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背后——国际著名艺术家丁绍光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从疫情开始,病魔正在向全球宣战,展开前所未有的肆虐与蔓延。每个生命随时都会化为一阵风消失于历史的天空。
我无比珍惜现在活着的每天、每时、每分钟。用我热爱的文字在电脑上写下刻骨铭心的时刻。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辈子也不能忘却的故事。
多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和朋友到比华利山庄参观丁绍光老师的画展。现代重彩画大师画笔下,享誉海內外的云南画派独特的风格,神秘的美和超凡的魅力,吸引了各界名流、艺术家及民众前来观赏。我和朋友站在人群的后边踮起脚来观看,我看着看着就融进了画中优美的意境,他画笔下那些柔美纤细的线条,好像我在弹奏钢琴时指尖下的美妙旋律,那些斑澜的色彩,犹如我双手奏出的华彩乐段,他每一幅画中都蕴藏着丰富的音乐。直到画展结束時,人们不舍地离开展厅。我们还驻足每幅画前凝视,这时丁老师发现了我们,热情地向我们问好,未了,他突然笑问我:“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我一阵紧张,不知是天真呢还是糊塗胆大,竟然冒出一句:“丁老师,我开始写小说啦。”
他注视我片刻,若有所思,没再说什么。身边好友却碰碰我,小声说:“又冒傻劲了,你写小说?那也要等写好了再说,还敢在这大人物面前信口开河,看你怎么收场。”
回到家里,月亮都出来了。我坐在月光的投影中,想了很久,往事层层包裹着我,童年的不幸,少年的悲哀,青年的坎坷和磨难,音乐早已不能满足我了,我更渴望用文字和音乐的音符共同奏出我跌宕起伏的命运。
许多年来,我只埋头在琴房里,一练就是八九个小时,特别是在美国的大学,我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很好应对学校里的各种汇报会,音乐会,直到大学结束,我又通过考级,取得“加州音乐教师协会”(Music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的钢琴教学执照。教授钢琴,成为我的职业,也就有了在美国谋生的能力。
我深吐一口长气,那一刻,恨不能瞬间就能飞进文学世界。可这又谈何容易。我长时间陷入深深的苦恼中,想起了在美上大学时,老师有句极具冲击力的话: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好人,坏人,贵人,小人,恶魔。有的会毁灭你的一生,有的却在你孤苦无助的生涯里,送来一盏明灯,照亮你生活的道路,带给你生活中的黎明。
那是他又一次的义展,活动结束后,丁老师找了个空挡,走到我跟前问道:“你的小说写得怎样了?”
我吓得一阵脸紅:“丁,丁老师,我,我” 我一时真不知该如何回答。还是我那位好友会说话:“丁老师,她呀,还是您给了她动力,她现在写得可带劲呢。”
丁老师的关注成了我最大的鞭策和动力。每当白天教完琴,晚上就拉起窗帘,坐在电脑前的键盘上码字。不管写的对不对好不好,先把想说的事情写出来,再推敲改进,同时心里还想着快点写出来,得到丁老师指教后再修改。当时,我想的多半是大学里的人和事。我发现,我和同学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在情感世界里,奔腾的浪花是一致的。我们常常在晚自习后或图书馆大楼关门时,在校园的花圃、树林里散步聊天。大概我比她们年长些,她们常和我倾吐各种各样的离奇遭遇,不幸、烦恼、悲伤和爱情,每次听完联想到自己,深深地触动我心弦,夜不能寐,总想对她们的信任做些什么。也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就这样,我开始在文学路上不断地摸索,不停地写,反复地看,每晚都写到四点钟才睡会儿,睡梦里还和书中人物在一起,渐渐地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段较长时日后,我终于写完厚厚的一叠稿纸,我本着“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心理,忐忑地給丁老师打了电话。正巧,丁老师要来我所在的城市看望他高龄的老母亲。后来我知道了,丁老师是个大孝子,再忙,隔三岔五总会远道而来看望老母亲。
他约我在全統广场二楼的一家餐厅见面。我心里很是不安。是我在麻烦丁老师,难道还要让他再破费。
那日天气有点热,丁老师穿了一身简洁的便装已坐在餐厅的位子上,见我进来,微笑着伸出手请我坐下。我看着丁老师高大的身材,潇洒的举止,即便坐着,也比我高出许多。我还是第一次和艺术大师这么近距离接触,心中说不出的紧张,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大概丁老师看出我的不自在,对我说:“这样吧,小黄,我请你吃饭,你请我喝咖啡,再谈谈你的小说。”这时我才略微放松心情,点了点头。
稍倾,丁老师第一句话就说:“其实,写小说和我們画画一样,首先要创出自己的风格。”
妈呀,风格?当时我还真弄不明白呢。不过,我轻声地问了句:“是不是就像我们在音乐会上的演奏,各有各的味道呀?”
服务生把一盘盘美食佳肴端上来了,阵阵扑鼻的香味:喔,那时候,瞧着这满桌的菜肴,还真是不好意思下箸。
最后他又点了一大碗“冰糖桂花芝麻小汤圆”,对我说:“我就喜欢吃这个。你也尝尝吧。”
我们走出餐厅,就看到楼下不远处有家咖啡館,外面也摆着好几张小圆桌。丁老师走到一棵绿树旁的位置坐下,我快步走进店里面,端了两杯热咖啡出來,一杯放在丁老师面前,他说声:“谢谢。” 又补了句:“抱歉。” 随即点燃支烟。我恭恭敬敬地坐在他对面,珍惜丁老师在百忙中给我的每分每秒。我从包里掏出那一大叠稿纸,十分紧张地放在靠他身边的桌上。我想,我又一次涨红了脸。
丁老师缓缓吐出了一缕藍灰色的烟雾,他迷着眼睛,似乎沉浸在梦幻般的前尘往事中:“是啊,我对文学一直很眷恋,记得小时候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十五岁之前我几乎读遍了中外名著。应该说我是从喜爱文学开始进入到我的绘画艺术。至今,看书仍是我最大的爱好。你呢,读过很多书吗?”
