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人你需要知道的过桥米线的荣耀与无奈!!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爱上一样饮食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对某样饮食恋恋不忘。蒙自人,生动地诠释了这方面的忠诚和固执。
从每天凌晨开始,这座城市便完全笼罩在汤汁的气味里,嗅觉灵敏的蒙自人就像中魔一般,从此开始了自己毫不矜持的一天,他们敞开味蕾,欢快地步入自己心仪的米线馆,满足地捧回一碗汤,得意地调制着自己喜欢的味道,而在他们满心投入地品尝面前的食物时,又显得无比讲究和文雅。他们享受着营养而美味的汤汁流入身体的快感,悠闲地获取生活的美感和能量,好像再没有比这更要紧的事了。而且,对于外来的客人,东道主们最流行也最盛情的款待方式就是请吃米线,虽然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这副盛情不免尴尬,但没有人能拒绝这份邀请,毫无疑问,吃米线也正是诱惑他们到此一游的最大原因。
事实上,虽然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蒙自在2009年9月也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过桥米线之乡”,但随着饮食业的发展和衍生,真正坚守传统过桥米线制作的商家并不多,市场驱动已使这门手艺面临亟需传承和保护的境地。尤其是随着曾经的标杆企业——桥香园过桥米线日停业后,蒙自过桥米线的地位已稍显尴尬。难怪近年来当官方启动了对蒙自过桥米线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后,刘绍斌显得尤其振奋地对记者说:“你们早应该来关心一下我们了”。
刘绍斌开的桥鑫园过桥米线馆位于蒙自市新天地步行街与天竺路交叉口,宽敞的庭院,别致的陈设,再加上地处繁华地段,他曾为自己的生意头脑颇为得意,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终于下定决心圆了一直以来的一个梦而自豪,“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希望这份手艺传下来。”
然而,他没有料到,开业半年来,门可罗雀的生意犹如一瓢冷水当头泼下,与高额的投入相比,微小的收入使他倍感凄凉,眼看着店里入不敷出,他坦然“都快没有做下去的信心了。”不过,苦撑了半年之后,虽然与他期望的还有较大差距,但生意明显有了好转,他猜测一方面是因为门店的名气没有打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种打着过桥米线名义的小吃店挤占了市场份额。“我们家是正宗的过桥米线!”他一再强调,语气中透着一股无奈。
商家的微词显然不能一概纳入评判市场是否公正的标准,市场的逻辑很简单,有需要,便有创新和生产。虽然传统过桥米线是以鸡肉为主,但相继出现的牛肉米线、羊肉米线、猪肉米线以及小锅米线、杂酱米线等,都是遵循市场规律发展而来,进一步丰富了饮食的品种,满足了更多人的口味和选择。不过,刘绍斌的忧虑不无道理,蒙自市文化馆作为过桥米线保护责任单位,申遗专干张美焕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利益驱使,一些商家不仅店面经营不规范,甚至会在选料上弄虚作假。
牛肉米线年任申遗专干至今,对蒙自过桥米线的发展历历在目,“好不容易将过桥米线申报为蒙自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和保护工作显然举足轻重。”她表示,“近些年,政府对这块工作也是相当重视。”
其实,从2005年全国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以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蒙自过桥米线月,蒙自过桥米线协会成立,对规范和传承过桥米线年,过桥米线为蒙自引来了无数的荣耀和光坏,6月,蒙自过桥米线正式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月后,蒙自申报为“中国过桥米线月,第一届蒙自过桥米线美食文化旅游节隆重举办,到2012年,蒙自过桥米线美食文化旅游节连续举办了四届,规格一次比一次高。过桥米线美食文化旅游节先后
过桥米线作为蒙自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传承人来支撑,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加强过桥米线传承人的培养和申报。张美焕告诉记者,上一次申报省级传承人还是在2010年,当时批了两名,目前在世的仅有蒙自王记菊花过桥米线老板王丽珠一名,州级传承人也只有4名。“之前,很多人因为对这块工作并不理解,甚至会有抵触情绪,现在看到了好处和成绩,都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按照新当选会长刘雯琦的规划,要将蒙自过桥米线这块招牌擦亮叫响,首先是培育一家龙头企业,重点打造一群人、一席宴、一支舞、一首歌。“我们有40家实体店会员单位,准备对其中13家进行品牌店建设,将门头、餐具、服装、服务等标准进行统一。”她进一步表示,“我们正在对市场进行摸底,接下来是联合相关部门,对市场进行规范和整顿,对食材和卫生进行严格把关,防止弄虚作假,剔除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黑心商家。”
采访当日,虽然飘起了毛毛细雨,李代彬只与记者匆匆交谈了几句,便急着赶赴老寨乡考察新的食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