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禄丰清河村:拎稳土特产 发展上台阶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大清早,泛着红晕的朝霞穿透薄雾均匀地洒在房屋、树林、农田里,也洒在正在田里挖山药的王炳艳身上。
他先用铁锹铲了一个半米多深的土沟,快接触到山药时,又换成洛阳铲小心铲掉周围沙土。很快,一根尺把长、小孩胳膊般粗的山药完整地露了出来。
家住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广通镇清水村的王炳艳去年种了3分地的山药,能收到今年3月,预计产量800公斤,能卖七八千元。“第一年种,有这效果,很满意!”他揩揩额头的汗,笑着说。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鲜明导向,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特别是在1月31日召开的云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
清水村沙土居多,土层深厚,透气性好,非常适合种山药。这两年,在党建引领下,在烟草等部门扶持下,村里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壮大山药等产业,去年全村种植山药800亩,产量2000吨左右,产值超过1500万元。再加上烤烟、鱼腥草、浅水藕等特色产业,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8000元,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
“早年间没有产业,大伙日子苦,就拿我家来说,住的是土坯房,连交电费的钱有时都得借。”人到中年,总爱回忆旧事,记者采访的当口,王炳艳摘下手套,手提了提裤管,坐在地头闲谈起来。
日子在2003年看到希望。当年,他栽了5亩烤烟,在技术辅导员指导下收成不错。
尝到甜头的王炳艳此后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去年他流转10亩地,毛收入超过10万元。家里一年一个样,去年盖了新房,小四合院样式,9间房,花了10多万元,目前就等着装修。同时,他还把两个儿子养大,大儿子目前在城里一家生产单晶硅的企业上班,每月工资七八千元,年前刚结婚,媳妇就是村里的;小儿子在昆明读五年制大专,平日里王炳艳常对小儿子说:不要操心生活费,想吃啥吃啥,家里供得起。
日子变好了,王炳艳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十多年前他开始种植鱼腥草,每年一亩左右,收入不算少。拿去年到今年这个种植周期来说,亩产量预计能有2吨,按5块钱一公斤算,收入超过万元。
村里人种山药有些年头,看到别家种,去年开始王炳艳也试着种,目前来看“成绩”不错。
王炳艳家的改变只是清水村这些年发展的缩影。在各项惠民政策帮扶下,在党建引领下,在烟草等部门扶持下,村里这几年挖掘“土”资源,总结出“清水三宝”,即鱼腥草、山药、浅水藕。
除山药外,去年清水村种植鱼腥草600亩,烤烟1240亩,浅水藕200亩,特色产业的发展势头很足。
为提升农产品品质,村里坚持轮作方式种植,即烤烟结束后种山药和鱼腥草,山药和鱼腥草收完后再种烤烟。“一年种烤烟,一年种山药或鱼腥草,这样有利于保持、提高土壤肥力。”清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吉平说。
因为种出的农产品品质好,村里的鱼腥草、山药还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这对村里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钱吉平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村委会发起成立合作社,除参加各种展销外,自去年10月起在电商平台上售卖土特产,虽说4个多月来仅售出了三四万元,但总算开了个头。
线下,村里整合帮扶资金建了冷库,农产品价格高时售出,价格低时存放。“得把市场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钱吉平说。只是目前冷库作用还发挥不出来,因为啥?农产品不愁卖,“拿今天来说,市里一家超市要100公斤山药,没有货,只能和人家实话实说。”钱吉平笑着叹气。
特色产业要想走深走实,产业链条得补起来。清河村曾想过引进加工企业,走精深加工的路子,比如可以把山药加工成山药粉、山药果酥、山药面条、山药麦片等,可无奈目前量小。“下步产业壮大了再说。”钱吉平已把引进加工企业列入村里的长远发展规划中。
在村里召开的大会小会上,王炳艳认真听过钱吉平对村里未来发展思路的介绍,他觉得书记说得没错。“只要路子走对了,发展肯定不成问题。”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