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过桥米线哈尔滨饺子王 荆州城区的外地美食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过桥米线是源于云南蒙自县的一种小吃,因汤料鲜香,滋味独特,在云南风靡全省,遍及城乡,在全国也大有名气。其实,在荆州北京路中央大道,也有一家比较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店,让你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正宗的云南风味。
老板名叫吴六喜,今年38岁,是江西抚州人。吴六喜是一名,1996年曾在福建省连江县当兵,1998年参加过江西九江抗洪,1999年转业,之后来到苏州一家烧烤店学习烧烤技术。巧的是,烧烤店老板的侄女吴红女在给叔叔帮忙,吴红女是浙江衢州人,比吴六喜小4岁,生得眉清目秀,娇俏可人。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而吴六喜也长得高大魁梧,体健貌端,浑身透着一股军人的正气,他不仅做事勤快,还特别上进。两个年轻人就这样暗生情愫。
1999年年底,吴六喜来到荆州创业,顺手“拐”走了吴红女,两人先是在北京路王子鞋城附近搞烧烤,最先的“上海炸肉”就是他们做的,这一做就是十来年,如今,不少二十来岁的小青年都戏称,我就是吃着你家的炸肉长大的。因为生意做得早,再加上吴六喜和吴红女吃苦耐劳,每天起得早、收得晚,收益很可观。
3年前,对经营小吃颇有心得的吴六喜决定在中央大道开店,经过一系列考察,他发现很多外地小吃在荆州都很受欢迎,但就是没有云南过桥米线。头脑灵活的他马上就去了云南昆明,在云南本地一个小有名气的老板店里当了一个月学徒,主要学习过桥米线的制作方法和秘密配方。老板人不错,手把手教他,毫无保留。回荆州后,吴六喜就跟朋友合伙,在中央大道开了这家云南过桥米线店。
很多人不解,关于“过桥”两字的来历,这原本有个才子佳人的传说,从店内的宣传画就可以看出,但其实,米线从碗中往汤碗内放的时候,米线在米线碗和汤碗间搭起的不断线的“桥”已经暗合了“过桥”二字。
吴六喜介绍说,过桥米线的制作很简单,不过汤料是关键,其汤是用老鸡、老鸭等熬制,汤汁清澈透亮。吃时将滚汤盛入大海碗,再在汤面浇一层熟鸡油,汤面平静,油层下滚开。米线,以细长、洁白、柔韧者为佳。配菜讲究荤素搭配,荤菜有鲜味火腿片、熟肉片、鲜鱼片等,素菜有韭菜段、香菜、绿豆芽、葱花、榨菜、鹌鹑蛋等,配菜讲究精而全,而且要注重刀功,荤菜要求片切得越薄越好。吃的时候先下鹌鹑蛋,再下荤菜和素菜,在滚汤里轻轻涮一下就可以了。食客可根据自己口味配上辣椒油、芝麻油、香醋等,由于过桥米线汤料鲜香滋味美,深受不少吃货青睐。很多吃货都成了店里的回头客。
吴六喜和吴红女结婚11年了,孩子在大赛巷小学上学,4年前,两人在浅水湾买了房子,正式定居荆州。由于两人的父母都在老家,吴六喜和吴红女只能在春节期间回老家看看。
吴六喜说,荆州是个创业的好地方,不过他并不甘心一辈子只做这点小生意,他心中有个宏伟的创业蓝图,将来重新选址,重新装修,开更大的店,多元化经营,将餐饮做强做大。目前,他还是江西商会的会员,经常和一些江西同乡聚会交流,探讨将来的发展项目。未来,他们几个老乡可能会共同投资,一起做一个有地方特色的酒店。
北方人有句名言:“好吃莫过饺子。”荆州人吃饺子,一般都是去超市买速冻的,当然也有人选择自己动手包饺子。但包饺子是件比较繁琐的事,擀面皮、剁肉馅、包饺子,很多人因为手法生疏,包出的饺子造型粗糙,味道一般,所以还不如上街,到正宗的饺子店品尝。
在长港路号,有一家招牌为“哈尔滨饺子王第八分店”的水饺店,店主叫肖士君,是黑龙江省伊春县人,肖士君做的水饺面皮劲道,馅料多样,味道正宗,深受一些吃货的青睐。
记者在店里看到,肖士君一直很忙碌,不时有食客进店:“老板,来半斤饺子!”于是雪白的的饺子被下进锅里,在沸腾的水里漂浮,舀上来热气腾腾的,就像一个个胖嘟嘟的元宝,沾一点姜丝醋或者辣子,吃起来更加鲜香味美。
肖士君今年38岁,性格直爽,为人厚道。去年7月来到荆州,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在来荆州之前,肖士君一直在东北老家伊春。她以前在小兴安岭的一家国营林场上班,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胡佩山,两人成家后,开过餐馆,也开过歌厅,后来因为生意不好就没做了。有很长一段时间,肖士君都闲在家里当主妇,靠胡佩山开出租车维持生活。
胡佩山的姐夫在荆州开饺子店,生意一直不错。两口子经过商量后,也来到了荆州,经过考察,他们选择了长港路,为什么叫“哈尔滨饺子王第八分店”?爽朗的肖士君笑着说:“荆州所有的哈尔滨饺子王都是俺们家亲戚开的,都是连锁店,一共有十几家,不是婆家亲就是娘家亲。”
原来,在荆州的大庆路、白云路、南湖路、杨林堤路等地段到处都有“哈尔滨饺子王”分店,其中江汉北路的“哈尔滨饺子王”是总店,就是胡佩山姐夫的妹妹开的,这家店在荆州已经经营十多年了,口碑一直很好;还有杨林堤路石油大院附近的“哈尔滨饺子王”是胡佩山姐夫的二弟开的,店主名叫范林海。记者采访期间,恰逢范林海来看望肖士君夫妻,于是坐着聊了几句,范林海前段时间因为家里旧房子拆迁,回去老家忙新房装修,有两个月处于关门歇业阶段,近日已经回到荆州,计划在10月26日重整旗鼓,在原址将老店开张。杨林堤路附近的居民又可以吃到饺子王啦!
