽数放弃这里,圈起几处文物,以历史街区保护的名义留存着这里。
感谢您的阅读,文章就到此结束啦!如果喜欢我们文章的话,就请点个赞和分享吧。另外点击关注,可以方便您更加快速地找到我们哦,我会一直在这里等着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