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大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这些年,我拍了大理的一些纪录片,这部《不一样的大理》纪录片的配音也是我自己配的,我对大理有了深深的感情。
今天的这个现状是什么样?其实我们就拍他们什么样,也不需要特别去编排,当然有好多东西是需要演一下,好像他们回到过去的某一个瞬间的那种感觉。我们基本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煽情的(情节),音乐也用得很少,就比较平实的,大部分同期声加上一个旁白的那种叙述的方式。但是实际上很多东西就是要靠这些说和聊,才能让大家明白。
在弥渡县德苴乡,村民靠种植烤烟和苞谷获得收入,由于当地多是喀斯特地貌,田地里难以涵养水源,农作物因缺水而产量低,村民经济收入少。解决了农作物用水问题就能帮助村民们提高收入!
每年雨季,山上的水顺着山箐流下去,汇集到底部的花鱼洞。花鱼洞成了一条天然的地下河,出水量大,无论旱季雨季,出水量都几乎不受影响。只要把花鱼洞的水“运到”地里,农作物的用水就会有保障!但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只靠村民们是无法做到的!当地政府出资出人出力,在这里实施了光伏提水工程,把花鱼洞的水,充分运用到了田间地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供水网络。德苴乡不再受困于自然条件,未来因为有水而更有希望。
剑川县的象图乡地处高寒山区,位置偏僻,与怒江州只有一山之隔。这里非常闭塞,即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都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通到象图。路不通成了象图贫穷的最大症结。
上海浦东对口帮扶建设了二十公里的弹石路和过象图河的桥。如今村旁边正在修一条大路,从象图乡,一直延伸到剑川县城。
从没有路,到修通了路和桥,与外界增加了沟通,从散居山头到易地搬迁、就近务工。现在,村民们无需背井离乡,就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大理鹤庆县西邑镇的乔仁甸,地处马耳山山脚,海拔2650米,过去交通不便,村庄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都很艰苦,被外人叫做“穷人甸”。后来,他们发展庭院经济,实现了经济增收。
巍山县的阿嘎彝族村,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少耕作土地是制约他们发展的根本原因。嘎村的村民利用有限的土地,核桃树下种白芸豆,房前屋后种重楼,华山松下养蜂,家家户户发展养殖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生态脱贫。
宾川县位于大理东部,地处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带。这里干旱炎热,年均降雨量低于500毫米。
干旱缺水的宾川土地原本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当地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身体力行,建设提水设施、改良土壤品质,将先进的种植、灌溉技术教给村民,让他们从农民转型为农业工人。宾川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洱海源头的洱源县凤羽镇,通过发展“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使平常的乡村变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乡村振兴实验场。
现在,凤羽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返乡青年,有打开新天地的农民艺术家,还有放弃城市生活的杂志主编和银行行长。新老凤羽人都在这里发光发热,把每一步都走成乡村的希望。
陈代章就是其中一位,他辞去十二年银行行长职务,回乡当农民,决心创办现代农业,带领着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
作为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员,看完纪录片就想到我们自己,真实而又感动。我也看到了希望,大理同全国人民同步小康指日可待了。鹤庆县扶贫办副主任洪何桂说。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