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院落】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农村院落的经验与启示——以广安区兴平镇文明村艾家院子保护为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13年12月12—13日,习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广安市广安区是賨人故地,农村院落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有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受风雨侵蚀和岁月洗礼大多被破坏,现存不多的院落也破烂不堪,急需保护。广安区在精准扶贫中整合扶贫资金,系统推进艾家院子的保护、修缮与开发,取得一定成效,可供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农村院落借鉴和参考。
院落的形成与传统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密切相关。《补农书》记载,院落“前植榆、槐、桐、梓,后种竹、木,旁治圃,中庭植果木”。古时农村院落内不但有鸡、狗、猪等,还包括房屋前后的竹林、水塘、果园、菜园等。广安区由于受历史上的战乱、自然灾害影响,大量农村院(村)落建筑被破坏,目前保留下来的大多在相对偏僻、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广安区兴平镇文明村艾家院子就是广安农村院落的代表。
广安区兴平镇文明村艾家院子,又名艾家宗院,距广安城区约40公里,距岳池县城约35公里,位置较为偏僻。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湖广填四川,艾氏先祖从外省迁来之时,院子的房屋就已存在,但杂草丛生、断垣残壁。艾氏先祖将这个院子清理修葺后,作为落脚点并定居于此,繁衍后代;至民国时期,艾氏家庭已成为文明场(现文明村)的旺族。艾家院子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艾老爷和其子艾文宣。据资料记载,艾老爷全名艾显卿,字子衡,曾是一位举人,为人仁义厚道。为方便岳池至广安的村民中途在文明场歇脚,自己出资修建交易场所,免费为路人提供茶水和休憩,备齐米油盐酱醋茶等各类交易物资;要求交易者必须诚信、公平、文明,并将此交易场所取名“文明场”,意为“文明公平、孝道忠义”;还对孤寡贫残者予以救助救济,文明场因此享誉十里八乡。艾文宣是艾显卿的儿子,1913年出生于艾家院子,1931年参加中国,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后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系,1939年在重庆《新华日报》从事革命工作。他继承父亲的优秀品格,经常帮助贫苦群众。1945年,艾文宣受员杨奚勤邀请任岳池尚用中学训育主任,后任文史教员,在校内秘密建立党的支部,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发动群众积极参加革命,并与其他同志一起为华蓥山武装起义作准备。起义失败后,艾文宣被抓捕,他抱定牺牲决心,写下遗书托人转交其弟:“……兄已陷雷池中,遭雷实属难免,生死难卜。我死无虑,望弟姑念侄男侄女幼小无依,代兄扶抚成人。”反动派派人来劝降,被艾文宣义正词严拒绝。他被打得遍体鳞伤,却没有出卖组织和同志,后被关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在狱中,艾文宣集合20多位爱好诗歌的难友,秘密组织“铁窗诗社”,以诗歌为武器,坚定难友们斗争的决心和信心。1949年11月27日,艾文宣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惨遭敌人杀害,时年36岁,后葬于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艾家院子是农耕文化产物,体现了《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特点,川东院落特征明显,且将生产、生活、娱乐等资源有效整合,一定程度反映了农村院落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一)艾家院子反映了川东农耕文化。艾家院子以房屋为中心进行前后扩展延伸,占用房前屋后空间建猪舍、鸡舍,栽种蔬菜、树木等,发展庭院经济,实现消费自给自足。艾家院子的东、西厢房具有存储功能,存储收获的小麦、玉米、稻谷等。此外,艾家院子也有专门的储物室,存放风车、拌桶、犁、锄等农具和撮箕、箩筐等日常生活用具,基本实现功能分区。
(二)艾家院子反映了川东民俗文化。艾家院子由四合院构成,有地坝、天井、门楼等,村民婚丧嫁娶和传统节日都要在院中开展活动。春节期间,村民要将桌子摆到院落里,再摆上供品和香火,设案焚香孝敬天地三界各路神仙;除夕夜村民要到院子里燃放爆竹以祈求来年生产生活顺利;元宵节夜晚村民要在院子里点油灯、燃蜡烛,给各路神仙送去光明;中秋节村民要在院子里设案焚香感谢上天风调雨顺让村民有好收成;婚丧嫁娶时村民要在院坝内举行庄严的祭拜活动。这些祭拜行为都体现出农民的精神信仰,更是川东民俗文化的代表。
(三)艾家院子反映了川东家庭文化。艾家院子不仅是生活居住的空间,在传承过程中还记载一些关于家族、祖先的历史记忆。如艾家院子编纂的《艾氏族谱》,反映艾氏家族的由来,记载艾氏家训等,使艾氏族人能体验到“祖祖辈辈而来,子子孙孙而去”的历史绵延感和生命意义。逢年过节,艾氏族人在院落内团聚,反映出家和万事兴的宗族文化。
(四)艾家院子传承了川东居民娱乐文化。艾家院子是村民交流、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午饭时、晚饭后,艾氏族人多在院坝里交流家庭事务、村庄事务以及国家大事等,婚丧嫁娶时主家也会摆上坝坝席、流水席供客人享用。农闲时节,艾氏族人也会在院落里组织吹牛、摆龙门阵、象棋、打长牌等娱乐活动。艾家院子不仅提供家庭聚集活动,也提供公共性的集体活动,如选举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等。
2016年,广安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中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统筹推进艾家院子的保护、修缮与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一)注重保护房屋等建筑和物件。艾家院子占地2000余平方米,房屋20余间,坐北朝南,是典型的穿斗式川东民居建筑;以石为基,以木构架,以竹夹壁,泥灰成墙,青瓦盖顶,院坝用青石板铺就而成,尽显岁月的“沧桑”。院内有保存完好的祠堂、议事厅、婚床、石梯、天井等设施,屋内有石磨、石缸、石槽、犁头、钉耙、风车、拌桶等农具,再现以前的生产生活场景,配上高挂的大红灯笼,充满浓郁乡情。
