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云南近代以来爱国主义革命斗争事迹概览(三)(1840~1950年)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932年云南省政府通令全省开始积谷,云南民户共2338272户,积谷以每户一京石(每一京石计140斤)为标准,全省共需积谷2338272京石,1937年日军侵华,国民政府以应对持久抗战军粮民食危机,要求云南继续增加积谷。云南省府以抗战大事计,再次动员全省人民积极积谷,至1941年全省各属现存积谷实数为3678760京石。云南各族人民节衣缩食,勤于生产,以大量的粮食、蔬菜、肉类和其他日用品支持了持久抗战。《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16万军队的粮秣军需,绝大部分是靠云南人民节衣缩食来供应,提供军粮、马料、弹药、连同食盐、副食品及装备器材等,大约近14000吨。1942年至1945年的3年多时间里,数十万中国军队开赴滇西抗日前线,其军粮有一部分就是滇西少数民族人民供给的。驻扎于云南的盟军部队,4年中其粮食、肉、蛋、禽、蔬菜的消费绝大部分也有赖于当地人民的勉力供应,云南各族人民的积谷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经济衰退、官场腐败等原因,云南省内阶级、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爆发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其中以滇西杜文秀、滇南马德新和马如龙领导的起义为代表。清王朝维护统治的力量兵被打垮,只好大量招募乡勇、土练等武装起义。1872年,清军攻陷大理府城,杜文秀被清军杀害。这次起义历时18年之久,波及云南全省,云南兵溃散,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基础动摇,对云南乃至国内近代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吕志伊、杨振鸿、赵伸、李根源、罗佩金、殷承瓛、叶荃、赵复祥、唐继尧、李万祥、张子贞、黄毓成、张开儒、庾恩旸、周德荣、林春华、李伯庚、姜梅龄、赵钟奇、沈钟、黄嘉梁、黄毓英等云南籍留日学生和徐濂、张邦翰等云南籍留越学生数十人陆续加入同盟会,组成云南支部,以吕志伊为支部长。支部积极进行反清革命宣传,组织、策划反清起义。经孙中山、黄兴提议,于1906年成立《云南》杂志社,10月出版创刊号。支部成员相继回滇,组织公学会、滇学会、敢死会、兴汉会等组织,配合开展了收回路权、矿权的斗争,并成功打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新军和防营,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争取军队趋向革命。1908年,在东京神田锦辉馆发起“云南独立大会”,宣布与清廷断绝关系,宣告云南独立。会后,派杨振鸿、黄毓英率一批滇籍同盟会员返滇助战,响应和支援河口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籍同盟会会员相继发动了腾越起义和昆明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
1908年4月,孙中山派同盟会会员黄明堂、王和顺率领从镇南关撤出的起义军100余人开赴云南边境,汇合当地会党、游勇准备起义。4月29日深夜,黄明堂率军向河口发起攻击。清军防营一部闻讯,击毙其管带蔡正钧,响应起义。革命军与倒戈清军会合,经过激战,毙清边防副督办王镇邦,夺取河口炮台,黄明堂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名义布告安民,严申军纪。革命军连克南溪、新街、坝洒,直逼蛮耗、蒙自,队伍扩充到300余人,后又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云贵总督锡良一面调兵,一面向清政府告急,革命军与清军在老范寨、泥巴黑、羊子街等地相持20余日。5月26日,清军攻占河口,黄明堂率600余人撤至越南境内,被法国殖民当局缴械遣散。河口起义虽然失败,但它预示着新的革命高潮将要到来。
1908年11月,永昌府(今云南保山)推行改土归流,防军外调,府城空虚,同盟会员杨振鸿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绝佳时机,遂致电邀请在日本的吕志伊前来策划,自己由缅甸进入滇西,与黄毓英、何畏等会商起义,决定以永昌府城(今保山市隆阳区)为根据地,制订起义后渐次进军以扫除帝制的革命计划。由于风声泄露,清政府调集兵力驻防永昌,四处缉拿革命党人,加之信息沟通不畅,行动失败。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是第4个响应并宣布独立的省区,省内三处地区爆发起义,一是滇西腾越起义(10月27日),二是昆明重九起义(10月30日),三是滇南临安起义(11月1日)。起义后建立新政权云南军都督府,推举蔡锷为都督。向全省声明云南起义宗旨在铲除专制政体,建设善良国家,使汉、回、满、蒙、藏、夷、苗各族结合一体,维持共和,以期巩固民权,恢张国力。同时重申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云南军政府实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建设等方面的系列改革,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使云南成为民国初年较为安定的省区,对此后云南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