肖士君介绍,自己店里的饺子有6种馅料,分别是牛肉馅、猪肉馅、猪肉香菇馅、猪肉白菜馅、猪肉芹菜馅、猪肉韭菜馅,都是自己和老公、姐夫亲手包的。目前店里共有4人做事,除了经营饺子,还顺带卖一些卤菜、凉菜。卤菜一般都采用猪件和鸭件,比如卤猪尾、卤猪肚、卤猪蹄,卤鸭脖、卤鸭掌、卤鸭头等,都是根据荆州人的口味改良后的东北菜,还比较受欢迎。
肖士君每天中午12点左右开门,一直到凌晨3点才关门,做生意比较辛苦,不过她觉得荆州的人文环境都还不错,这里的人比较随和,大度。不过她有点不适应荆州的天气,一到冬天就拔凉拔凉的,虽然北方气温低,但室内暖和,而荆州的冬天若不开空调,则室内冷得彻骨。
肖士君有个儿子,已经20岁了,还在老家。肖士君有个计划,就是开个东北风味餐馆,将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地三鲜、锅包肉以及杀猪菜等推荐给荆州市民,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能品尝正宗的东北菜!
麻辣烫起源于重庆,是流传多年的重庆地方特色小吃。在荆州的大街小巷,几乎到处都有麻辣烫。不少吃货也对麻辣烫情有独钟。可你知道哪里的麻辣烫味道最麻辣、最正宗吗?美食探子告诉你,在北京路中央大道A24-A25,就有一家正宗的重庆人做的重庆正宗麻辣烫。
店主名叫陈春萍,是重庆巫山人。陈春萍母亲在她8岁时就因病去世,父亲为了生计,来到荆州三码头做干货生意,后来再婚。陈春萍13岁就来到荆州,帮父亲看店。
几年前,陈春萍父亲转行,在女人街巷子里开了一家重庆麻辣烫店,因食材新鲜、味道麻辣,深受荆州吃货的喜爱。2008年,有个黄石的小伙子前来偷师学艺,在店里当小工,结果时间一长,不仅把师傅的艺偷学到了,还把师傅的女儿的心给偷走了。这个小伙子,就是陈春萍现在的丈夫鲁攀。鲁攀比陈春萍小2岁,两人是典型的姐弟恋。他不仅长得帅气,还比较有思想,店里的宣传标语“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就出自鲁攀的用心。他表示,自己一直是高调做生意,低调做人。
谈到和鲁攀的情缘,陈春萍还有点羞涩,他说,那时看中鲁攀,是因为鲁攀真诚善良、体贴心细。有一次,陈春萍用扦子穿菜,不小心把手指刺破了,鲁攀毫不犹豫地捧起她的手指,用嘴将她手指的淤血吸去,这让她心里感觉很温暖。于是认准这个男孩就是自己一辈子可以依靠的肩膀。两人于2009年结婚,如今已有两个女儿,一个4岁,一个1岁半,都在鲁攀的老家黄石,由鲁攀的父母带着。
陈春萍是个性格开朗、直爽大气、从不斤斤计较的女人,勤劳善良、办事利索。她每天七点半起床,然后到梅台巷购买新鲜菜蔬,回家洗净穿好,九点钟来到中央大道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意。
相比不少本地人做的麻辣烫,陈春萍的重庆麻辣烫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就是麻、辣、鲜,所有的食材都是她精挑细选,品种繁多,除了市场上买得到的海带、莴苣、土豆、藕片、生菜、粉丝、牛肉、猪肝等,还有不少是她自己亲手制作的,比如熏肉、豆腐皮等,来陈春萍店里吃麻辣烫的食客就是认准了她的重庆正宗麻辣烫的招牌,其中大多数吃过的食客都是她的回头客。
做生意赚的都是辛苦钱,陈春萍每天都不停歇地为顾客拿菜,歇的时候又忙着穿菜,一天下来胳膊酸疼、两手无力,连随身的包都拎不起。
生意如此艰辛,陈春萍也曾遇到一些不讲理的客人,有人偷偷把扦子丢在地上,还有人跑单。有一次,陈春萍家里有事,准备关店,两个20来岁的小年轻到店里消费,陈春萍为了做完最后一单生意,只好留下来,两人点了不少荤菜,喝了两瓶啤酒,其中一个边打电话边走了出去,还有一个称买单,却趁陈春萍低头数扦子的时候拔脚就跑,陈春萍着急地大声呼喊,隔壁的老板热心去追,这才把那个跑单的年轻人追到,想到这些事,陈春萍有点心酸,她心酸的倒不是别人跑单不付钱,而是年轻人不学好。
当然,绝大多数食客还是坦诚善良的,知道他们做生意不易,有一次,有个顾客吃完了,忘了付钱就走了,陈春萍因为忙,也没在意,不一会食客又主动转回来给他们付钱,这样的情况很多。
