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著名旅游景点和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简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傣历以六月为岁首,也是傣历新年。源于小乘佛教用水为佛洗尘,故又称浴佛节。相传这是为纪念一位战胜魔王的姑娘而举行的节日。传说有一个魔王作恶多端,人民十分痛恨。一位姑娘被魔王抢去为妻,她立志为民除害,于是,乘魔王熟睡,拔下魔王头发,将魔王脑袋勒下。但魔王的头颅仍会作崇,用火烧则四处起火,丢到河里则河水滚沸泛滥成灾,埋到地里则臭气四溢。于是,魔王的12个妻子便轮流把魔王的头抱在自己身上,每天用水冲洗一次魔王的头。傣族人民为了感谢这12个妻子,在每年的傣历新年时以泼水表示纪念,以示冲洗身上的污秽,以后逐渐演变成俗
泼水节一般为三四天,开始的这一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此节西双版纳州傣族称尚罕,德宏州傣族称尚链,意为周转、转移,指太阳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又开始了新的一年。节日清晨,人们要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在寺中堆沙造塔,听佛爷念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互相泼水以示祝福。清水象征吉祥,可消灾除病,故大家互相泼水。此外,人们还在澜沧江上进行划龙舟比赛,各村赛还要放高升和开展群众性歌舞活动。龙舟比赛时,两岸挤满观众,锣鼓齐鸣,欢笑声、呐喊声汇成一片。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烟花焰火。用一根几米长的竹子,中间掏空,填满火药,置于高架上,点燃引线,将竹筒推入高空,空中闪现的烟花花团锦簇,光彩夺目,夜间放高升更显壮观。青年男女则用象脚鼓和铓锣伴奏起舞,进行丢包游戏,谈情说爱,选择配偶,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所氛。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有此习俗。
傈僳族传统节日。傈僳语称阿堂得。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盛行于云南、福贡等地区。届时,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装,聚集在刀杆广场。广场上竖立着两根20多米长的粗木杆,把36或72把锋利长刀,刀口朝上绑在木杆上,形成一字形梯状,凡有三或六的地方,两刀交叉成X字形,刀杆顶端挂着小红旗和鞭炮。爬刀杆者多为青壮年,他们身穿红布衣服,头缠红布,赤足。
爬杆在燃烧着的熊熊烈火和回荡四方的铓锣声中开始,小伙子们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赤足跳进火堆,在火堆中跳来跳去,称为下火海、打火滚。他们还将烧红的铁链在手上传来传去,称为拉火链;双手将火焰捧往脸上压,称为洗火脸。歌舞完毕,事先训练过的小伙子赤脚跃上刀杆,踩着利刀,双手攀扶刀口,一级一级向上爬去,爬至顶端点燃鞭炮,将小旗子抛向欢呼的人群后又一级级下到地上。人们纷纷上前敬献美酒。青年们对歌谈情,开展社交活动。相传此节始于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到云南傈僳族居住地区收复外族侵占的土地,组织傈僳族同胞练武自卫。后王骥遭到请便陷,于二月初八被害。傈僳族同胞为发扬勇敢顽强的抗敌精神,以象征上刀山下火海的爬刀杆活动来鼓舞勇敢精神,随之形成固定节日。现代这一活动已成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对节日的说法,各民族有不同的解释。彝族主要是为除虫害、庆丰收。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石林风景区汇集了数万人甚至十万人的中外游客。人们手持火把,饮酒载歌载舞,举行篝火晚会,石林成了不夜天,到处被火照耀得明亮通经。围在篝火边的彝族男青年吹起笛子,拨动着大三弦,边奏边舞,姑娘们随着快乐悠扬的民族乐曲拍手起舞,强烈欢快的节奏使游客们也兴高彩烈的加入到跳舞的行列,常常一跳便是通霄达旦。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届时举行划船,放生和其它的文艺活动。
景颇族盛大传统节日。目脑纵歌为景颇语音译,意为大伙跳舞。节日时间多在农历正月十五后的9天内,选双日举行。原是祭祀景颇族天神木代举行的仪式。设有目脑广场,中央竖立目脑柱4根,柱高约20米。柱两侧画有图案:右侧画蕨菜,为团结向前的标志;左侧画若干四方形,涂上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祖先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柱间高高悬挂交叉着的两把长刀,象征景颇族骁勇刚毅的性格。下端有一块横板,把四根目脑柱联在一起,横板绘有太阳、月亮、马、龙、兔、虎、牛、猪、狗、鸡、粮食、农具等图案。紧靠目脑柱有两座表示放眼展望未来的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上挂有各种民族乐器,如大铓锣、大皮鼓等。
