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风物 大理“国保”行之太和城遗址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拂去历史的尘埃,解开尘封的记忆。瑰丽的王都传奇,璀璨的文明印记,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都曾使这片土地熠熠生辉。穿越千年的烟云,太和城遗址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正于风雨砥砺中华丽转身。
太和城遗址地处滇西横断山脉苍山马耳峰与佛顶峰间的东西向冲积扇缓坡上,城西起苍山佛顶峰东麓,东至洱海滨,整个遗址西高东低,西陡东缓,南距大理州府所在地下关6公里,北距大理古城约7公里,其间亭溟溪穿流而过注入洱海。
公元737年,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第四代诏主皮逻阁征服“河蛮”,占据了太和城。公元739年皮逻阁正式定都太和城。自此,这座筑在山坡上的城,缓缓被推向了历史前台。直至公元779年南诏第六代诏主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已然成为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十年之久。
盛衰有时,兴废几度,从烽烟战火到和平建设,南诏史册里气象万千的王城,如今早已不见当年的宫室、宅居、街道……目前尚存的遗迹,唯有城西山坡上的金刚城和南诏德化碑。
金刚城是太和城西麓依山形而建的一座不规则的小城,面积仅3000平方米,城墙与太和城的南北墙西端相接,残留高度约5米。据说金刚城是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扩建太和城时修建的,因适逢唐朝赐《金刚经》而得名。
南诏德化碑立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76年)。关于立碑之说,《书•南诏传》和《南诏野史》虽各有记载,但均表明是为了“明不得已”之故。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云南布政司王昶访得此碑,将其掘出、拓片,全文抄录在《滇南古今石录》中,称其为“南诏德化碑”,令大理知府妥为保护。南诏德化碑,碑高4米,原文5000余字,因剥蚀现象较为严重,现在能辨识的仅700余字。
1938年,太和城遗址考古调查工作正式起步。在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下,太和城外城墙、卫城金刚城、东隔墙与上城下城、内城、内城东侧的主要道路和建筑等重要遗迹逐渐显露于人前,莲花纹瓦当、滴水及有字瓦、绿釉铺地砖等遗存物也相继出土。1961年3月,太和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太和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太和城是唐代云南地区“南诏国”的第一座(也是最完整的一座)都城,是南诏军事防御体系的重中之重(南诏九重城之一),是南诏政权取得两次天宝战争胜利,并统一全云南的重要见证地……整个太和城遗址是一座集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于一身的民族瑰宝,是研究洱海地区南诏遗址的重要基点,是研究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城市史方面罕见的实物例证。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无数传奇俱往。唯有太和城遗址历久弥新,注定要在崭新的时代里留下鲜明的印记。
【大理“国保”行】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将在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推出系列视频发布,带您走进大理“国保”文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