还有一件让陈春萍感动的事,有一年她的手冻伤了,一位本地老姨妈专程为她送来了治冻伤的药,这种关爱让陈春萍很感动,的确,在荆州情义无价。
陈春萍小时的梦想是有钱了帮家乡修一条路,如今她的家乡因三峡工程被水淹了,他们全家都移民到了荆州,如今,荆州已经成了她标准的故乡,她希望,今后能赚更多的钱,改行做其他生意,把两个孩子从黄石接过来,让她们在荆州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此,她还在起早贪黑,不断努力。
安庆包面(也叫馄饨)全国闻名。面皮透明,肉馅粉嫩,汤质清澈,闻一闻香味扑鼻,尝一尝唇齿留香。荆州有不少经营安庆包面的生意人,有湖北本地的经营者,也有安徽安庆的经营者。在大庆路与南湖路之间的一条叫“南湖小路”的巷子里,就有一家正宗的安庆人经营的“安庆包面”小店。
这家店面积不大,确切点说,只能叫一个摊点:一把大伞、一辆推车、几张桌椅就是这家店的全部家当。经营者是一个年轻人,名叫朱鹏亮,今年29岁。他衣着朴素,少言寡语。有客人来,只是淡淡招呼入座,然后根据客人需求,熟练地往沸腾的锅里丢进包面,然后拿碗调味,加入紫菜、虾皮,葱花,包面上浮即熟,捞起,放入汤勺,只一会儿工夫就能将香喷喷的包面送到食客面前。
安庆包面是以葱肉混馅,将面皮擀成纸薄,用筷子尖挑入指甲盖大小一块馅料,在手心一转一旋,便揉纸一般做成一个成品。煮熟后的包面汤质清澈,馄饨浮在汤面,面皮褶子经煮似已完全透明,中央隐隐约约透出肉馅的阴影,汤中混着团团紫菜,点缀着青白葱花,粉嫩虾皮,一股香气迎面而来。吃一口包面,肉香皮软,喝一口汤,回味无穷。安庆包面就是以这种独特的鲜美滋味俘虏了大多食客的舌尖。
别看摊点不大,老板年轻,却小有来头。朱鹏亮是安徽安庆人,2004年进入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学习红案白案。一般来说,厨师被分成红案和白案两种,红案特指中式烹调中对于菜品制作肉菜和装碗、蒸碗的烹饪范畴(包括红烧肉、酥肉、蜂蜜肉、糟肉、排骨等)的统称。主要加工副食一类烹饪原料,包括炒菜,冷菜,蒸菜等,而白案是餐饮行业中对于制作面点以及相关面食制品的工作的代称。勤奋好学的朱鹏亮都有学习。当年合肥市举行“雀巢杯”烹饪大赛,朱鹏亮以一道原创的徽菜“双鱼会”获得热菜铜奖。朱鹏亮介绍,这道“双鱼会”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将鱼分别清蒸和油炸,清蒸的配上肉丝木耳,油炸的浇上糖醋肉汁,然后两鱼合二为一,称为“双鱼会”。这道菜以其特别的口味赢得了铜奖。此外,朱鹏亮的面点也获得铜奖。
在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学习一年后,他来到浙江温州某大酒店实习。3个月以后,又到上海半岛鱼翅潮州酒楼做了一年的配菜师傅,而后又辗转到江苏太仓酒店做厨师。在这里,朱鹏亮认识了同样在太仓打工的妻子,妻子是江苏宿迁人,年龄比他小5岁,性格温和,做事勤快。相恋几年后两人喜结连理,尔后一起创业。
为了生计,夫妻俩曾在南京开过餐馆。但因门面太偏,生意很一般。由于房租太贵,两人最后离开了南京。
今年3月,朱鹏亮来到荆州,因为朱鹏亮的父母在荆州南门外开“安庆包面”店,还有其他亲戚在文化坊开店,生意一直还不错。为了和父母有个照应,朱鹏亮也和妻子来到荆州。经过考察,朱鹏亮在南湖小路开了这家安庆包面店,尽管地段比较偏,人流量也不大,但这里的房租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压力并不大,他想想试着先做做。
朱鹏亮夫妻每天凌晨5点起床,摆放桌椅,生炉子烧水、熬汤,因为荆州人起得比较早,有些晨练的老人专门跑到这里来吃安庆包面,赞朱鹏亮做的包面好吃。其实朱鹏亮并没专门学过做包面,生在安庆,从小耳濡目染,包面看都看会了。在荆州待了半年多,朱鹏亮对荆州的感觉很好。这里是千年文化历史名城,风景优美,而且这里的人很善良也很亲切。朱鹏亮说,荆州有些热心快肠的老姨妈,上午他有时忙不过来,老姨妈们就主动帮他收拾桌子、打扫卫生,这让朱鹏亮很感动,到底还是远亲不如近邻。