天啊,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轻轻地搖搖头:“我,我没有读过多少书,读过一些。”
“小時候在省艺校学钢琴时,老师就要求要想弹好钢琴不仅仅是技巧,更要熟悉每首乐曲的背景和多读书。”
“嗯,这个老师挺不错的。” 我接过来说:“是的,但我最早读的是一些中外诗歌。如徐志摩、普希金、海涅、但丁等。记得我读过的第一本也是那时最爱看的小说是《牛虻》,大概和我的经历有点关系吧。”我稍停接着说:“我绝大部分时间还是躲在琴房里练琴。” 说完我怯怯地看了看丁老师。
“嗯,你要博览群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学。这样吧,你先去反复看《老人与海》《北方的奧德赛》,杰克伦敦的作品。还有,你是学音乐的,相信你己看过罗曼罗兰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好读傅雷译本。”
他还说了一些中外的名著,总之,最后都要加一句,这些书你都要反复读,认真投入地读。他接着说:“艺术的领域都是息息相通的。写小说同样要精心构思、讲究格局。,賦于你笔下的人物鲜活的形象、灵魂。而小说中人性的挖掘、人物的立体,精彩的对话,乃至服裝、色彩、声音都能让读者有所感觉。小说的语感、節奏、层次,张力等是一部好小说的动人之处,要让读者和你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读着读着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就像看一场电影和一次画展,观众走出后,那些精彩的画面和鲜活的人物仍在你脑海中滚动”
我听着丁老师这番苦口婆心的教诲,就像当年初学英文一样,晕头转向,似明白又不懂,可字字句句都印在心里。
他笑了。对我说:“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得要付出一番很长的艺术实践。你既然想写出你心中的故事,就要认真投入地去写好。你们在海外写作的人大部分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已喜欢的事,这是很可贵的。你要多向周围写得好的人学习。” 他稍停又补充说:“总之,你有时间要多阅读,多写。书中自有黃金屋。你的小说我看完后会及时与你联系,你自已也要反复看,多修改。结合我今天对你说的內容,不急,能领悟多少是多少。”
好像丁老师还没看,就知道我写的啥样了。我呀,我在心里嘲笑自己。我悄悄地看了下时间:已经三个多小时过去了。
告別丁老师后,立刻去到蒙市好几家书店买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和好几本世界名著。回到住处已是很晚了,周围一片寂静,我没有开灯,独坐在钢琴旁,想着这一下午,丁老师在文学上对我的指导和启示,他的每句话都像乐曲中的重音敲击在我心上。
从早到晚只要有空闲,我就读书,我的电脑桌上,沙发旁和床头边,处处都有伸手可及的各种书籍。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漫画,《红楼梦》,小人书,只要有宝玉黛玉就看,其他都不看。后来想起非常可笑。
现在我没想到,丁绍光老师就像我的文学导师给了我关心和指导,温暖和鼓励。我再不会像以前那样茫然不知所措了。
我认真地投入阅读,从中国古典文学到世界经典名著,特别是丁老师交代的我会先看。同时,我也爱看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孩子》,鲁依斯萨丰的《风之影》等。好像他们更接近我的心灵,唤醒我的过去和未来。
我一边阅读,一边努力修改自己的文稿,丁老师对我的启迪,不知不觉渗透进我的生活里。
我想起在美读大学期间,每逢年终迎接“评审团”考察时的情景。那可是一年中同学们最紧张的一次重要考试。
演奏厅内一排排的椅子上坐着各国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授、钢琴家和钢琴教育家。
舞台上立着一架七尺长、黑色透亮的斯坦威名琴,光看琴就很威严,别提下面坐着的各个专业老师了。然后,一个个学生上台演奏,接受他们严格的考察和评论。从而决定我们钢琴专业学生未来的命运。
我练琴时会想到丁老师说的:绘画要把人物画活,我弹琴也要把每一个音符弹活,呈现颗粒状,才会透明又圆润。丁老师说到他绘画中线条的延续和色彩的运用,我从音乐中的理解,或许就像我们乐曲中踏板的运用、乐句和乐句的连接,再根据每人不同的感觉去弹出心中的旋律。若在文字中,就是行与行的连接,句子中蕴藏着无声的气息,这就是丁老师说到的小说语感吧。语感是来自每人不同的心灵感应。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每一个句子,都凝聚着微妙又神秘的情感。
再细想,音乐的节奏,语言的节奏,和声的色彩,绘画的色彩,乐曲的起伏,情节的跌宕等等,艺术真的是何等妙不可言的相似啊。
我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现那日丁老师的微笑。他解读我的迷惑: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要用一辈子的付出。学无止境,艺海无涯。
又过了一大段时日,终于盼来了丁老师的电话。我和丁老师还是在上次那家小咖啡馆见面,我从外面园桌旁刚转身朝向里面,丁老师叫住了我:“小黄,这次来杯柠檬茶就可以了。”
这次丁老师开门见山:“我仔细看完了你的小说。第一次能这样还是值得鼓励的。”
接着丁老师就我小说的故事、结构、情节、人物,文字等方面指出很多不足和他个人意见。
我仔细听着,唯恐漏掉一个字,同时我在想,丁老师是画家,可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博览群书。并把丰富的知识又运用到绘画艺术中,今天我能遇到这么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和文学恩师,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丁老师笑了起来,继续对我说:“不过,你也挺有意思,后半段怎么突然冒出个反一号人物呢?”
丁老师接着说:“出现反一号很好,这也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如何把这个反一号写好呢?要多多反问为什么,要挖掘这个人物的心理和人性的转变过程,要让读者感到合情合理。不能仅是因为他看到那个女孩很美就唤醒了良知。”
丁老师说到这里,他举了一个日本电影故事讲给我听:一群歹徒是如何被一位母亲的母爱感动了,母亲没办法付赎金,就去卖身。歹徒得知后,受到良心的遣责,无条件放了她唯一的儿子。
那日回来后,我心中荡漾着兴奋。有丁老师的具体指导,似乎明白了许多。我在电脑上把原稿存起来。这样我就可以在复制的文稿中大胆地删改和重写。
在这次修改和打磨中,我反复咀嚼丁老师的每句话和他对文稿的重要提示和意见,我渐渐悟出些门道来,要在故事中每个人物身上下功夫,我开始明白,书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是一样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紧抓住主线,把书中好人坏人都写活起来,我下了番很大的功夫,深切体会到写小说可不是像嘴上一说那么轻松,遇到的问题多了去了,需要持之以恒地和自己打仗,突破一个又一个“关卡”,才能逐步做到象丁老师说的“和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我常常想到丁老师在十一岁起就开始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了,而我呢,岁月悠悠,时不再来。只有抓紧眼前的每一天当三天用,补充自己,不辜负丁老师的期望,把手中的书稿写好。
又是半年过去了。我好几次想给丁老师打电话,话筒刚拿起又放下了。实在不好意思一次又一次的打扰他。我继续反复打磨自己的文稿。真是越写越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永远改不完,学不好。我好像又陷入茫然的情绪中。
二十几年前,我从纽约转到阳光温暖的洛杉矶,从广告上找到一家报社去做工商广告记者。老板每天早上培训一小时,教会我们如何扫街拉广告。哪里有活动就往哪里钻,特别是名人和大公司的社会活动,倒是挺锻炼人的。
我们这些广告记者总是等到合适时才能走上去递上名片,十次能有一次成功就不错了。
丁绍光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是赫赫有名的现代重彩画大师。在洛杉矶更是如雷灌耳,家喻户晓。只要丁绍光举办画展,观众总是蜂拥而至,都想一睹这位不凡的艺术家和他的画。我们自然不例外。
丁绍光老师办活动时想接近他的人太多了,那些争先恐后想与他拍照的人就够他忙乎的了。当年丁绍光老师年轻帅气,个儿高大,风度翩翩,再多人也掩盖不了他艺术大师的风彩。何况大家都知道丁绍光先生从不摆名人架子,平易近人又乐于助人。想找他帮忙的人也挺多,各有各的想法和办法。
有一次,他发现了我们,主动给我们机会,我们把名片递上,他二话不说,订了一个整版彩色广告,当时就把支票开给我们了。回到报社,把老板乐坏了。其实我们也明知道丁老师是不需要这些广告的,他这是在帮助我们这些打拼的年轻人。
工作满一年后,我进了大学音乐系主修钢琴课。从那件事以后,我和朋友都从心里特別尊敬他的为人。从此我们这些无名之辈也能和丁绍光大师交上朋友了。后来,我的那些朋友都成为洛杉矶各个社团的精英,他们和丁绍光老师的往来就更密切了。
有一天,我正沉浸在写作的忘我情景中,耳边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把我吓一跳,拿起听筒,竟然是丁老师的声音。
我握着听筒的手微微抖动,丁老师的第六感太神了。我语无伦次的回答:“哦,是,是。不,我己经改、改好了。”
