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重庆发展史告诉你重庆和成都的真正区别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巴人是这片土地早期的主人,一个以尚武著称的民族,他们的活动区域遍布整个三峡地区,重庆地区是其主要的活动中心,形成了与成都地区的蜀文化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虽然我们早已将巴蜀不分家,但是这实际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柳叶剑,船棺,悬棺等都是巴文化的标志,盐业是巴人的经济支柱与骄傲,三峡地区凶险的水利环境铸就了巴人高超的造船和驾船技术,长期与强敌楚国的战争形成了巴人尚武的精神,长期的集体劳作让巴人成为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重庆地区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在这片土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巴文化,没有随着民族的消逝而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他们给今天的重庆人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在之后非常长一段时间内,重庆扮演了配角了角色,成都是四川的骄傲,这里的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扬一益二”的荣光是成都的骄傲,天府之国的便利条件铸就了成都的繁华与安逸,中国最早的纸币在商业繁荣的成都产生,诗圣杜甫的草堂永远铭记在了成都的历史中,而此时的重庆,除了那段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似乎被历史所遗忘,直到十九世纪末,重庆的时代即将到来。
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的兵舰商船纷至沓来,传教士,探险者,商人开始在重庆聚集起来,重庆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通商口岸的开通使得重庆的商业日益繁荣,并且成为了四川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各种新思想,新的生产方式也从重庆进入四川,这里的风气日益活跃,学术思想新闻传播加快了步伐,把重庆乃至整个四川从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大陆。所有这一切,直接推动了民国十八年(1929)重庆建市,开启了重庆历史的新纪元。
大批沿海地区的难民随国民政府涌入重庆及四川其他地区,这里成为了全国抗战的一个强有力的大后方。一批批工业设备来到这里,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为战场源源不断提供物质与武器,一批批学术大师和文化名人来到这里,给这里带来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文化。重庆,此时,不在是配角,成为了一个物质与人才的集散地,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49年年底,刘邓大军席卷大西南,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进驻重庆,重庆成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领袖。此时的重庆早已今非昔比,抗战时期大批工业厂矿的迁入,使重庆变成了一座工业基础良好的重工业城市,日后的三线建设更使重庆确立了这一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繁荣的科学文化,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存在,使的重庆越来越独当一面,与成都一起成为四川发展的双引擎。
从一开始,重庆就注定了和四川难以割舍的种种联系,当年的巴人后代早已跟成都的蜀人一样,操着基本相同的口音,吃着相同口味的饮食。当年的巴蜀之争演变成了现在的分分合合,重庆与四川的缘分,一直在如此反复地上演着,虽然他们血脉中有着打不断的联系,但是一个西南地区的超级大都市,注定要与四川渐行渐远。
此时的四川已经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占地面积也在全国前列,省会成都已经难以承担一个超级大省的全面管理,重庆独立设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在97年之前,重庆作为四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为四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量的税收被用于支援四川其他地区的发展而不是发展本市经济,而重庆作为地级市,在资源政策向省会优先的情况下,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终于,随着三峡工程的上马,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世人眼前,如何管理三峡库区一百多万移民,省会成都由于距离问题远水难解近渴,而重庆却是距离库区最近的大城市,理所应当承担起库区管理的重任,此时的四川省已经不堪重负,三峡库区大批的贫困县也需要由其他大城市带动,摆脱贫困,终于,直辖的重庆市在1997年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这是一个有两千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重庆从此告别了“川B”时代,进入了“渝”时代,开始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从此川渝分家,开始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下去,重庆作为四川一部分的历史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重庆跟四川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终结。在重庆,川字开头的汽车牌照随处可见,成渝铁路的列车依旧很繁忙,此时的重庆成为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自主以后的重庆显得更有活力,经济发展的速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确立日益加快,川渝分家既存进了重庆的发展,也减轻了四川的负担,更为周围地区提供了更多机会,川渝的联系没有因为分家而中断,反而因为各自分工的不同以及商品交流的发达日益紧密,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个国际大都市正在这里拔地而起。
在成都,可以看到大量的麻将桌火锅店茶馆,这里的人不紧不慢,在麻将,火锅,茶馆当中安逸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时间在这里如此缓慢,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可是到了重庆,一切又是另一幅光景。所有缓慢的节奏到这里一下子突然来了个加速度,这里的节奏不亚于沿海的某些大城市大都市。方便的公交系统和快捷的轨道交通把忙碌人们不断送到他们的目的地,悠闲的生活氛围在这里没有了市场,清闲是整个四川的主旋律,在这里似乎完全跑调了。
曾经作为四川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重庆人更容易接触西方先进文明,四川包括西南地区甚至全国工业上无数个第一都是在这里诞生,这里也更早的进入城市文明,早早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市政设施,与平静的四川内地相比,这里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开始进入城市的喧嚣之中,与安静的成都相比,这个长江边上的城市注定是一个异类,就像巴文化和蜀文化一开始就是两种不同环境中形成的两种不同文化一样,虽然我们总喜欢把巴蜀文化放在一起。
最能体现重庆性格的地方莫过于朝天门码头。朝天门码头每天都充满着生气与活力,虎虎地朝向长江,无数的船只从这里出发,直通大海。这里有中国面积最大直辖市应有的气度,抗战时期成为了众多西迁人士从朝天门的码头下船,在这里接受庇护,告别了战火的惊扰。大量的外来人口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从各方面改造了这座城市。如今交通更加便利,朝天门码头已经不是进入重庆唯一的方式,但是这座码头见证了重庆的开埠与崛起,是重庆融入工业文明的象征,是外来人口进入西南内地的象征,是这座城市最好的代言人。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