(二)注重民风民俗传承与发展。艾家院子是兴平镇文明村的村史馆,也是乡贤讲堂的重要阵地,更是农耕文化传习地、家风家训传承教育基地。艾家院子内设村史村情、艾家史、农耕生产和生活习俗展示区,让广大村民找到自己的生命根源和精神归属。由艾氏族人在老家谱上续修的艾氏家族《艾家坝艾氏宗亲(历代宗支谱)族谱》规定家训:敬祖宗、孝父母、爱兄弟、和夫妇、教子孙、慎交友、睦宗族、崇勤俭、戒为非等。艾家院子的《文明赋》《席间言和》等古代家风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注重发扬红色文化。艾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艾文宣被捕关押在渣滓洞时,与难友秘密组织“铁窗诗社”,留下很多革命诗歌。1949年,艾文宣在“铁窗诗社”成立会上作《宣誓》诗:“我,宣誓——我是真理的信徒,我是正义的战士,我要永远永远,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战!”艾文宣是“铁窗诗社”中最活跃的骨干,他赋诗相答付伯雍《入狱偶成》时写道:“别妇抛雏不顾家,横眉冷眼对虎牙。深知牢底坐穿日,全国遍开胜利花。”他用不朽的诗篇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和战友一起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艾文宣的事迹、诗歌也在艾家院子和文明场等地广为流传。
(四)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在艾家院子所属的兴平镇文明村,政府借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在当地引进业主推进农业产业化,承接农民自愿流转承包地1000余亩,种植柑橘、柚等“优、新、特”品种20余种;成立柑橘合作社、龙安柚合作社等专合组织,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主、种养专业大户,300多家农户加入柑橘合作社、龙安柚合作社,打造柑橘、柚等观光产业园,吸引岳池、广安及重庆、南充的市民和游客来参观绿海、花海、果海,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
艾家院子有仁义厚道的举人,有慷慨赴死的烈士,有修身齐家的艾氏族人,有典型的穿斗式川东民居建筑和农耕物件,掩映在朝气蓬勃的新农村中,历久弥香。
广安区农村院落多数位于相对偏僻的地方,或无人居住,或虽有人居住但管理不善,四合院、天井、牌楼等因历史性老化、风雨侵蚀等造成部分传统院落建筑腐朽、坍塌,院落中的一些门窗、床柜等美术木雕及其他文物也存在被偷盗或人为卖掉的情况,剪纸、舞龙、舞狮、竹编等民间技艺也在慢慢失传,这些都急需保护性开发。艾家院子的保护,要充分利用院落的整体格局、脉络,周围的地形地貌、民俗特色、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并对人文内涵、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承,做到开发与保护利用并举。
(一)要做好系统规划。农村院落的建筑主体、铺地、墙面、屋顶等,从多个层面展示了村民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因此要将附近的数个院落当作整体来看待,采取整体保护、连片保护、系统保护的思路,以更好保护村落的人文历史、建筑形体,使农村院落延续强大生命力。比如,黔东南的苗寨区域、江浙的乌镇就是进行系统性保护开发,通过建立起“院落群”来保护人文历史、建筑形体。
(二)要保护主体建筑。农村院落的建筑是保护的重中之重,其标志性建筑如祠堂、牌坊、四合院、戏楼、天井、阁楼等,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人文历史,但因风雨侵蚀、岁月洗礼、年久失修,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另外,因一些村民外出务工挣钱后在外地购房居住,导致老院落闲置缺乏维护,部分院落房屋已坍塌、损毁。因此,农村院落保护重点就是对建筑物的保护,一般应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避免在修复中出现现代建筑材料和钢制、铝制建筑部件,尽量进行复古修复处理,保持农村院落建筑原有风貌。
(三)要保护整体环境。农村院落多反映农耕社会的基层自治形态及文化传承,对院落内的交通道路(多是石板路)、竹林树木等辅物,要保留其固有的宽度、走向、形式和风貌;院落外的交通道路也尽量保持古色古香的原貌,不破坏院落的整体环境。另外,农村院落附近的新建筑要与原建筑风格、材质一致,尽量避免新建筑与传统院落风格不一致。对已经建成且建筑质量好的房屋,可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对建筑外部细节进行修旧如旧的打造,使新建筑与老建筑外观风貌、色彩、格调基本协调一致。
(四)要注重保护性开发。要使农村院落焕发青春,就要做到保护与利用、开发并举,通过“民俗搭台、经济唱戏”实现有人住、有人用、有人管、有人修、有人保。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以旅游观光、乡村体验、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为主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这些活动很多依托农村院落开展,一定程度影响了院落风貌。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也要避免一窝蜂、一刀切,注意不要影响原有的建筑风格、文化习俗,不要对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产生干扰和影响,才能使传统村落得到持久保护。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传统院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保留住农村传统院落原来的一幅幅美丽画卷,需要党委政府、百姓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体现民俗化、科学化、系统化,才能使村落、院落不被历史湮灭,重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