朱鹏亮有个女儿,在荆州上学前班,平时由南门外的父母照顾。他和妻子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朱鹏亮最大的心愿就是多赚点钱,改善女儿的学习环境,改善家人的生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了各地的特色美食。如今这些外地特色美食早已落脚到荆州,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品尝到各种外地小吃:兰州拉面、陕西凉皮、南京汤包、湖南米粉香浓美味让人一想起来就直流哈喇子。而这些为荆州市民奉献各种特色小吃的外地人都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分享他们的美味人生。
湖南米粉是湖南人最喜欢的早餐之一。其咸鲜味浓,煮食方便,是很多湖南人念念不忘的家乡美食。从口味上来说,湖南米粉分为两大主流:常德津市米粉和长沙米粉,其中常德津市牛肉米粉是常德三绝之一,津市米粉“码子”一般有泡椒牛肉丝、红烧肉、排骨、牛杂、牛腩等,下的粉以圆粉为主。在梅台巷,就有一家由正宗的常德津市人开的湖南米粉馆,其份量足、价格实惠,味道绝对赞得没话说!很多吃货反映,尝一口湖南米粉,能从头皮爽到脚趾尖!根据吃货爆料,记者近日走访了梅台巷内的湖南米粉店。
小店不大,只有十几平米,却收拾得干净卫生。老板是一对夫妻,男的叫龚德俊,面相憨厚朴实;女的叫王霞,模样俊俏,两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常德津市人,今年都是36岁。自2010年9月来到荆州开店,如今已有3年了。
此前,两夫妻曾在江西、武汉等地开店,生意做得很红火,之所以转战到荆州来,一是因为荆州离津市比较近,回家比较方便,二是因为荆州还有亲戚朋友,大家相互有个照应。
夫妻两人自从3年前盘下这个店面后,就开始起早贪黑忙生意,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了,生炉子、熬汤料、炒“码子”,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就开始接待食客,荆州人起得比较早,常常5点不到就有食客来过早,泡椒牛肉丝米粉、排骨米粉、牛杂米粉、牛腩米粉等各取所需,米粉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米粉,一种是扁平的荆州本地米粉,为了迎合荆州人的口味,夫妻俩准备了多种食材,除了米粉还有苕粉、面条等,而且,码子的质量绝对有保证,比如牛肉,王霞购买的牛肉都是上等的好牛肉,店里所有的用料、配料都是健康、无公害的材质。绝大多数食客就是奔着原汁原味的湖南米粉去的,因为“湖南米粉,量足、够味!”
龚德俊不善言谈,记者采访时,他一直在洗涮涮地忙碌着,收拾着店内的卫生,看得出是妻子的好帮手。因为天气很热,细心的龚德俊跑到对面的小卖部买了一瓶冰镇炭烧奶茶,递给记者后就不好意思地闪人了。
妻子王霞表示,来店吃米粉的多是回头客,很多附近的老姨爹、老姨妈都是常客,王霞与他们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就像亲人一样。说话期间,一位本地老姨妈拿着100元钱跟王霞结账,原来老姨妈几乎每天都要在王霞这儿过早,偶尔会忘记带钱,王霞就让她欠着,方便的时候再给。如今老姨妈特意过来结账,王霞说不着急,等您有零钱的时候再说。老姨妈却执意找别的店老板换了零钱,给了王霞。
王霞在荆州待了3年,和周围的邻居都混得很熟,说起对荆州人的印象,她表示荆州人都蛮亲切、热情、仗义,在这里做生意,心里感觉很踏实。虽然做生意蛮辛苦,早起晚睡,一碗湖南米粉只卖6元钱,利润非常薄,但王霞表示,只要诚信经营,用心待客,养活一家三口没问题。
龚德俊和王霞有一个16岁的儿子,一直在湖南老家读书,为了生意,夫妻俩平时和儿子聚少离多。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成绩优秀,将来能顺利考取大学。这样,即使他们付出再多的辛苦,也很值得!
