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运用好云南民族生态文化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习生态文明思想在不断发展、持续丰富、日益完善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生态文化。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近期出版的《习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展现了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是深入学习领会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权威理论读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源泉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产生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仁者爱物”“万物一体”的生态哲理,“知足知止”“惜物以养德”的生态准则,习生态文明思想正是根植于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生态文化。
习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习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根据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进行了扬弃与升华,使得千年的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习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纲要》中关于习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建设方向提供了引领。
民族生态文化是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良好基础。在历史长河中,云南各民族生活在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世世代代积累形成了丰富厚重的民族生态文化。这一文化蕴含着各民族对生态环境的观念和信仰,也包括各民族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知识、技术和制度,是各民族对生态系统的理解与思索。例如藏族的神山文化、彝族的神林文化、傣族的龙山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等等。在当今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民族生态文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特别是在自然资源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治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云南要发扬各民族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生态文化,为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民族生态文化认同是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特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仅具有其历史属性、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还具有生态属性。在长期相互交流、交往和交融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云南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态系统中,并因此形成了民族生态文化认同。这一民族生态文化认同,蕴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生态观,发展出了“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生态共生关系等。要大力弘扬共同生态观和生态共生关系,使之成为民族生态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民族生态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共同生活和居住在这片红土高原之上而形成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支持。
民族生态文化共同体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主题。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山水相连,跨境而居的民族生活在共同的流域环境中,形成了“一衣带水”的生态共生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民族生态文化共同体。生态文化是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最有感情和最容易接受的议题。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过程中,讲好生动的生态文化故事、开展民族生态共同体的研究,可以使区域各国更容易接受和认可我国在区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成果。因此,应该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态文化交流与共识,通过民族生态文化共同体的建设来实现民心相通,推动南亚东南亚各国与我国一起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为区域和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作者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