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17年弟弟去世享年106岁遗愿:像哥哥一样骨灰撒入大海

2023-04-13 22:06分类: 重庆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17年弟弟去世,享年106岁,遗愿:像哥哥一样骨灰撒入大海

  对于人们来说,老人活到这把年纪,完全称得上是寿终正寝。不过,因为老人的特殊身份,他的去世在深圳乃至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位老人名叫邓垦,他是的亲弟弟,是一位老革命,建国后历任重庆市副市长、武汉市副市长,并在70岁的高龄当上了湖北省副省长。

  与哥哥不同,邓垦身材要高大许多,不过,他留下的遗嘱和哥哥几乎一模一样。他嘱咐妻儿,在他去世后,家里不设灵堂,不接受花圈,不接受吊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

  几天之后,遗孀丁华带着儿孙们,把他的骨灰连同鲜花一起撒向大海。那一刻,丁华双眼泛泪,一直念叨着:这下好了,终于可以带你哥哥回老家看看了.......

  1911年,辛亥革命的那一年,邓垦在四川广安出生了。邓垦原名邓先修,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一个哥哥邓希贤(后改名为),一个姐姐邓先烈,

  邓垦比哥哥小7岁,两人不仅年龄相差较大,身材也有很大区别,邓垦明显要高大许多。而从气质上来看,邓垦更像一个读书人,带着明显的读书气,也爱读书,五就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学习成绩在私塾里名列前茅。不过,他不读死书,更追求实际,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这就是价值观的体现。

  邓家家境殷实,家里有40多亩田地,不愁吃喝。邓父邓绍昌是晚晴年间的读书人,先是当了几年教书先生。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参加了广安建立的新军,担任训练营营长,推翻了广安的地方封建政府。

  当时邓垦刚刚出生,尚在襁褓之中,但他的哥哥已经懂事,7岁的他在父亲的军营里住了几天。那几天时间,留给最大的印象是:外界的世界很大,能人很多,若想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救国图存。

  不过很快,邓家就遭遇到了一次大的挫折。邓绍昌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广安的乡绅,被免去了在新军的职务。因为担心被迫害,邓绍昌撇下妻儿,远走他乡,去了重庆。

  邓绍昌久久不归,导致广安流言四起,都传他死了。从那时开始,邓家的孤儿寡母就屡屡遭受当地人的欺压,甚至邓母淡氏的娘家也不给他们好脸色。

  一次,年幼的邓垦像吃肉,母亲淡氏无奈,带着他回了娘家。可向娘家请求资助的话还买开口,邓垦的外公外婆就把娘俩撵了出去。淡氏虽然没文化,但却是一个十分要求的女性,她回到家中,当掉了自己的镯子,买来了肉,做给三个孩子吃。后来,她还买来两只小猪仔,养猪生活,立誓不再求人。

  多年之后,邓垦提及此事都感慨不已,他告诉记者:“我和哥哥都继承了母亲的骨气。”

  邓垦所言非虚,有一年过年,淡氏请一个关系不错的刘地主给家里写了一幅对联。回到家里,淡氏和女儿把对联贴到了墙上。

  没想到,放学回家的看到这对联上的字,二话不说就把对联撕了下来。原来,那个刘地主不是什么好人,欺负淡氏不识字,在对联上写了挖苦邓家的话。家里只有识字,他识破了地主的诡计,一气之下撕下了对联。接着,他又让母亲买来红字,自己写了一幅对联。对联上的字迹虽然有些歪歪扭扭,但足见的骨气。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浪潮席卷广安。当时的年仅15岁,在广安县立中学读书,学习成绩极好。不过,随着广安的开展,作为其中的狂热参与分子,积极组织领导,无法安心学习。母亲淡氏怕儿子被“带坏了”,于是把强行留在家中。

  也在这一年,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成立,并开办了预备学校,对外招收中学毕业生以及有相当文化的青年,经过一年学习后,送到法国勤工俭学。

  当时的邓绍昌虽然靠朋友的资助才能在重庆生活,但他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而且有很高的觉悟,明白只有学洋人之所长,才能出人头地。因此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想让来重庆,进入留法预备学校学习,然后出国。

  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几乎立马答应下来。可偏偏母亲淡氏不这么想,她埋怨丈夫:“才十几岁的娃儿,就要弄到国外去,一边学习一边做工,哪个忍心哟!”

  眼看母亲不同意,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8岁的弟弟邓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告诉母亲:“你不让哥哥走,我就不吃饭!”