说到福建沙县小吃,大家都不陌生。沙县小吃以其风味独特、做工精细、品种繁多和经济实惠而闻名全国,共有一百多个品种,主要特色小吃有:香拌馄饨、水晶蒸饺、飘香拌面、烧麦、鱼丸、米冻皮等。福建沙县小吃在全国遍地开花,在荆州也有几家。最近,在沙市航空路一医附近,就新开了一家福建沙县小吃,虽然开店时间才一个多月,但已经赢得了部分食客的认可,生意经营得不错。
这家店的老板名叫朱明生,是福建沙县人,39岁的他看起来精明能干。据他介绍,他从21岁开始,就在福建福州开店,主营沙县小吃,做了七八年,他又转战到浙江义乌,干了近五年,后来他又跑到杭州,做了四年多,此后,他还去过安徽、江西、河南等地,生活阅历和开店经验都十分丰富。为什么会选择在荆州开店?朱明生说,自己的老婆以前在荆州读书,对荆州相对了解,知道荆州人对吃十分讲究,所以萌生了来荆州开店的想法,从门店选址到店面装修到正式营业,朱明生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动作非常迅速,这也是他做事的一贯风格,一旦认准目标,就会马上付诸于行动。
朱明生先前是打算在长江大学附近开店,可惜那里店面非常紧张,做小吃的人特别多,后来他找到航空路,刚好一医附近有家店面出租,他当机立断下了定金,因为他认准了医院的病人市场,确定这里隐藏着无限的商机,接着他回到福建,把所有开店必备的食材都运过来。8月18日,朱明生的福建沙县小吃店正式开张。
朱明生店内共有员工五人,都是他的亲属。店内经营的美食品种很多,有各种特色小吃比如柳叶蒸饺、香脆馄饨、飘香拌面等,还有各种营养盖饭、套餐饭、小炒饭(面、年糕)、香辣卤味等,其中最受顾客青睐的就是各种营养药膳炖品,很多顾客来店,就是认准了福建沙县小吃这块招牌。
朱明生介绍,店内经营的所有小吃无论是选材和做法都相对讲究,比如香脆馄饨,其肉馅选用的都是猪身上最好的一块大腿肉,经过特殊加工后,肉馅又细又嫩又脆,吃起来满口生津,又劲道又有嚼头;还有各种炖品,比如清凉降火的玉竹排骨汤、健雪补心的党参猪心汤、滋补养颜的花旗森乌鸡汤、清凉养胃的莲子猪肚汤、清火益肺的百灵草老鸭汤等,这些炖品均以浓汤为主,采用新鲜食材加上好药材精心熬制,原汁原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朱明生表示,目前小吃店还在试营业阶段,一般来说,新店开张试营业3个月就可以确定今后生意能否持续做下去,虽然目前开店时间不长,但他心里已经很有数了,因为小店紧靠医院,客源相对有保障。很多病人家属和医院的职工以及周围的居民都前来品尝沙县小吃,而且反响不错,这让他觉得挺有底气。
在朱明生眼里,荆州人都很文明、很客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荆州人似乎都不爱讲普通话,顾客进店后往往一开口就是方言,说快了他们就会听不懂。为了方便与顾客交流,他们在墙上张贴了所有小吃的品种分类和价格,顾客只需照着菜单点就行了,这解决了许多因为语言障碍带来的不便。朱明生有一个计划,就是尽快在荆州开几家分店,他打算邀请老家的朋友来合伙,采用入股的形式,大家合资经营沙县小吃,将生意做大做强,让更多的荆州人认识、接受、喜爱沙县的小吃,让沙县小吃在荆州遍地开花!
洁白的米皮、红亮的辣油、葱绿的黄瓜、土黄的面筋,看上去晶莹剔透,吃起来酸辣爽口。这就是陕西著名的地方特色小吃汉中凉皮。说到汉中凉皮的美味,不少吃货肯定会馋得直流口水。可是亲,你知道荆州最正宗、最好吃的陕西凉皮在哪吗?
在沙市区杨林堤路靠近石油大院的地方,有一处很不起眼的店面,这里售卖的就是吃货们眼里最正宗、最好吃的陕西凉皮。不少吃货寻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品尝正宗的汉中凉皮。说它正宗,是因为做凉皮的老板是地道的陕西汉中人;说它最好吃,是因为这里的凉皮绵软爽滑,面筋特别筋道,面筋里面有许多气孔,如同海绵一样,吸满了鲜美的料水和辣油,咬一口滋滋冒油,那种香辣透心、鲜美爽口的感觉实在过瘾!