丁老师在听筒那端对我说:“这样吧,我今天看望母亲后会去蒙特利公园市补牙,你带来,就在那里的云南过桥米线门口等我。认得吗?开车小心。”
我站在客厅里,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我知道,丁老师住的地方离他母亲和我们这里都很远,出来一趟很不容易,更何况他今天还要补牙,仍然把我这件事放在心上,又是约在餐馆,我心里着实不安。
路上遇到塞车,等我找到时,还是迟到了,丁老师己站在餐馆大门口等我了,他身边还站着一个女孩,亭亭玉立,优雅的曲线,好美啊。我们都知道,丁老师画的就是这样风韵的女孩。我很快收回视线。丁老师笑着握了下我的手:“你好,找到了就好,我们进去吧。
我坐下后,心里非常抱歉:“丁老师,其实您约个地方,我把稿子交给您就行了。您刚补好牙,吃东西不好吧。” 说完我看下那个女孩,她微笑着坐在一边。
吃饭时,我说:“丁老师,圣诞节快到了,我知道您现阶段非常繁忙,我的稿子不急,您啥时有空再看。这次我拷贝了两份,下一次您在电话中告诉我就可以了。”
“没关系,说到忙,我每时每刻都在忙,我的时间和工作都是很有规律安排好的。特别是到外面参加活动,更要守时。”
“说到这,我还真听到过一些社团的头头们说,大名鼎鼎的丁绍光先生真了不起,他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我们邀请他来参加活动,既守承诺又守时,每次比我们还先到。只要能请到他,我们的会场立刻群情激昂,活动也肯定圆满成功。会后请他吃饭,还是他付费。”
丁老师笑笑:“这没什么,我总觉得他们在美国把一件事情做起来很不容易,表示点心意罢了。”
吃完饭后,我对丁老师说:“丁老师,我说的太多了,您的牙痛吗?赶紧回去休息吧。”
我送丁老师到他的车前,他说:“好吧,看完你写的文稿后给你打电话。你开车小心”
圣诞节之前,丁老师打来了电话,他告诉我,我的写作这次进步很大,尤其后半部对反一号人物的描写,比他想像中还要出彩,让我再请专业文学老师看看, 听听他们的意见再说。学无止境,你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才会越写越好。
放下电话后,我的感动远远超过高兴。丁老师何等繁忙,还惦记着我的事。听说他每天早晨起来就投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下午忙于很多公益之事,时间非常紧张宝贵。
我感到丁老师就像是火矩,我要在人生的赛场上,不辜负丁绍光老师用大爱燃烧的火焰,砥砺前行,写出有意义的好作品。
在这一年中,我遵循丁老师指教,将文稿首先交给北美洛杉矶作家协会资深文学前辈杨强老师,请他多多赐教。同时向当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主编顾建平和文联出版社副主编朱辉军赐教,他们都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提起我这篇“处女作”,是在丁绍光老师关心和指导下完成的。是他建议我多向一些专业文学老师们请教。
“丁绍光?他不是著名的画家吗?没想到他还有这么高的文学素养。他对你这本书在文学方面的指导很到位,也很丰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本书充满了中国的元素和中国的力量。”
“是的,你很幸运,能得到丁绍光先生的指教,祝贺你。不过,这本书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再提升的空间,这就要靠你自己去思考,努力打磨了,第一本书当然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你要继续多读书,多修正,写多了就会一次比一次完善。”
后来,我的第一本小说出版前,还得到当年纽约《彼岸》杂志总编宣树铮老师的热心指导。
2009年,是我们国家六十周年大庆的日子。我知道丁绍光老师一定非常繁忙,因此没有打扰他,我埋头做自己该做的事。
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由美国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丁绍光率领洛杉矶62位画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举办“心连心,中华情”大型美术画展义卖捐款”的消息,随之和女友驱车赶到侨报一楼大厅,大厅里早已欢声笑语,挤满了人,大厅的墙壁上挂满了画家们义卖的绘画作品。在人群中,我一眼就看到了高大、挺拔的丁老师。丁老师总是为别人做“嫁衣裳”,他在努力为大家介绍推荐这几十位专业画家的作品,希望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丁老师身在海外,却心系着祖国和民族。国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洪水发生时,他都慷慨解囊,并多次举办画展义卖,筹集款项捐给受灾地区。
朋友陪着我一直等到能和丁老师说上话的时候,我赶紧走上前:“丁老师,可以给我三分钟吗?就三分钟。”陪着丁老师往外走的嘉宾们都笑了,纷纷退后一段距离,我抱歉地朝他们一笑:“谢谢。”
我很快讲述了专业文学前辈们对我这本“处女作”的反馈和建议,尤其提到他们对丁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画家,却能对文学队伍中初学写作的人给于如此专业的指导,非常钦佩和感谢。丁老师听了十分喜悦。
我知道再见到丁老师很难,便一鼓作气地说:“明年五月,我准备到北京出版这本书,想请丁老师赐序。”
丁老师听后,略微想了下:“嗯,几天后,我就要飞北京,受中央邀请参加祖国六十周年庆典。你的序我会尽力写好寄给你。”
我打开看到,在两页洁白的纸张上,丁老师洒脱、行云流水般的笔迹腾跃而出,我热泪盈眶。他在第一句就写道:我有幸是长篇小说《飞》的首位读者,本人并非作家,本文并非文学评论,只是个人感言。
“一个飞字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与云集在美国的各个来自不同国度,不同人种一起腾飞。在腾飞中,作者揭示了善与恶,美与丑,灵与肉,情与仇之间的搏杀,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结局处更令人潸然泪下”
丁老师在序中最后写道:“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从生命的终极价值去挖掘文化艺术的永恒,那不是技巧,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逻辑推理,不是故弄玄虚,不是文字游戏,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热血沸腾的心,用赤裸裸的灵魂去写作,才可能飞向另一重天。祝愿黄怡把生命交给文学”
我读着丁老师亲笔书写的墨宝,心情久未平静。我会用一辈子的努力,遵循丁老师的淳淳教诲:“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从生命的终极价值去挖掘文化艺术的永恒。”
2010年5月和6月,我分别在北京和洛杉矶举办了长篇小说《飞》的新书发表会。
海内外两地的专业文学前辈和媒体都给于了很大的鼓励和肯定。北京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邓友梅(当时己有八十多高龄且身体不适)和夫人亲自到场,在我的《飞》新书发表会上讲话:“按我的为人原则,认为不管写小说也好,搞艺术也罢,总要有两个最起码的原则要遵守。一要好看,好看才能为读者带来愉快;二要积德而不缺德。有除恶扬善的思想内含。有两点,作品才有存在价值。
黄怡的作品好看,她的书一掀开,就感到积德的美感。每一个华人,不管你居留在祖国还是在海外,你的一举一动,一歌一曲,都将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
当时听了,我百感交集,眼睛湿润,深感惭愧。今后要努力像邓友梅老师说的那样去写作。知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出版社副主编朱辉军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主编顾建平等中国大陆文学届专业人士,均对这部作品给予赞赏。朱辉军表示,这部小说的国际视野很宽,可以说是海外华人文学的新收获。朱辉军和顾建平都认为,这部小说具有昂扬向上的励志精神。”
2010年6月28日,我返美后紧接着在洛杉矶希尔顿酒店举行了我的《飞》小说新书发表会。
那天,洛城阳光格外温暖灿烂。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文化参赞陈怀之、文学恩师丁绍光老师,在百忙中赶到现场。著名文学前辈黎锦阳老师,洛杉矶华文作协前会长知名作家周愚,知名作家杨强、北美华文作协总会会长资深作家蓬丹等,还有许多文友和各界来宾都到场热烈祝贺。
中国领事馆文化参赞陈怀之先生首先致词,他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祝贺我的新书发表,并赞扬鼓励海外文学界作家们创作出更多更好华文文学作品。
丁绍光老师大步走上讲台:“我是《飞》一书的首位读者。根据我旅美几十年的经历,我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最真实的新一代中国人在美国的奋斗史。我读后深刻的感受到书中所说的:人不会被别人打倒,只会被自己打倒。人要活出自己、活出个性、活出价值。作者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正是通过这部长篇小说《飞》,表达了自己向另一重天腾飞的勇气。文学艺术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希望黄怡用热血沸腾的心,用赤裸裸的灵魂去写作,才可能飞向另一重天。”