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到广场。先是礼乐齐奏,笙管、大鼓、铓锣金声玉振,后是一列景颇妇女出场。她们头顶礼物花篮,篮里装有鸡蛋、糯米、米酒。这时礼炮齐鸣,姑娘们为老人和宾客敬酒致礼。紧接着在乐鼓的伴奏下,男子手持长刀,女子拿花扇或彩帕,列队尾随脑双(领舞者)之后,有序地起舞欢跳。脑双由老人担任,头戴孔雀羽帽,手挥长刀,走在队伍前头,率舞队走出各种有象征意义的图形。人们互相赠物敬酒,跟随起舞,通宵达旦。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苍山中和峰之麓,中和溪畔的旷野举行。
传说南诏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观音圣母到大理传经说法,众信徒沐浴斋戒,到佛寺礼拜诵经。相沿成习,渐渐演变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贸易集市和民族盛会。
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三月街人群如潮,客商云集、赛马、射箭、唱大本曲,跳霸王鞭,热闹异常。正如电影《五朵金花》歌中所唱:一年一度三月街,四方八面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民族间的经济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海内外及各省市均闻风而来,最盛时达20万人之众。
哈尼族传统盛大节日。扎勒特是哈尼语音译,又称大年。时值农历十月,又称十月年,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节日期间活动内容有:
①节日当天各家要在天井里杀一只红毛公鸡,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员都要吃一块鸡肉,已出嫁的姑娘不能吃。
④从节日的第三天起,村民于下午自备酒菜聚于祭师家门外,由祭司主持,跳铓鼓舞,请歌手演唱民间传统长诗。祭毕,每家酒菜摆在村寨街心,共同饮宴,共同祝福,共同娱乐,故又称街心宴。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可随意交往,谈情说爱,心情娱乐。每家要杀鸡和猪、舂糯米粑粑、者汤圆敬神祭祖,象征人类繁衍,五谷六畜兴旺。
藏族传统盛会。藏语称美多却杰,流行藏区。于藏历正月十五(农历三月)举行。亦称正月十五花灯会。相传黄教始祖宗喀巴曾向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像献酥油花及大量供灯、酥油灯等,此即后世酥油灯会的由来,在灯节期间,寺院有跳神等文艺活动,演员二三十人戴面具,身穿绣袍,在大喇叭、唢呐、牛皮鼓、锣、鼓等器乐伴奏下边歌边舞。夜晚各寺院张灯结彩,悬挂各式花灯,主要街道搭起陈列酥油花的架子。酥油花用酥油配以各种鲜艳颜色捏制而成,有花果鸟兽、牛马牲畜、楼台殿阁,极为精巧。云南迪庆归化寺、东竹林寺等,均同藏区各大寺一样悬挂灯花,规模可观,十分热闹。
纳西族和布朗族的农事风俗。活动内容和时间不同。纳西族每年进行两次活动,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十至三十和九月初十至三十这两个时间段中分别选出一天举行。节日当天以村为单位聚餐,并将劳累了的耕牛洗刷干净,喂麦饼12个,青草1捆,牛角上还要挂上一串饼子,表示慰劳耕牛。布朗族洗牛脚主要流行于云南施甸,于端午节前夕,由村老和头人将红纸裹着香柱插在各户厅堂前,次日牵一头羊,遍走各户门前,用柳树枝扫一下门庭,以祝主人清吉平安。主人用一瓢冷水泼于村老和头人身上,表示洗去牛脚迹。中午,村老将羊牵到村外大树下宰杀,每户带米一碗,煮羊肉稀饭,集体共餐,祈求全村人畜平安。
拉祜族农事节日。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祭献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赕佛内容,地点改在寨内奘房。由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设供桌、香炉、蜡台等佛事用具。天黑前,人们带着鲜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供佛,点香燃烛、烧纸钱,佛爷念经祈祷。赕佛后,便到寨内活动。老人齐聚喝酒烤茶;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者就获得歌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