经营这个小店的老板名叫张晓娟,今年46岁,来自陕西省汉中县城固镇,2002年来到荆州,如今已经11年了。张晓娟的丈夫是石油机械研究所的退休职工,两人属组合家庭。虽然是半路夫妻,但张晓娟和丈夫却彼此恩爱、配合默契,两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老公在家帮忙打下手,张晓娟在外售卖。张晓娟以前就在石油大院门口摆摊,风吹日晒的,很辛苦,后来老公心疼她,就在附近找了个小门面。
记者在张晓娟的店里看到,来吃凉皮的顾客除了中老年人,还有一些年轻人,且多半都是张晓娟的老熟客,还有一些顾客是听人说这里的凉皮好吃后慕名找来的。顾客卢小姐家住红门路永胜小区,是张晓娟最忠实的客户,自10年前在同事推荐下品尝了张晓娟做的陕西凉皮后,从此深深爱上了这份酸辣鲜香的陕西美味。此后每年、每月,卢小姐都会跑到张晓娟这儿,购买凉皮解馋。卢小姐说,她曾经去过西安,吃过最地道的陕西凉皮,虽然在荆州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人售卖陕西凉皮,不过相比之下,张晓娟做的凉皮味道最正宗、最好、她最喜欢。
张晓娟介绍,陕西凉皮有很多种,因做法、吃法、调料、用料上不完全相同形成四种风格:有汉中凉皮、秦镇凉皮、麻酱酿皮、岐山擀面皮,她经营的是正宗的汉中凉皮,其特点是“筋”、“薄”、“细”、“滑”,“筋”,是说劲道,有嚼头;“薄”,是说蒸得薄;“细”,是说切得细;“滑”,是说柔滑,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说话间,又有一名年轻顾客进店:“老板,来碗凉皮!多来点面筋,多搁些辣子!”张晓娟便从特制的圆形容器里取出一张晶莹透亮的凉皮,娴熟地用一把大如铡刀的利刀,几乎看都不看,“咣、咣、咣”几下便把凉皮切成筷子般粗细,然后麻利地放上盐、醋、特制的调料水、黄瓜丝、面筋等,最后用勺子挖一大勺红红的辣椒油出来,淋到凉皮子,端到食客面前,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要是顾客要求打包带走,张晓娟就会将调料用袋子单独装起来,和凉皮分开,让顾客自己随时吃随时拌,美味不打折扣。
从此好吃的凉皮是怎么做出来的?张晓娟透露,做凉皮的工序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先是和面,将上等的精面粉倒入大盆里,慢慢加水,边加水边搅拌。接着是揉面,力度一定要适中,将面粉揉成稍具光滑的面团。接下来就是洗面,将盆里倒入清水,揉洗面团,最初面团会被洗得比较散,将洗面水倒入另一个大盆里,反复搓洗,直至洗面水变得清澈,而剩下的面团就是面筋了,取出面筋冷藏。最后将洗面水盖保鲜膜静置一个晚上。次日,洗面水上面一层比较清澈,底部沉淀,先倒掉表面的清水,留下底部的沉淀液,接着就可以用锅蒸凉皮了,在特制的模具上刷薄薄一层油,将沉淀液搅匀后,舀3勺左右倒入模具,而后晃动模具,让液体均匀铺满,蒸锅里的水沸腾后,放入模具,蒸一分钟左右,然后取出凉皮,蒸好的凉皮呈半透明状,具有白、筋、薄、细、滑等特点。将凉皮表面刷油,一层一层放好,以防与其他凉皮沾粘。接着将冷藏的面筋蒸熟,大约10分钟左右,取出面筋晾凉后切成丁备用。而后将凉皮切成条,与面筋、黄瓜丝、蒜汁、辣椒油、香醋等调味料放在一个碗里搅拌均匀,再加少量香油,美味的凉皮就做成了。
鲜香爽滑、酸辣可口的凉皮受到了众多荆州人的青睐,张晓娟表示,荆州人的口味偏重偏辣,所以对凉皮很容易接受,来吃的人很多。天气热的时候,她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了,每天她都会卖出一百四五十碗,有些晨练的老顾客来得特早,一买就是两碗,还特别称赞她的凉皮味道正宗,好吃!