文学前辈黎锦阳先生等人都上台讲话,语重心长地给于《飞》极大的鼓励和肯定。
第二天,《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国际日报》等都相继报导了长篇小说《飞》的新书发表会。
《国际日报》其中一段报导写到;“20万字的小说《飞》,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凌菲菲移民美国后奋斗的故事。小说以凌菲菲在职场拼搏和感情这两条主线的交织和纠葛而成,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在谈到这本小说的创作时,黄怡表示,她把自己的遗憾、失落、梦想、希望以及对人生的的奋斗期盼都寄托在书中人物的身上,除了希望让自己漂泊的灵魂得到一丝慰藉之外,更希望读者也能从中有所感悟。
这一次我的“处女作”新书发表会是我文学路上的起跑线,我铭记着所有文学老前辈和文友们对我的鼓励和祝贺。
丁老师常对我说:“学无止境,艺海无涯”,处女作虽然发表了,放一阶段,再翻开书本,不时会脸红,觉得有许多要修改之处。于是我潜下心来,认真阅读和反思,再修改。既然踏上了文学之路,就不能强调任何理由,也不能总沉浸在自己的过去。
我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沉思中试图将书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和人性作进一步的挖掘,从而对作品进行更细致深入修改,最想使无声的文字能得到视觉化的呈现,让读者犹如欣赏电影般的感动和喜欢。联想当初丁老师给予我写作的那些指导教诲,感觉自己的认识已经大不一样。
经过一次次精心打磨,有一年,新疆文化出版社征集海外长篇小说集,在二十几部应征作品中最后入选四部,我的作品有幸得以入选。有人说我十年磨一剑,若十年真能磨出亮闪闪的利剑,那该多好,关键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当时我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丁绍光老师,却不知他人在何处,直到他返美后我才告诉他,他听了很是高兴。
从那以后,我和时间赛跑。 从2020年疫情开始,我更用心专注于写作、弹琴和看书。这几年我陆续写出了《我的1979》《清华园的爱人》,并且对《小城少女》《逃离日本》《历险美国》《中篇小说集》《诗歌散文集》等作品不断修改润色,希望写出的作品日趋完善。
丁绍光老师的热心扶持,把我领进了文学世界。诚然,我的文学之路还很长很长,对于我是刚刚开始,如何能在今后写出对社会有意义的好作品,那就需要常常对自己的灵魂不断地拷问,让作品更有鲜活的生命力,写出“真善美” 的文字还给人间。
时光似神鸟,这些年中都很少见到丁绍光老师,因为他很忙,总是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举办各种画展和学术交流活动。
有一年,我和朋友在华特迪斯尼音乐厅,观赏由德国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命运交响乐》,音乐会结束时,我和朋友步出音乐厅,一抬头就看到了高大的丁老师,原来他已回到洛杉机。这时,正和几个艺术家一起在欣赏普利策克建筑奖得主法兰克盖瑞设计的《迪斯尼》如竞渡风帆般的建筑艺术。我们轻轻走过去,丁老师一转脸看到了我,很惊喜:“好久不见,你们跑这么远来听音乐会?哦,对了,小黄是学音乐的。”
丁老师还是听到了,呵呵笑了,我乘机赶忙走近:“丁老师,见到您真高兴。这几个都是我的好朋友,她们都是上海人,早就对我说过,若有机会能见到丁老师,想请您小聚,她们心里有很多好奇的事情想向您讨教。”
“丁老师,请坐。” 我带着几分歉意说:“这么晚打扰您了,考虑这里离您家近一些,就到这儿了,请随意。”
“听说上海大剧院的巨幅璧画《艺术女神》是您创作的,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的故乡,真了不起。我很好奇,非常想听丁老师说说《艺术女神》的创作过程,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一个正在大学主修艺术的女友说。
“很好。那是1998年,我受上海市政府邀请,为上海大剧院制作大型壁画《艺术女神》。说到创作过程,应该说是对我很大的挑战。记得当时就在我比佛利山庄的家里,开始创作7.4米的巨幅壁画《艺术女神》。天气炎热,我的画室有200多尺,来不及装空调,只能靠大窗户天然的风呼呼的吹进来实在热得够呛,几乎透不过气来,还要潜心规划创作《艺术女神》的各种方案。这段经历除了让我创下连续作画26个白天黑夜、衣上汗水不干纪录外,另一个创纪录还有绘画颜料用完后丢弃的包装皮,几天就从画室推出一垃圾桶。那次创作光是使用的昂贵画笔就多达100多支,其中金色描线支以上。最终方案令上海方面非常满意,收尾工程计划在40天完成。我大松一口气,正想好好喘息一下,突然接到上海急电,必须要在26天内运到上海。我惊愕之余,只说了句拼了! 接着就是不分昼夜汗流夹背的疯狂工作。终于按期让《艺术女神》飞往上海。”
大家再一次向丁老师伸出大姆指:“丁老师,您真是我们海外的精英!华人的楷模!”
临别时,丁老师说:“谢谢今晚的相聚。在生活中我就像个空中飞人,很快又要飞往上海了。”
我们驱车返回时,还在热烈地探讨《艺术女神》。大家都记得,当年,丁绍光老师精心制作的《艺术女神》,随着上海大剧院的帷幕徐徐展开,惊艳了所有人。
当人们问及这幅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寄托时,丁绍光说:画中的女子对着天空与飞天朝拜,而飞天代表着艺术女神,这是对人文精神艺术信仰的追求;而她们身下则是上海的市花白玉兰,一个是天,一个是地,一个是艺术,一个是生活,彼此交融,彼此升华。
“寓意好深啊。”我边听边想着,上海也算是我第二故乡吧,我在那里求学生活了十五年,过去每次回上海总是要到音乐学院去看望老师朋友,抚摸校园里的绿树和花草,仍觉得手心里充满昔日的记忆和芬芳。我还记得,在幽静的汾阳路上,曾经留下过我青春的脚印和许多美好的憧憬。
人生啊,真像梦一样。下次再踏上故土,我第一时间就是要到《艺术女神》的身旁,怀着崇敬的心情观赏丁绍光老师送给上海最美好永恒的礼物。
一晃又过去了几年,丁老师让我加了他的微信。那一刻,我看着蓝色的微信图片想了很多,觉得自己挺幸运,心里明白,这是丁老师对我的鼓舞,希望我能在文学艺术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有了丁老师的微信,仿佛常常又见到他一样,更能走近他的国际视野和艺术世界,了解到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我的思想和内心日益丰盈,不知不觉中,我一天天地沉稳下来,心也安静了许多。
平日,我在微信中最想看到的就是丁老师传来的信息和资料。日久天长,我才了解到在丁老师艺术成就的背后,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和劫难。
因历史的原因,丁老师从小与父母天隔一方,受到过许多不公正的对待甚至伤害,但他很小时就被绘画和小说中的传奇故事强烈地吸引,每每受到伤害,都会从中学到莫大的勇气和忍耐。在他十一岁时,哥哥绍坛发现了他的兴趣,哥哥也才十八岁,所受的是古典文化的教育,哥哥引导弟弟读一些当时能在图书馆里找得到的文学作品。如经过翻译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雨果《悲惨世界》,罗曼罗兰《约翰. 克利斯朵夫》, 杰克. 伦敦等人的作品,培养他的文学鉴赏力。自此,他对文学的探索从末间断。丁绍光老师从小就善于抓住每一次机遇,追求他的爱好和理想。因此,从十一岁开始,他就读完了中国的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有许多他钟爱的古典诗词。同时,他也阅读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在他磨难中的青少年时代,他都是在绘画和博览群书中度过的,忘却了曾经的磨难,只沉浸于丰富想像力的绘画艺术中,活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精彩。
他曾说过,在那个恐怖年代,别人都怕沾上的危险他敢,他主动要求去没人愿意看管的图书馆,没想到里面还有音乐欣赏室,他如饥似渴,如获至宝。当两派群众正热衷于武斗时,他却在另一个世界里尽情地阅读,不分日夜,沉浸在各种古典音乐和交响乐的海洋里。这些音乐渗透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每一幅构思、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块,他的画中总是蕴藏着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牵动你心弦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
丁老师从小就有着不轻易妥协的逆向思维和进取心,敢于向逆境挑战。他始终铭记,是雷健农老师(齐白石的学生)让十一岁的自己走上了探索艺术真理的道路。他说:“老师知道我因父母的原故过得很艰难,每到午餐时,都会请我在他那狭小的房间里吃饭。他从石膏模型开始教我素描,教我怎样利用动态持续线条作素描。这一教诲我从未忘怀。当时,我还特别欣赏董希文老师,正是他让我领略了在丝绸之路上的洞窟壁画的力量。
看到他苦涩历程的记录,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了不起的丁绍光老师,当年才只有十一岁啊。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艺术评论家安德烈巴利诺撰写的丁绍光艺术评传《丁绍光千年艺术之源》中,记载了丁绍光的一段话:
