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族群文化认同研究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族群文化认同方式的研究,从三个层面加以论述,指出文化认同是该族群或民族自立、自信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本民族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力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各民族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云南共有51个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以上且有固定分布范围的有26个民族,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白、傣族、哈尼、傈僳、拉祜、佤、纳西、布朗、景颇、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从这些民族分布特点来说,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但小而紧凑,杂而有别;二是与云南立体地形、气候紧密相联,依山而居,临河而住。因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族群文化认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1]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2]
我们认为文化认同一般是指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人们由于共同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活动的肯定性认识,是对一个民族的理念、信仰及价值观的基本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在同一地域内,因长时间的交流与传播,居民的语言、信仰、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行为等会逐渐呈现趋同性,从而促使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出现。民族与地域有关,族群更是生活在一定地域之中。临沧是云南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以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临沧有着长290多公里的国境线,耿马、镇康、沧源三县有大片土地与缅甸接壤,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地域特征特别凸显。像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等,由于地域环境的接近,这些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认同度很高,遵循着共同的价值规范,在劳作方式、生活习俗上都非常接近,凝聚力较强。一个民族的规范体系,则是民族共同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积淀下来的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共同调整着民族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缓解矛盾,化解冲突,保证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整体。正是文化的这些功能对于一个民族起着凝聚的作用。[3]
朱文婷、秦子忠在《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生成之维度》中指出“文化认同本身是多元的交互性的生成。”这种交互性可以理解为文化认同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理解为一种自觉性的建构过程,而构建的基础是民俗文化活动。文化与血缘不同,它不是遗传因素而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无论个人还是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皆是一个变量。[4]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大杂居的现象比较明显,但无论云南哪里的傣族,他们都会参与傣族的泼水节活动,这种民俗活动是他们心中的向往,是联系民族关系的纽带,彝族也如此,篝火狂欢是他们民族认同的最好形式。这种民俗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其实质是他们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也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最佳方式,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
郑晓云在其著作《文化认同论中》指出,文化认同产生于劳动实践,自身发展的族体归属、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只有文化上的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只有文化上的认同,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论坛达成共识,指出:信仰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民俗文化与世代延续的宗教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方群体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具有群众性、长期性、复杂性。哈尼族的太阳崇拜、彝族的虎图腾、佤族的木鼓崇拜等,都是文化在心灵深处的体现,是一种文化情感的共识,是民族文化或族群文化认同的核心,它有利于增强民族、族群的自豪性、自觉性,是文化认同中不可以、绝对不可能分离的部分。立足民族文化,寻找并重建属于我们的信仰,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我们要全面认识文化认同,从族内自身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加强族际之间的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的地域性特点及其生活的环境,研究其文化认同研究对于加强边疆民族和民族地区对实现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巩固和推动我国民族统一、安定、团结大局提供理论基础。[5]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2]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0.
[3]于铭松.文化认同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51.
[4]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5]雷信来,郑明钧.南诏大理国对唐宋王朝的历史文化认同[J].广西社会科学,2015(6):11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