  兄弟俩这招果然奏效了,淡氏只好妥协,让儿子给丈夫写了一封信。不久后,邓绍昌回到家中,变卖了家里的田产,又放下面子向岳父岳母求助,好说歹说借来了一些钱,凑够了300大洋,给当学费。

  就这样,15岁的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告别了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母亲,从此再未回家。

  1920年8月27日,和旅法学生们一起,乘坐吉庆号客轮踏上了前往法国的征程。在那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少共”,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2年,离家三年的寄回一封家书,在家书中,他提到两个“爆炸性问题”:第一,同唐姓姑娘解除娃娃亲,第二,他在信中说:“我参加革命了,不能回家了,也顾不了家了。”

  得知信上的内容后,母亲淡氏只觉得五雷轰顶,解除婚约的事情在广安可是头一遭,她只好顶着压力去唐家退亲。可没想到,唐姑娘也是一个坚决的人,她表示:“生是邓家人,死是邓家鬼!”淡氏狠不下心,把唐姑娘带回家中,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又给她说了一门亲事。

  对于儿子不回家一事,淡氏更难以理解,她常常在噩梦中惊醒,梦到儿子在法国吃不好,穿不好,更后悔送儿子出去求学了。和淡氏相反,父亲邓绍昌支持儿子的任何决定,当他得知儿子在法国生活窘迫时,他卖谷子、买地,把钱全寄到了法国。

  1926年,回到上海,留在中央机关工作。可他对家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家里也不知道他的情况,只从一位留学法国的远亲捎来的口信中,得知可能在上海。

  这一年,淡氏已经病故,到死都没能见儿子一面。发妻去世后邓绍昌续了弦,但久病在床,也不久于人世。1931年,邓垦考上了上海政法大学,即将赴上海求学。临走前,邓绍昌不忘嘱咐儿子:无论如何,你都要找到你哥哥。

  可偌大一个上海,找人宛若大海捞针,邓垦四处留意,也没能找到哥哥的下落。这时,还是同学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哥哥。

  果然,看到了这则寻人启事,得知弟弟在上海上学,他倍感欣喜,可他很快又冷静下来。他想立刻见到弟弟,可反动派正千方百计地抓捕他,稍有不慎,他不仅性命难保,还会连累到弟弟。

  1931年5月的一天,思来想去,决定见弟弟一面。他来到邓垦住所门口,谨慎地问道:“你们这有没有一个叫邓先修的?”

  虽然9年未见,邓垦还是立刻认出了哥哥,眼泪夺眶而出,连忙回答说:“是,我就是!”

  等兄弟俩兜兜转转,来到安排的住处后,两人才开始寒暄。然而因为时局动荡,邓垦只和哥哥说了几句话,就被哥哥催促着离开了。

  后来,在哥哥的引导下,邓垦参加了中国,留在上海,而则在组织的安排下去了江西中央苏区。

  抗战爆发后,邓垦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他虽然不能像哥哥一样驰骋沙场,却在文化这个领域不断深耕,先后担任解放日报社编辑、地委宣传部长等职,为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邓垦和哥哥都参加了大会,时隔14年之后,兄弟俩终于又一次见面了。只是这一次见面并没有延续很久,因为岗位不同,兄弟俩再次分离。

  这种聚少离多的状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有所改善。那次,邓垦去北京开会,在哥哥家住了半个月。那是兄弟俩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邓垦最大的感受是,哥哥的性格有了很大转变,不再是那个绰号“小钢炮”青年了,如今的他身上担子很重,变得沉默了许多。

  上世纪80年代,邓垦当上了湖北省副省长,是副部级干部。有一次,到广西视察,回京途中路过武汉,专门去看望了弟弟。进门后,打量了一下房子,笑着说:“你这房子不错嘛。”临走前,他还把从广西带回的几个芋头送给了弟弟。

  参加革命后,虽然9次回四川,但再未回过家乡广安。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回家看看时,他笑呵呵地回答说:“当年我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现在100多万了,惊动不起哟!”

  1986年,邓垦从副省长的职位上退休,过上了隐居生活。他的退休生活非常规律,每天6点半起床,跑步、看新闻,研习书法,最喜欢写的字是“龙”。

  2004年,赶上小平同志百年诞辰,邓垦回了一趟老家。站在自家门前,他触景生情,感慨说:“小平一生献身革命,没回家啊!”

  邓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哥哥一起回家看看,可惜没能实现。因此在2017年,106岁的他在临终之际嘱咐妻儿,在他去世后,家里不设灵堂,不接受花圈,不接受吊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

  邓垦去世后,妻儿遵从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向大海。丁华泪流满面,一直念叨着:这下好了,终于可以带你哥哥回老家看看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慢慢的要开始给大家介绍我的家乡重庆了。vlog我的日常

下一篇:重庆不仅是战时的陪都也记录着文物南迁的传奇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