“当时,我们经常出入于北京大学和美术学院的图书馆。我耗费许多时间才找到有关西方艺术家的资料。我用两年多的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这些资料。就这样,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毕加索和马蒂斯的作品。当时我真是难以想象的震惊后来就有人告密,说图书馆里有个流氓告到校方,张仃是院长,是张仃院长保护了我。”
真是因祸得福。丁老师感叹道:“他请我去了他家在交谈结束时,还借给我他个人的图书馆出入卡。有了这张出入卡,我就可以借阅各种各样的图片资料了,甚至包括那些被视为毒草的资料。这种保护成全了我最深的内心追求。”
就在那次受邀到校长家,他见到了张仃的夫人陈布文老师,那年丁老师19岁。大学的五年时光,他与布文老师频繁的接触和通信。布文老师是文学家,她一贯强调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这在丁绍光老师一生的绘画创作中颇受影响和铭记,是他受益终生的恩师。
由于丁老师诞生于苦难,成长于逆境,他从小就格外懂得孝敬和感恩。在他心里始终都铭记着每位恩师的爱护和教导。
他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正值反右,他却勇敢执着地敲开了当时戴着帽子老师的家门,走上“开小灶的求学之路”,经常出入于张光宇、庞薰琹、祝大年、郑可诸位老师的家。每位老师传授给他各自独特的一面。尤其是张光宇老师,强调大美术思想,中国艺术是一个整体,要全面继承,包括哲学、文学、诗词、戏曲和民族民间艺术都要全面继承,外国的好东西也必须吸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恩师的教诲与关爱,把他引进了真正的艺术殿堂,他们的大爱,在他的心里和绘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1992年4月8日,文化部举办了丁绍光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是从丁绍光创作的六百多幅作品中精选的代表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别具特殊文化意义的展览。
这次是丁绍光自海外载誉而归,衣锦还乡的第一个展览。但他想到的不是展览何等重要,而是怀着对母校和恩师张光宇、庞薰琹、张仃等先生的敬意和感恩之心,首先要完成他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捐资五万美元设立“张光宇艺术奖励资金”,继承和发扬张光宇先生的艺术思想和精神。(当年这笔捐赠款项合计人民币40万,是当时学院获得的一笔很大捐赠款项。)而这项捐赠,是丁绍光向恩师庞薰琹的美术馆资助后的第二笔捐赠,奖励的对象是学院的教师。这一义举和处事为人的方式让师生们感动不已。
在张仃恩师百年诞辰前,丁绍光老师刚动过手术,他不顾医生劝阻,退了机票,坐着轮椅参加了恩师的百年诞辰纪念大会。缅怀恩师伟大的艺术成就,献上自己对恩师张仃与母校深厚的感恩之情。
同时,丁绍光在为纪念张仃夫人陈布文先生百年诞辰《传纪文学》文章中写着这么一段话:“布文老师在我心目中,如导师如慈母般存在,没有人可以替代,布文老师在我灵魂、生命中注入的血液,带动着心脏的跳动,将会走到我生命的尽头”
这些是2020年写的,现在读来仍然感到丁老师字字句句凝聚着对恩师们的敬仰和真情,每读到这里,我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丁绍光从1957至1962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书期间,他曾受到张光宇、庞薰琹、张仃、祝大年、黄永玉、袁运甫等多位师友的青睐和关爱。
1961年底,现代中国艺坛三圣黄永玉,张仃和张光宇,精心策划并用数月工资赞助丁绍光,让他有机会离开冬天冰封的京城,奔向美丽、富庶、神奇的西双版纳去创作。
丁绍光老师曾在《谈艺录》中写道:“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觉得我今天的艺术状态,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从很严肃的、追求一种很深刻的、有情节的绘画,走到另外一个方向。从一种很繁复的社会阶级斗争的环境,进入到人性最单纯的环境里,从社会走向自然。”
他没有辜负恩师们的厚望,成功地创立了享誉国内外的云南画派,成为现代重彩画大师。
丁绍光老师的心里蕴藏着一团扑不灭的火焰,他的热情在晚年里显现出更加成熟的智慧和力量,他的创作思维比青年时期更活跃和跨越。
平素,丁老师不仅对圈内的专业同行,歇尽全力支持和帮助,对圈外的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也十分关注,只要和他们在一起,总是谈到一些重要又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约丁老师到蒙特利公园市一家新开的茶馆品茶。丁老师欣然接受。他总是准时到达。
我们选择了茶馆外花草绿树环绕的露天茶座。丁老师一看便高兴地坐下,他笑着对大伙说:“呵呵,你们想的真周到。谢谢!”说完,朝我点了点头,他也许想到是我的主意。
我一扬眉,说:“谁不知道丁老师喜好吸烟哦。丁老师还酷爱绿色的大自然,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丁老师还没听完就哈哈大笑起来。
“嗨,丁老师是名人,互联网上,他的兴趣爱好早已不是秘密,我还知道丁老师喜欢喝云南普洱茶呢。”
大家都乐了起来。我女友说:“正因为听到这家老板新进了云南顶级普洱茶,才请丁老师周末来这里放松一下,享受片刻悠闲。”
“说得太好了,的确,我再忙都要给自己有放松的时刻,今天我们就品普洱茶加胎菊,菊、普是绝配。”
丁老师兴奋地点燃一支烟,微风里,灰蓝色的烟雾在树间缭绕,犹如置身于仙山幽谷、似梦幻般的氛围中,我们边饮茶边聊天。
丁老师在笑谈中对我们说:“你们在座的有学艺术的,音乐的,科学的,航空学的,计算机,建筑学的,理工科的等等,都是有理想抱负的学子才子,你们有没有对自己所学的专长好好地想过,如何跟上时代潮流去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学术领域去创新?比如,我就在想,人类己发展到一个新世纪,过去文化和艺术中的很多东西,都被科学技术冲击和取代了。”
“所以,我常常反复思考:当代的绘画可以和科学结合到什么程度?可以用VR、AR技术达到怎样的效果? 人工智能AI又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向何方 这些等等早就在我的脑海里掀起无数个问号,寻找答案。”丁老师稍停,非常认真地望着我们说:“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许多从前不敢想像的艺术创作都可以突破限制,并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
丁老师说到这里,重新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随即向上吐出一股烟雾,微笑着对我们说:“相信你们都学习过,一个大数据是包含所有科学的内容和知识的。我们每个人在量子计算机加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都必须开启高维智慧,去迎接历史的新挑战。否则你就会被替代,亦或被淘汰。”说完朝烟灰缸弹了弹烟灰。
一个小伙子激动地站起来,朝丁老师伸出大拇指:“太棒了!您对当前的时代潮流剖析得一百个准,我们加州理工学院的导师都是世界上一流的优秀人才,在课堂上对我们反复强调: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亮点。特别是研究生阶段跨学科培养出高端的专业交叉人才。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作认真的深刻探讨。认清世界上新的变化和趋势,及其带来的发展和改变,并有针对性的借鉴和移植。瞧,您和我们导师说的几乎分毫不差,你们都是引领新世纪的先锋。”
丁老师听他说完,面露欣慰,称赞道:“说得好!祝你们都能成为历史新潮流的前卫推手。”
丁老师兴奋地对大家说:“我有个好消息告知朋友们,最近受上海市政府之邀,在上海文化广场正厅门面打造一幅约300多平方米的大型壁画。这次想把我的原创绘画艺术用建筑艺术表现出来。我想像着用彩色玻璃贴在半透明的无色玻璃上,再加上各种光线的折射,将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他说到动情时双手不自觉地随着话语舞动。
“这就是丁老师迎接新世纪伟大的艺术标志。”那位加州理工大学的小伙子领着大伙一起喝彩,“祝丁老师早日成功。”
我知道丁绍光老师的行事风格,一旦他认准了要做的事,不管前方有多大的艰难险阻,他都要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从不言败。
一天清晨,我点开微信,跳出了丁老师传来的喜讯链接:丁绍光2010年应上海之邀,为上海文化广场新建的音乐厅创作的335平方米巨幅彩色玻璃装置壁画《生命之源》胜利完工。这是他艺术中跨界的杰作,为建筑艺术颠复性的原创。
接着我迅速地在网上搜寻有关《生命之源》更详细信息。我更关注的是成功者背后奋斗的过程,对我认识的丁绍光老师更是如此。
没多时,丁老师又传来了上海文化广场巨幅当代艺术作品《生命之源》创作建造诞生过程的视频,正中下怀,我迫不及待地点开视频。
丁绍光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和玻璃艺术家陈伟德与工匠们一起在工地上,精益求精地探讨,废寝忘食地工作。
视频中两位艺术家亲自领着能工巧匠,根据丁绍光的绘画原稿,将线倍进行深化线万块各种形状的小块彩色玻璃。我看着,何等的细致!精淮!
