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心文化乡村专题:民间手工艺品——布朗族竹编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布朗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传承发展了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的民族文化、古朴的民风习俗和传统工艺。走进布朗人家,常可见到精致美丽的、用竹蔑编制的竹桌、竹凳等竹编用品,从这些简单而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布朗族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明和聪明智慧。
竹编是一种流传于布朗族、傣族民间的古老手工技艺,制作过程简单却较为考究,从破、削竹蔑片、竹蔑条到竹器编制成型全靠手工完成。据说,在以物换物年代,一个提箩就可换满满的一提箩谷子。由于竹编的实用、耐用而且美观,人们需求量较大,使这小小的竹编工艺,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曾有过典胜辉煌。布朗族竹编款式繁多,大到竹桌、竹凳、花腰背箩;小到刀篓、饭盒、漏勺、竹盘;还有用于缅寺拜佛的福箩、竹桌、腊条盒等等,样式美观、经济耐用。
勐库镇公弄村民委员会是个布朗族聚居的村寨,过去编制竹器较为盛行。现如今,由于编制竹器是个较费工时的活计,编制竹器的人家已所剩无几了,而今年61岁的刀跃荣老人对编制竹器情有独钟,依然专著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他编制的竹器花样多,结实耐用在村里乃至村外都是有名的。据他介绍,编制上好的竹编福箩,竹子很是关键,需要专用的羊毫竹,而公弄村也仅仅是有竹编人家自家栽种的几丛。
云南红河莽人因长年生活在原始森林中,过着原始的狩猎、农耕生活,因而练就了竹、云南红河藤编织的精巧手艺。莽人在手工艺技能上人人是能工巧匠,他们用竹篾编织的生活用具,品种繁多,造型美观,做工精细,柔韧耐用,富有浓厚的云南红河地方色彩和民族艺术特色。这些竹编既有实用价值又可以美化生活,显示出云南红河莽人的智慧。
那些大小不一,有弯有直,厚薄不匀,根粗梢细,有长有短的各种竹子,只要经过云南红河莽人加工,就会变成宽窄、厚薄、大小、长短一样的篾条。编织时,随着他们匠心巧手的拨弄,一个个篾凳、云南红河竹盒、篾箱、一张张篾席、篾桌、藤椅、云南红河竹烟筒就编制出来了。据说,一般人一天可以编四个篾凳,五个簸箕;两天可编一张篾席,三天可编一张篾桌。这些云南红河篾制品工艺精巧、光滑、实用,在云南红河地区享有盛名。
为了使竹箩更美观,在编制过程中,会在箩身中部用篾条隔开,并编加上空心花样;最后用光滑的宽篾条做提手和用四根大而均匀的龙竹尖锯成四根脚,再把它们编入箩身,并用藤条穿锁固定在箩身上,这样使编制成的竹箩就显得更为好看,同时四个圆柱脚也起到放置时平稳的作用。编制这样一个竹箩,一般需要三天才能完成。简单考究的竹编工艺、精美的竹编用具,象征着布朗人的智慧,蕴孕着布朗族的神奇,见证着布朗人远古至今与自然抗争和生存的一种胜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