张晓娟家有兄弟姐妹6个,她是老五,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老家生活,每年她都会回老家看看亲人。她在荆州待了11年,早已习惯了在荆州的生活。如今她儿子在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上大二,老公对她很好,婚姻生活很和谐。她觉得荆州是个很美的城市,这里的人热情、真诚、善良,她已经把荆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今后,她打算在荆州扎根一辈子。
说到四川美食,不少吃货肯定会馋得直流“哈喇子”,那个麻呀,那个辣呀,那才真的叫麻得过瘾辣得欢呀!都知道四川美食品种繁多,不错,除了火锅、烤鱼、鸡杂、小面等传统美食,四川还有许多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比如刀削面、酸辣粉、担担面、龙抄手、燃面、铺盖面等等,因为麻辣鲜香的特点,这些小吃深受广大荆州吃货的青睐。在荆州,经营四川地方美食的商户特别多,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工农路、园林东路就有正宗的宜宾燃面馆,不过记者此次要向读者推荐的是位于大赛巷16号的重庆要得刀削面馆。
从大赛巷入口往里走不过百米,有一家重庆要得刀削面馆,店主是一对年轻的小两口,男的叫李让华,今年31岁,女的叫钟祥迪,今年30岁,两口子都是重庆荣昌人。虽说年轻,但小两口生活阅历并不浅。早在2002年,19岁的钟祥迪第一次来到荆州,和当时还是男友的李让华一起,帮叔叔做生意。后来叔叔去西安发展了,钟祥迪和李让华就去了当阳,跟在那里开小吃店的姑姑学手艺,这期间,钟祥迪和李让华结婚了。2004年,钟祥迪回荣昌老家生下儿子,同年10月,她和老公再次来到荆州,打算在荆州开始创业之路,没想到这一做就是9年。
钟祥迪和李让华的小吃店主要经营重庆刀削面、酸辣粉、铺盖面等,麻辣风味,价格不贵,好吃又便宜,因为地段好,来吃的人络绎不绝。记者采访时,先后有5个人中青年人进店消费,其中以刀削面居多。钟祥迪介绍,刀削面全凭刀削,功夫尽在刀上,如果经验丰富,刀工好,那么削出的面叶就会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说话时,钟祥迪已经拿起面团,开始用特制的削刀往煮沸的锅里“唰唰唰”削面,只见白色的面皮儿从刀尖上飞出来,在空中划一道优美的弧线后从容落入锅里,接受沸水的洗礼。接着钟祥迪麻利地抓起一把菜叶,丢进锅里,盖上锅盖,而后转身,放下面团,拿起碗,根据顾客口味在调料柜前添加各种作料:精盐,花椒、辣椒、香醋等,短短几分钟,刀削面就可以出锅了。钟祥迪麻利地用漏勺捞起刀削面,甩一甩沥干水分,倒入碗里,加上汤料,再加上花生、元豆,香菜,一碗香喷喷的刀削面就完成了。钟祥迪做的刀削面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味道麻辣,越嚼越香,深受顾客欢迎。钟祥迪说,她和老公在大赛巷做了9年生意,已经拥有海量的回头客,生意基本不用发愁。忙的时候,她的公公婆婆一起上阵,帮着招呼客人。一般来说,早中晚比较忙,下午比较闲一点。
记者也好麻辣鲜香这一口,记得他们开店之初,记者就曾慕名前来品尝,刀削面、铺盖面、酸辣粉全都尝了个遍,那时吃碗刀削面或酸辣粉不过1.5-2元,近几年物价飞涨,刀削面、酸辣粉已涨到4元一碗,不过相对其他风味小吃,这还是挺便宜的价格了。
据钟祥迪透露,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卖三百多碗面,营业额可达千元,养家糊口完全没问题。如今,他们的儿子已经9岁了,在张家三巷小学上学。夫妻俩的共同心愿就是多挣点钱,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能有出息。
说起对荆州人的印象,钟祥迪深有感触:“荆州人都很热心、很直爽,也很诚实。”她说,就在前几天,一个在安良百货上班的女孩来吃酸辣粉,结账的时候,女孩给了她10元钱,因为当时店里人多,钟祥迪忙昏了头,误把10元当成了20元,于是给女孩找了16元,没想到女孩把多找的10元钱退给了她,声明自己只付了10元钱,这让钟祥迪很感动!钟祥迪表示,那个女孩完全可以将错就错,不声不响地走掉,但女孩主动把钱退给了她,这说明荆州人品德好、素质高!钟祥迪表示,来荆州创业,一点都不悔,她热爱荆州这座城市,也感激这座城市每个关照她的荆州人。
在文化宫路,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兰州拉面馆,老板名叫马学明,今年35岁,是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人。他和妻子、侄子、侄媳妇还有老乡共同经营这家拉面馆,5个人分别上早晚班,昼夜不关门,因为都能吃苦耐劳,生意一直还不错,几乎每天都有千余元的营业额。
马学明店里经营的主要是清真食品,有拉面、刀削面、拌面、烩面、炒面以及各种炒饭、盖浇饭、炒菜等,品种繁多,口味主要以清淡为主,由于风味独特,价格实惠,深受不少荆州人的青睐。
马学明介绍,做兰州拉面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强的活,必须掌握正确要领。和面的时候将面、水和盐按一定比例调制,防止脱水,揉面的时候力度要适中,晃条的时候要均匀,出条的时候面要圆滚,下锅的时候要撒开。而拉面的特性体现在一个“拉”字上,以人的十个指头发出来的弹力、巧力、合力、甩力、拉力,进行综合性的技术性的人工处理,如果掌握不好,面条就易折断,而且没有劲道,口感也不会很好。记者注意到,马学明做拉面很快,从面团上揪下一坨面,在案板上拍、打、揉、拉,再丢进沸腾的锅里,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前后不过半分钟,技术非常娴熟。
