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重庆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加快发展

2023-04-14 07:52分类: 重庆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0月18日,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举行“学习二十大 书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市教委、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委主要负责人通报介绍了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发布会上,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黄政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开启了扎根巴渝大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新征程,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据黄政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幼有所育、学有优教的历史性重点突破,城乡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的变化。

  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1.01%、普惠率93.1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4.4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67%,整体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61%,提前实现“普及”目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升至97.5%。

  基础教育财政保障力度空前加大,2021年增加至863.4亿元,较五年前增长44.36%。累计投入100亿元,助力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超大班额全面消除。中小学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80%以上。

  基础教育专任教师达到32.4万人,其中15.5万名教师扎根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

  “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优起来了。”黄政说,目前,我市高等教育学校75所,在校(学)生130.91万人,十年增加了45.91万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年翻了一倍多。全市普通高等学校70所,十年增加了1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00.27万人,十年增加了43.5万人,增幅达到76.6%。

  在高等教育实力方面,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5个学科进入新一轮的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大力实施本科“双万计划”,入选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302个,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85门;深入实施“双高计划”,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方面,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统领高等教育改革,累计投入资金10亿余元,立项建设13所市级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58个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市级新型学院和基地,累计获批8个国家级新型学院和基地。

  在高等教育服务发展水平方面,近三年,围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增设了116个本科专业,撤销25个本科专业。投入4300万元立项建设43个大数据智能化有关的专业。助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市高校建成产学研合作机构和联盟26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形成了普职协调发展、中高职有机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需求链对接的职教发展格局。

  黄政介绍,全市职业院校总数达到214所,在校生规模达到98.1万人、比2017年增长近30万人。建成国家示范中职学校30所,国家优质、骨干、示范高职院校11所,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数量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

  在体系建设方面,我市构建了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实施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试点,职业院校升学比例不断上升。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1+2+4+N”的职业院校空间布局,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专业结构上,不断完善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对接支柱产业率达到86%以上。

  黄政特别提到,在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制度试验区建设后,整市成为部市共建技能型社会试点城市,这是市政府和教育部部市共建技能型社会试点城市。

  黄政表示,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市教育系统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始终,有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近五年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积极进展,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位居全国第7位。

  明炬介绍,2021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超过600亿元、较2017年增长65.6%。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16%、增加0.34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21件、较2017年增加5.96件,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量超过20万人、较2017年翻了一倍。

  在科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市科技进步贡献率59.5%、较2017年提高6.6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突破4万家、5000家。16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0%以上。

  在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方面,我市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65家,以金凤实验室为代表的“重庆实验室”正在加快建设。

  在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我市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新增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8个,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32个。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我市相继修订实施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出台了“财政金融政策30条”“成果转化24条”等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文件,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在川渝协同创新方面,川渝两地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联合实施科研项目达到45个,共享科研仪器设备已将近万台(套)。

  明炬表示,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着力提升全域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深化市区科技协作,打造“一区一平台”,形成“一区一特色”,构建形成全市创新版图。

  二是着力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专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对接。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打造金凤产业园等科技服务集聚区,完善“科研开发+样品试制+小试中试+创业孵化+示范推广+产业化”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

  四是着力扩大科技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川渝协同,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交流中心,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扩大科技创新的影响力。

  五是着力深化科技改革。深化科技平台、科研项目、科研院所等改革,完善科技绩效奖励等相关政策举措,实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科普能力提升计划,营造更加浓厚、更富活力的科技创新氛围。

  西部(重庆)科学城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目前,科学城已启动建设全市首个大科学装置,引进建设华大时空组学中心、渝粤病理科学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端研发平台312个,汇聚“两院”院士30多名和高水平人才1500余名,引育科技型企业近1400家,全市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明炬表示,下一步将以深化推进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为重点,坚持共建、互促、双赢,让科学城和大学城相互赋能、一起精彩,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具体而言,支持科学城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集聚国内外优秀创新团队;加快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的布局,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城落地,把金凤实验室打造成为“重庆实验室”的样板,引导更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平台入驻科学城;加快建设金凤未来科创园,集聚全社会创新要素和资源,打造科技成果集聚区、科技经济发展高地。

  发布会上,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表示,我市将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构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刘旗介绍,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文艺工作聚焦主题主线,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狠抓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获得全国性重点奖项100多项。

  特别是今年,我市连续获得“文华大奖”“群星奖”“牡丹奖”“金声奖”等大奖,文艺的“百花园”生机勃勃、百花齐放。

  “接下来,我市将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打造出更多精品力作,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刘旗说。

  在文艺创作和演出方面,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抓好重点剧目的创排、打磨和复排工作,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特征、中国气派、重庆韵味的精品力作;建立健全剧场供应机制,制定推出鼓励文旅融合驻场演出的政策措施等。

  在国有院团改革方面,以演出为中心环节,以艺德艺风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院团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坚持“分类指导、一团一策”,推动市级文艺院团“破瓶颈、保基本、减负担”,激发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改革,努力打造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新时代文艺院团。

  在激励和保障机制方面,设立市级文艺院团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艺术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等模式,不断提升文艺创作和演出的质量水平。

  刘旗称,近年来,我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国家5A级景区11个。全市公共文化馆、图书馆达国家一级馆率分别为95%、83.3%,居西部第一。

  接下来,我市将全面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构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重庆图书馆分馆等市级重大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抓好“红色三岩”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打造一批体现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人文地标。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

  持续开展“重庆读书月”“书香重庆”等品牌读书活动,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和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们将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自信自强、踔厉奋发,进一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刘旗称。

  我市将围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布局,持续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发展升级版;促进红色旅游、游轮旅游、温泉旅游等产业持续发展;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休闲街区等创建;持续打造“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品牌;依托世界旅游联盟、澜湄旅游城市合作等,开展文旅交流合作。

  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旅游品牌,持续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创新文旅融合推广模式,提升重庆文旅整体品牌形象;聚合“两江四岸”演艺资源,打造富有巴渝特色的长嘉汇演艺集聚区。

  以主客共享、近悦远来为路径,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旅游枢纽城市,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打造西部旅游集散中心。

  人民网重庆10月15日电 (陈琦)10月14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红岩馆藏革命文献特展开展仪式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举行。现场共展出76件珍贵革命文献,其中有一级文物12件(套),超过三分之二的文献是首次公开亮相于红岩革命纪念馆。…

  视频制作:罗国顺 陈湘壹 夜色褪去,白昼翻卷而来。清晨,鸟鸣声声脆耳,炊烟袅袅升起。…

  人民网重庆10月13日电 10月12日,长江重庆忠县滨江路水域,数名清漂工人在打捞江中的漂浮物,清理江岸的垃圾,起吊打捞的漂浮物到江岸集中处理,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近段时间,由于长江上游持续下大雨,致使长江忠县段的漂浮物增多。…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重庆图书馆首个列车书屋正式建成开放

下一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庆元素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