到了安装画作的时刻,正值上海三九严寒,丁绍光坚守在工地现场,不分昼夜与工匠们讨论玻璃黏接的细节,丁绍光高大的身影跑来跑去,四处察看,直到所有的视觉效果都达到了他心中最佳的意境,他才开心地点头,工匠们更是兴奋地喝彩。
我看完后,非常感动和震撼。这个巨大的工程凝聚着丁绍光老师和玻璃艺术家陈伟德及28个能工巧匠何等的艰辛和可歌可泣的精神。
后来,我从网上资料中了解到,其诞生过程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中途一度几乎停顿,但最终克服方方面面出现的意外状况,以全新的团队“过五关,斩六将”的气魄投入巨画的继续创作。
历经八个月,丁绍光老师为上海文化广场新建的音乐厅创作的巨幅彩色玻璃装饰壁画《生命之源》终于成功了,这是国内首创的巨型彩色玻璃壁画。实现了他所追求的:艺术需要原创,颠覆性的原创。
我和朋友们在心里觉得《生命之源》就是旷世奇迹。丁老师曾谦虚地说:“这幅壁画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作品。因为彩色玻璃画,在西方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它们还在那些古老的教堂里闪着光。”
《生命之源》表现的是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盘古开天辟地亿万年来,始终保持着持久而永恒的关系。她以紫罗兰色的基调,重现了古老神秘的原始森林勃勃生机。外观壮丽神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内部结构细腻精巧,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无论从音乐宫哪个角度,都会有神秘奇妙的旋律伴随着你,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明亮清新的多元化艺术气息和大自然无穷的奥妙,悄然唤醒了人们真善美的本性。
《生命之源》辉映着建筑装饰艺术的壮美和梦幻,凝聚着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的震撼。
当我从手机图片中看到丁绍光老师站在他呕心沥血的巨形彩色玻璃壁画《生命之源》前的留影,他会怎么想啊
迄今为止,有多少国内外人士慕名前来瞻仰上海的《艺术女神》和《生命之源》,她那梦幻般的美艳和不朽的跨世纪的价值,同时也是专属上海的辉煌与灿烂。
人的能力有大小,不管是天才或是平凡,只要内心里装着一颗正直善良,勇于进取的心,懂得感恩和奉献,就是来到人世间最需要的人。
自从有了丁老师的微信,我的精神世界愈加丰富多彩,他每一次成功的喜讯,都让我从心里涌出无尽的欢快和鼓舞。
2017年,我得知《天堂鸟丁绍光艺术范式》新书发表。立马在微信上写道:丁老师,我在网上看到您的新书发表了。
我写道: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您的《天堂鸟》呀。我非常喜欢,立刻去到这儿的好几处中文书店,就是买不着。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著名作家胡笳撰写的传记《天堂鸟丁绍光艺术范式》的新书发表会上,很多著名的艺术家评论家都作了精辟的发言。
读了他们的评论,我的思想和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久久未能平静。我印象中,丁老师只要在国内,就会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艺术成果。
丁老师说过,一个中国画家失去了中国魂,画出再多的画也是苍白的,毫无意义的。
在丁老师的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信念是:艺术家要有一条民族文化的根,这条根将终生连着你,成为永远抹不掉,挥不去的感情。
有一天,丁老师给我传来微信道:在上海家里,刚刚完成一幅2米x4米的大型白描作品《生生不息》。并传来铺在地板上的大型原作。我惊叹不已,非常喜欢,虽然我不是很懂,但我知道白描也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也最难画。
我立刻回复:“太好了,祝贺您。这幅大型白描画象征着丁老师的艺术和生命永远《生生不息》。
紧接着,我在网上看到了《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总顾问丁绍光。观赏了所有参展人精彩的作品。还是《生生不息》最吸引我。我又一次深刻地感悟:无论是画家的作品还是文学作品,什么话都是多余的,“让作品说话”,才是最重要的。
不久,疫情又严重了,丁老师在微信中嘱咐:“疫情扩散严重,注意防护,多保重。”
然而,我每次打开微信,看到丁老师从未停下过繁忙的脚步,不停地四处演讲,发表自己的学术论述,参加云端上的相关活动。
我记得多年前,在洛杉矶全统广场的一次谈话中,丁老师就说过,他很佩服海外有许多中华文化的作家协会,有很多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利用业余的时间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听到我也要跨行业学习写作,很乐意不遗余力帮助我。特别强调我要向周围写得好的文友们学习。
就是那一次,最后他还补充了句:“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走几步又回头对我说:“这是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题八咏楼》”
丁绍光老师正是围绕这个“愁”字,力求自己多为后代做好事。我想,这就是他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关心年轻一代的画家。他在讲学时总是强调,中华民族文化里,很多精华的东西应该让年轻人去继承,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而不单是有知识,有思想的话,一个人才能立起来。
2017年,丁绍光老师在人民大学为中国画名家推广工程学员讲学《当代艺术和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文化的思考,作了精彩演讲。
他在这次讲话中谈了许多震撼人心的思想和内容。丁老师开头便说:今天我讲几个关键词:责任、自由、原创。原创里我想强调三个词:灵性、想像力、感受力,主要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谈我的想法。
当丁老师讲到自由时,我反复琢磨着手机上传来的每一个字:艺术家是自由职业的人,要有独立的人格,要有自由的精神,你没有自由的精神你的创作不可能成功要创作个人风格、个人独有的东西是非常难的。大家知道一个很著名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有一句醒世警言,非常简单:“你是谁?”你经常要问自己“你是谁?”鲁迅称他是灵魂的拷问者。美国出了一本书,书名叫《智慧书》,是十七世纪的哲学家葛拉西安写的,出版面世后立即闯进美国十大畅销书的排行榜。它提出人生犹如一出三幕戏剧:第一幕是和逝者的对话,和历史上精英分子对话、学习古人;第二幕是与生者交流,与同时代人交流第三幕是和自己谈心,葛拉西安认为第三幕才是最伟大的一幕,而与自己谈心并非易事,很多人的悲剧、失败都是由于他拒绝“与自己谈心”。在这风云变幻、纷杂、旋转的社会舞台,你置身其中,出场了几幕人生?更重要的你能保持经常与自己谈心吗?自省、逆向思维,敢于否定自己,你才能勇往直前。西方艺术家经常做忏悔,卢梭有一本《忏悔录》,中国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人,我们中国文人经常找各种借口原谅自己这就是没有认清自己,找不到自己。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就要经常反问自己“我是谁?”要有自知之明。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塑造自我的过程,它在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中,在不停的追求与思考中升华。人类的潜能、素质深如海洋。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在休眠状态下的“超级宝藏”,这是每个人自己独具的内在力量,需要我们投入巨大的勇气去开发。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在一切天才之上,我敢说重要的是称之为自己声音的一种东西,是生动的、特殊的、个人所有的声音,这些音调在其他人的喉咙里是绝对发不出来的”。穷一生之力,寻找自我,正如石涛所说,“独行,不求伴侣,你才可能真正创造有价值的个人风格、智慧与面貌”。死神不至,生命不息。
我想,不管是谁看到这段文字,都会受到极大震动。这番教科书式对人生智慧的诠释,说明只有站在思想高峰的艺术家,才能够通过作品将自然界的真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应当重新建构一个教育体系,把知识的获取和占用,向增加想像力、感受力转变,使人更具有灵性来应对迅猛崛起的人工智能潮流。
中国画一定要取乎其上,要有理想。人的生命是这样,人类历史长河也是这样,都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排列组合而成,这三个当中,只有今天是实体,不要做今天的匆匆过客,主宰今天,在今天播种的人,明天才有收获,要无休止的耕耘下去尼克松回忆录中说,我们每个人必须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努力使每一天活得有价值。昨天是今天的昨天,明天是今天的明天,所以一天就是三天。我们要理解他这种把实体的今天当三天过的生命哲学。