下锅煮约3分钟,面条就可以捞起来了,加上汤料、放上牛肉片、撒上葱花,一碗香气四溢的牛肉拉面就完成了,如果爱吃辣的,则可以加上一两勺正宗的油泼辣子,吃起来更加过瘾。马学明说,正宗的拉面都具备4个特点:一清二白三红四绿,即汤要清、面要白、辣椒要红、葱花要绿,做到这几点,必须具备足够的经验和技术。
马学明从2000年来到荆州,至今已有13年了。他有一个年轻美丽的妻子,名叫拉玉兰,今年只有26岁。还有两个聪明可爱的女儿,7岁的大女儿名叫马丽,就读于黄家塘小学,小女儿在文化宫幼儿园上学。一家人吃住都在店里,生活忙碌而充实。
马学明是个勤劳能干能吃苦的人,每天凌晨两点下班,次日上午起床,而后骑着摩托车去两湖市场买菜,青椒、白菜、土豆、西红柿都是店里常用的备菜,还有面粉以及作料。为了降低成本,马学明不得不经常往两湖市场跑,每次都驮一车菜回来,因为那里的商品一般都是批发价,比市面上要便宜一些。
马学明几乎每天都用掉100多斤面粉,每天的营业额都有一到两千元,做生意这些年,他也挨过不少骂、受过不少气,但大多数荆州人都很好,马学明表示,由于面馆24小时经营,深夜以后来店消费的主要是的士司机,这些司机都说话风趣,豪爽仗义,有很多都和他成了朋友,他觉得很开心。
在荆州待了这些年,马学明一家的饮食习惯从未改变。他们是回族人,主要以面食为主,偶尔吃点米饭。菜只吃牛肉羊肉及各种蔬菜,别的肉都不吃。一般来说,他们吃的都是清真食物,即便是在外面吃饭,他们也只进入具有清真标识的餐馆。
马学明其实有着浓烈的思乡情结,虽然老家的父母和哥哥已经过世,只剩下妹妹和侄子等亲人,但马学明希望今后能叶落归根,因为老家有他的房子、他的根,而且他担心两个女儿在荆州时间待长了会被汉化,希望两个孩子还能保持回族人的本色。
南京汤包,顾名思义,是一种包子,但是里面是有汤的,一口咬下去,汤汁融入舌尖,口味鲜润香甜,实在妙不可言!在荆州大赛巷,就有一家由地道的南京人开的南京汤包店,店里主营南京风味小吃汤包、烧卖、蒸饺、小笼包等,不少荆州市民对这里的汤包情有独钟。
老板名叫陶怀友,今年43岁,是江苏南京江浦县人。陶怀友19岁就进入南京金陵饭店,学习白案手艺,1998年,他来到贵阳开店,在这里结识了他的妻子。2002年,为了谋求新的发展,他和妻子一起来到荆州,在大赛巷开了一家南京汤包店,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大赛巷是荆州有名的美食巷,这里汇集了国内诸多地方风味小吃,陶怀友的汤包因为味道鲜香纯正,很快就在大赛巷立足,陶怀友的生意一做就是11年。
陶怀友的店里有5个人做事,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擀面皮的,包汤包的,蒸蒸笼的,招呼客人的,收银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忙的时候,陶怀友会一人分饰几角,同时充当大师傅、店小二、收银员、店老板的角色。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点火生炉子,烧水,和面,调馅,由于做包子需要老面,头天晚上就要将面发酵,次日再加子面,重新和面、揉面。陶怀友介绍,做汤包相当有讲究,肉馅一定要调好,尤其是汤汁和肉馅的比例一定要掌握好,否则,汤包的皮易破,汤汁外流。当然,如果汤汁太少,那么蒸出来的就不是小汤包而是小笼包了。
陶怀友表示,自己做的南京汤包在口味上稍有改良,荆州人不怎么爱吃太甜的食物,所以他的汤包在甜度上有一定的减轻,做的都是家常味的,鲜香中带一点点甜,适合大众口味,来吃的人很多,每天都可卖出两三百笼汤包,生意还不错。
在荆州奋斗了11年,陶怀友手头有了一定的积蓄,去年10月,他在大赛巷购买了一套二手房,从此让家人有了安居之所。陶怀友和妻子育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今年14岁,在沙市六中上学,小儿子今年4岁,在大赛巷上幼儿园。一家人早已习惯了在荆州的生活。
由于荆州是个注重饮食文化的好地方,陶怀友的很多亲戚都来到荆州,他的姨姥、妹夫、小姨分别在文化坊、黄家塘、地下商城做米线、香掉牙酥饼等各种小吃,且生意不错。陶怀友认准了荆州市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门面扩张,将南京特色的各种风味小吃带到荆州来,比如鸭血粉丝、黄桥烧饼、蟹黄馄饨等,这些他都在金陵饭店学过,可惜现在由于店面不大,人手不够,他的很多手艺都没法显露,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光做汤包就够他忙的。
说起做生意的艰辛,陶怀友讲到一件伤心事,那是几年前,有人吃了汤包后,故意扯了根头发放在汤包里,找他扯皮,陶怀友不得不赔掉几百元钱了事,因为做生意求的是和气生财。抛开这件不开心的事,陶怀友还说到一些让他感动的事,有些顾客在他店里消费后,忘了给钱,而陶怀友因生意太忙,也没在意,几天后顾客会主动把钱送来。这让陶怀友觉得,大多数荆州人都很有素质,根本不会贪图小便宜。所以他决定,在荆州将南京汤包的生意一直做下去,让南京汤包,香飘大赛巷,香飘整座荆州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