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中国民族事业跨越发展的缩影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15年1月,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云南的一项政治任务,也赋予了云南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作出探索和实践的历史使命。回顾云南省民族事业跨越发展的历史成就,对于更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民族成分多样。新中国成立以前,云南边疆各民族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反动政府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端落后。1949年12月,云南解放,中国民族政策的光辉照到了祖国的西南边疆,各民族人民共同成为祖国大家庭的主人。
1950年12月,中共云南宁洱地委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16个县26个民族代表300余人出席,共商加强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建设边疆的大计。1951年元旦,普洱召开千人大会,举行剽牛仪式,立民族团结誓词碑。这表明,中国开创的民族团结事业受到各民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国家的统一与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实现了统一,平等、自由、幸福的民族大家庭成了各民族人民的自觉追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的领导下,云南省认真宣传、忠实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做了大量工作,使云南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先进典型。
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充分体现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肯定和期望。开展示范区建设以来,云南省各民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民族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深刻道理,继承和发扬云南省各民族团结向党的光荣传统,坚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包括独龙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十分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会见独龙族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云南省各民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经过艰苦的努力,2019年4月,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云南省宣布,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3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这3个率先整族脱贫的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都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均接近云南省平均水平。
例如,在独龙族聚居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2018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59.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2元,同比增长23.5%,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611户2297人全部脱贫。今天的独龙江乡,村村通硬化路、通互联网,家家有新居,户户有新业,人人有社会保障,男女老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正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努力奋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样的成就,在全人类反贫困历史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贫困地区都有宝贵的示范意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语言文字保护方面,党和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例如,云南民族大学开办有12个民族13个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全省从事民族语文编译工作的专业人员有2500人;云南民族出版社、德宏民族出版社共出版以少数民族文字为主的各类图书8000余种;全省有12个民族的19种文字报纸出版发行,45个广播电台(站)用10个民族的15种语言广播,9个电视台(站)使用5个民族的6种语言制作并播放民族语电视节目。2013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实施,对于保障和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云南走在了全国前列。1997年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全省范围的民间艺人调查;2003年云南省被确立为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省份之一;2005年云南省完成非遗资源普查,并对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化,建立数据库。据统计,目前云南省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31项,划定了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和创建了2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建立了四级非遗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资料档案,收集非遗实物3万多件,创建了“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特色数据库”。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面,云南累计建设了6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启动30个特色乡镇建设,全省154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云南从2003年起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相继推出了《丽水金沙》《云南映象》《蝴蝶之梦》等一批文艺精品,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建立了由政府主导、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
同时,在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云南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特色浓郁的艺术作品,云南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数量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云南被称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初步形成了政府指导、科技支撑、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2006年云南省建成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这是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2008年云南成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至今已建立8个国家公园;2018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出台,这是全国首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性法规。同时,云南省还积极开展各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国土资源管理、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批重要改革方案。《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云南省境内六大水系上游区,特别是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约70%的流域面积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年云南省主要河流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2.6%,长江等六大水系的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在高原湖泊治理保护方面探索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模式,发挥了示范作用。2015年以来,云南省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洱海保护工程为代表,扎实开展科学治湖、工程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和网格化管理“四治一网”工作,实施科学规划截污治污、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统筹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监管保障“六大工程”,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保护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