从零开始,丢掉过往生命中的所谓成就、金钱、物质、名誉、地位等等的包袱,从零开始,轻装上阵,创造新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与人工智能一较高下,现代科学,古文化和艺术是人类想像力的源泉,从宏大久远的人类史中,艺术始终以意想不到的创新方式拓展着人类的发展,哲学与艺术一直是走在前面的先行者,人是思想躯体和灵魂的结合,人之所以立于天地间,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站在想像力、感受力、思想的岩石上。知识带来力量,理想带来希望,信念坚定意志,这三根支柱可以让人类立于不败之地。”
我从手机上看完最后一个句号时,陷入深沉的反思中丁老师给了我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没过多久,丁绍光老师又从北京飞回洛杉矶。由美国北京联合会举办的丁绍光先生“艺术与人生”世纪讲座,在工业市棕榈大酒店举行,涌来几百名慕名而来的听众。我乘朋友的车也出席了。
丁绍光在此次讲座上说起了上世纪80年代初来洛杉矶的辛酸经历,并回顾了自己最初发掘创作基本思路的过程。
他说:“当年我有一个很特殊的经历,我到一个海边,海边上摆了很多的地摊,也有很多画家在那里卖画,都很一般,海滩上很嘈杂,有打排球的,跳迪斯科的,冲浪的,大声喧哗,非常吵闹,但是有一个女孩子,在那弹竖琴,旁若无人,宁静极了,当时我非常非常感动,她在这样一种很嘈杂的环境中,进入一种音乐的状态,进入一种很宁静的心态里,所以我就画了在美国的第一张作品,名为《和谐》。这幅画为我之后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调子。我在想,今后在美国,我要画什么样的主题,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情节,符合这个社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给人类带来和平,带来宁静。”
1986年,丁绍光带着他的《和谐》,第一次参加纽约艺术博览会,当时他带去三幅作品,当场就被抢光了,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这使我联想到1990年,一个让法国人惊诧的画展,开幕仅半小时20幅画就被欧州收藏家一抢而空,法国媒体惊呼:“来自东方的奇迹。”
在逸乐无度,醉生梦死的喧嚣世界,在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历经劫难的丁绍光认为唯一能使人安静的力量就是“和谐”,这是幸福的最高境界。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安德烈巴利诺在看到丁绍光先生的画作时,将丁先生称为“二十世纪的乔托”,未来主义哲学画派的代表人物。
2020年在法国出版的《丁绍光千年艺术之源》一书,就是这位法国权威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评论家安德烈巴利诺撰写的丁绍光艺术评传。作者曾任戴高乐私人秘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发表了大量的哲学著作,美术评论,曾撰写了超现实主义者达里的传记。
安德烈巴利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高度评价丁绍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和谐”意义的人。在他之前,几乎没有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宗教领袖和科学家提出过这样的理念。这样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理念,被一个画法如此创新的艺术家提出来,并坚持下去,让他非常震撼。这意味着艺术实现哲学、心理学的融合。丁绍光用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战胜了暴力和残酷,让人类可以用眼睛和心灵同时看到:和平不再是梦想,人类可以以全新的视角去寻找另一种真实。
丁老师也认为,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作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家,他从小就开始熟悉西方音乐、文学艺术,因此能在西方美术界获得一席之地,最后走出了将现代美术运动思想的特色与中国民族艺术的精髓相融合的艺术道路和境界。
但我从他传来的对各种学术的探讨和信息资料中,我看到了,他心中对实现人类和谐的终极目标,永远是他美丽的梦想,是他自始至终抱着的希望,一生的追寻。
疫情肆虐的三年中,丁绍光老师更是与时间赛跑,频繁地忙于线上线下的各种学术活动和各路媒体对他的采访。同时潜心写出了多部著述在各大书报刊物上发表。丁老师呕心沥血,总想给后人留下更多有意义的奉献。除此,他还在微信往来中,再忙都会给我传递许多宝贵的信息和学识。令我感受到,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的时空里,丁老师待我都像是“自己人”那样平实信任,无私帮助,我特别感动、感激丁老师对一个无名小卒的关心和激励。
从我计划写这篇文章开始,我试着想深入地走进,再走进他的世界,更想真实地了解到在他成功的背后,历经的不幸、艰辛和磨难。
我特别喜欢读到听到丁老师的讲学和他所有的著述、访谈。如丁绍光谈艺录《宠,比辱更可怕》(2021年刊登在《非遗之美》)
他开篇就写道:“宠辱不惊对做人是很重要的,这是作为一个文化人或者精神贵族的基础。但是,我觉得宠更可怕!辱,我觉得很多人能过。我自己的感觉,你自己要有信心,人家侮辱你,打击你,你可能会过,但是在宠面前很多人会倒下去。”
在这篇著作中,我特别欣赏他的恩师陈布文对他说的一段话:“在一个安逸的社会里,你看不到一个人的伟大,在一个非常平静的湖面上,你训练不出一个彪悍水手。站在苦难当中,把苦难留给自己,把爱还给人家,这是伟大的艺术家,这就是贝多芬。”
为了不打扰他,我极少和丁老师通电话。有一次在电话中他对我说:“我现在的腿不好使了,脑子还好使。”
他的话令我泪目,感慨许久。丁老师老骥伏枥的精神,让我想到了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很快,丁老师又写出关于《跨国别、跨种族、跨宗教、跨文化的学习与思考》,在《神州》杂志刊出。
记得还是在洛杉矶全统广场那一次,他和我交谈后站起要走时,突然手一扬,感叹地对我说:“真正的文学是超越一切宗教的。”当时我还不太理解其中的深意,直至现在,我才从丁老师的多篇著作中找到了最全面、深刻的答案。
特别是这篇著述中,丁老师开门见山就写道:全球化波涛汹涌,不可阻挡。现代人类渴望自由迁徙和自由生存,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习俗的族群相聚,互为邻里、和谐共存,文化多元并生、美美与共、和而不同,那将是整个人类未来最美的图景这不正是老子“道德经”、贝多芬“欢乐颂”、孙中山“天下大同”所期许的吗?
文中继续写道:人类的救赎之道,首先离不开互相沟通。文化与跨文化沟通崛起的“新轴心时代”已经到来,这是当代心理学家的宣言。当今社会正处于“农耕时代的暮年,工商社会的壮年,信息社会的青年,智能社会的幼年”的历史时期。清华大学当代心理学著名学者彭凯平教授,最近出版了《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一书,提出大国崛起不仅是科技与经济的强大,更是跨文化沟通的雄厚软实力。沟通无界,仁者无疆。
在全球语境和视野下去思考和发展中华新文化,创造一种“以和为贵,天地人和,天人合一”全人类喜闻乐见的新文化。我们认为,“和谐共存”才符合未来的潮流,才能开启建立未来世界新秩序和新潮流的新通道。
丁老师的论述和讲学,尽管都是对美术界说的,但我的感觉,他阐述的是一种新的普世价值观念,对各行各业都能从中受益。他做到了“一天当作三天”用。没过多久,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2021首届优秀作品获奖提名展(线)上,作为顾问的丁绍光老师为美协出版的画册写了精彩的“前言”:
国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作为画家,是画眼睛看到的世界,还是画心灵感应的世界,都是心与眼,两者却有天渊之别,值得深入的去追问和研讨。
当代科学家证实心脏才是人体的中心而不是大脑,而心脏磁场的强度是大脑的五千倍。我们存在大脑中的潜意识像大海,深邃神秘,而且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我们要挖掘运用潜意识的能量磁场,必须从人体的中心出发,从心,从心灵意念感应中唤醒沉睡中的潜意识,不仅是运行在你的体内,也凝聚包围着你,这就是气场。各行各业的精英,在创造力爆棚的时刻,都会进入不同的心灵“冥想”状态。托尔斯泰面对着大地苦苦的思索宇宙的秘密,巴尔扎克嗅到快腐朽的苹果的香气,才提笔疾书,高更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原始的大溪地,画“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梵高面对着麦田,向目葵,心在燃烧,莫奈垂垂老矣,对着花园中的睡莲,年复一年的,以大写意的笔触,抒发对生命的热情与爱恋历经沧桑磨难,苦思冥想的文化人,人类先哲留下多少千古绝句!这都是来自心,来自人类灵魂的中心。
现代科学证实,宇宙中所有物质,大到银河系,小到原子,量子,粒子都有智慧,整个宇宙是带有智能的有机生命体,都有自己的频律震动着。人的每一个发自内心的意念,都会发出相应的电磁波。
心轮就是爱的动力之源!开启心轮的关健是需要超越一切分离的幻象:当人类能够以善良与爱,超越自我,血缘,地域,宗派,种族,国家,那时就是人类的大同天下。
人类生存的大自然,我们共同的家园已是千疮百孔爱因斯坦名言“危机就是转机!”转机需要觉醒!在研讨心与脑的科学时,科学家发现,人类的每一个意念都在扩散出信息波,而环绕在我们的周围,正面的善良,博爱的意念,会形成统一的意识场,那是一个和谐极乐的统一场,同频共振,人越多磁场,气场越强。神奇的力量正是来自人类同一物种,合一的心灵。而负面的意念则正好相反,集体的负面意识,将会给大自然给人类带来天灾人祸。
我之所以摘录了这么多,就是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当下的人类正在被天灾人祸摧残,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惨不忍睹,每日的新闻,灾难的硝烟不断。
期待人类的良知早日回归灵魂,正如丁绍光老师所言,用善良博爱的意念形成统一巨大的神奇力量,还给人类一个太平盛世。
我想说,丁绍光老师不仅是国际著名的画家,现代重彩画大师,是位令人钦佩的先行者、拓荒者,更是一位充满正义感,有远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
说一千到一万,也写不尽丁绍光老师充满传奇的艺术人生,和他以作品和人品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世界各国许多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发表了对丁绍光及丁绍光艺术的深层剖析和高度评价。这些文字都为丁绍光的艺术品在世界和中国的艺术宝库中留下了无价之宝。
美国评论家道格拉斯. 芬雷说:丁绍光的艺术是属于东方的,也是属于西方的,更是属于世界的。
联想到19931995年,丁绍光老师连续3年被选为联合国代表画家。
《人权之光》是联合国向全球发行丁绍光作品的限量版画,纪念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的发表。
1994年,联合国向全球发行丁绍光作品《母性》限量版画,纪念国际家庭年。
1994年2月4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安那伯尔. 威娜代表联合国总部(纽约) 和联合国联盟, 向丁绍光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
我以联合国世界联盟的名义,仅向丁绍光先生表示真诚的谢意,感谢他以辉煌的艺术才能为联合国世界联盟的艺术和集邮项目作出贡献。他精湛的作品《人权之光》和《母性》表明他已足以加入与世界著明的艺术大师萨尔瓦多. 达里、马克. 夏格尔、亚历山大. 卡德尔、约翰. 米罗、罗佰特. 罗森伯格和维克特. 佛萨雷利等齐名的行列. 他们全部已为世界联盟这一高尚的项目作过贡献。
我还特别高兴能借此机会事先向他表示诚挚的谢意,为了纪念1995年9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联合国将发行有丁绍光先生艺术作品的首日封、限量版画和邮票。由于丁先生对妇女的尊重及他的作品主要以妇女形象为主题,所以委托他来创作联合国最重要的邮票是十分合适的。
我感到十分荣幸能为我极为赞赏的人写一篇简短的介绍,他不仅仅是一位有特殊天赋的艺术家,而且虔诚地致力于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事业,以及对人类富有强烈的同情心,这都是我们深深感激的。
1995年,联合国向全球发行丁绍光作品《宗教与和平》限量版画。联合国邮政局向全球发行丁绍光作品《西双版纳》和《宗教与和平》首日封以及《两双版纳》、《希望之光》、《催眠曲》、《和平. 平等. 进步》、《文化与教育》等六幅作品的邮票,以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首目封和邮票被日内瓦万国宫博物馆永久珍藏。
我热爱丁绍光老师的艺术,每当霞光倾泻的傍晚,己近一天的黄昏,太阳总是把最后一抹余辉梦幻般投入客厅,沐浴着我和钢琴,我想起丁老师说过,他喜欢黄昏,在他的心里,每一个黄昏是又一个曙光的黎明。
此刻,我喜欢一个人的空间,一个人目不暇接地欣赏着丁老师从微信中传来的精彩画作。特别陶醉于他时而在画下留下的诗一般的语言:
“紫色的梦是少女的梦,梦中是一片相亲相爱的花朵,一朵朵鲜花灿烂绽放,笑脸相问,花语竟是如此缠绵。安静些,不要去惊醒她们吧。”
“用热情的思想,用健全的大脑,用温暖的双手,用强劲的线条,用斑烂的色彩,用强悍的心灵去发掘艺术的新天地。”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孔子以天,地,日月无私的精神,表达了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人合一。”
丁老师写的字字句句都是他的美学观,经典、哲理中又极赋诗意,他的文字与绘画浑然一体,双重的艺术享受在我心里激荡。
古稀之年的丁绍光老师,竟然还怀着反思的心态画出了两幅自画像《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当时就想到了岳飞的一首诗,《三十功名尘与土》就好像三十年的功名像尘土一样消失了。我在画这张画时,我觉得头发胡子眉毛都混在一起,这是很气概。另外画的身体非常的魁梧强壮,表现一种男人的一种生命力。人老了精神应该不老。画的手势是一种天问,问天问地问自己。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往前走,否定了肯定,肯定了否定,不停地循环往上走,在痛失自己的过程中精神升华,会在更高的一个高度上。我在画这张画的时候开始思考:想到屈原讲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问天问地问自己,这人应该觉醒。
这以后,在意识上有新的追求,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回顾。然后,我希望自己能够再往前走一步,再往前走,黄昏以后不是黑夜,黄昏以后是黎明。
这就是丁老师一生永不疲倦的追求,我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会念念不忘的想着他美丽的梦想:人类和谐的终极目标,是他理想的地球村。
在手机的屏幕上,随着我的手指移幼,猛然,被-幅气势磅礴,造型典雅,色彩绚丽的巨型壁画和一片浓烈、华丽的蓝色冲击我的视觉神经,细一看,正是丁绍光老师无偿送给上海人民的两件礼物上海大剧院的《艺术女神》和为上海文化广场新建的音乐厅创作的跨界巨幅彩色玻璃装置壁画《生命之源》。
丁老师站在《生命之源》前留影,我想,他胸中一定沸腾着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的精神。
我的专业是钢琴,总是站在音乐的角度去欣赏丁绍光老师的绘画艺术。他的每一幅画里都蕴藏着丰富的音乐元素。
在他《母爱》系列的画里,我感受得到透心的温馨,每幅画面上都荡漾着不一样的音乐意境。
《母性》《摇篮曲》《美丽的梦》《母爱》《月光》《紫色的花园》等等,我如同听到了舒柏特的《小夜曲》,舒曼的《梦幻曲》,贝多芬的《月光》等 ,在丁老师神奇的画笔下流淌着美妙、空灵、纯净的乐音,萦绕在夜空
一幅名为《仲夏夜之梦》,丁老师以深蓝色为基调,用一排高耸的棕榈树作背景,一个长发少女在莲花座裸女喷泉下祈祷以一浓一淡的银色光勾勒出两个女体的形态,一个肉体的灵魂与一个艺术的灵魂在月下的泉水中交融,自然地散发出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恍如一曲“最幸福的音乐家”门德尔松的作品。
丁绍光老师常说:“追求真善美是艺术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我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无名小卒,历经多少年的冰霜冷雪和风吹雨打,多少个日月的孤苦无助,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有幸遇见认识丁老师,更幸运的是可以经常得到丁老师的教诲指导。
丁老师不仅在我人生低谷中送来了强有力的阶梯,让我一步一步地爬上来,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灿烂的太阳。在文学艺术的领域扩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和素养,唤醒了我在文学艺术的路上,攀登天人合一的境界。
丁绍光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不忘初心,不负众望”,在辉煌的背后用他炽热的大爱奉献给社会和后人。他说:“中华民族文化里很多精华的东西应该让年轻人去继承,唤起年轻一代的画家去前仆后继,代代相传,实现人类终及和谐的目标。”
丁绍光老师就像是奥运火炬,照耀着竞技场上的每一个人,也引导我从音乐走向了文学。
仅以此文献给无私支持我,尽心指导我,永远鼓舞我在音乐文学的时空里展翅翱翔的国际著名艺术家丁绍光老师!
蓝蝶儿,本名黄怡。美籍华文作家,加州职业钢琴教师,加州音乐教师协会会员,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北美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
《东瀛蝶梦》在美国《国际日报》《上海文汇报》连载,获侨联总会文艺小说佳作奖;
长篇小说:蓝蝶儿青春三部曲《小城少女》《逃离日本》《丹尼和菲菲》长篇小说《我的1979》《清华园的爱人》《历险美国》《蓝蝶儿中篇小说集》和《蓝蝶儿诗歌散文集》在陆续出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