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一本书 一座城 津门历史 —— 中华百年看天津(6)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城市记忆】一本书 一座城 津门历史 —— 中华百年看天津(6)
一座城市的历史、一座城市的建筑、一座城市的文化、一座城市的居民,融合在一起,成为一本厚重的读物,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展开在读者眼前。
天津,上吞九水,中连百沽,通运河,达渤海,位当京畿通衢,因河而生,因商而兴,舟车聚集,人文荟萃。
六百余年,历经风雨沧桑,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今,她迎着时代发展的浪潮,跟上时代的脚步、前进的步伐,成为更加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
了解一座城市,从了解城市的历史开始。本期“津门历史——中华百年看天津”栏目开始,我们将从鸦片战争开始,为您讲述近代天津经历的磨难和斗争。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1900年7月30日,俄、英、日、法、德、美、意齐国派人组成了殖民政权“天津城临时政府”,中文名称都统衙门,地点设在三岔河口的直隶总督府。
都统衙门初期,管辖范围限定在老城及城外土围墙以内地区。1901年2月,都统衙门扩大管辖范围,包括东至渤海、西到天津城以西大约25公里处。政府名称也随之改为“天津地区临时政府”,并将辖区划分为五个行政区:城厢区、城北区、城南区、军粮城区和塘沽区。这是天津最早的行政区体制。
都统衙门设有巡捕局、卫生局、库务司、司法部、公共工程局以及总秘书处和中文秘书处。
1901年7月,八国联军司令官会议决定,拆除天津地区的防御工事。同年9月7日签订的《辛丑条约》明确规定拆除大沽炮台。11月27日,都统衙门召开第227次会议,会议的第14项内容就是拆毁大沽、北塘等炮台的合同。
1933年5月31日,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总参议熊斌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1884-1966年)在天津塘沽签订了《塘沽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及热河。
1935年6月9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1882-1949年)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今北京)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1890-1987年)提交“备忘录”,限期实行。“备忘录”主要内容:撤换河北省主席和北平、天津两市市长;禁止全国抗日活动等。7月6日,何应钦致函梅津美治郎,接受日方的无理要求。梅津美治郎的“备忘录”与何应钦的复函,被称为“何梅协定”。
1936年4月17日,日本陆军大臣寺内寿一(1879-1946年)在内阁会议上提出增兵华北。日本步步进逼,华北危在旦夕。这是日本海军大臣永野修身(1880-1947年)题字的日军塘沽登陆纪念碑”。
1937年7月7日,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30日,在日本军队的大举进攻下,天津沦陷。
南开大学在日军进攻中被轰炸、焚毁。据1943年统计,南开大学沦陷期间的年损失(战前价值),占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全部战争损失的十分之一。
日军天津防卫司令部市日本在天津的最高统治机构。日本陆军中将本间雅晴等人先后任防卫司令。本间雅晴曾任日本驻印度武官、陆军参谋本部情报部长、陆军第二十七师团师团长等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日本陆军第14军司令官、菲律宾派遣军司令官。1946年4月,被美国处决。
1937年8月,日军在日租界福岛街(今多伦道)设“大日本天津陆军特务机关”,并向伪政权派出顾问,以控制天津的政治局面。
为巩固殖民统治,1941年3月-1942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及华北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
1939年3月,温世珍任伪天机特别市公署市长。1951年,温世珍被人民政府处决,这是日伪当局任命温世珍为代理市长的命令。
日本人在天津先后创办了中山钢业所等6家钢铁企业。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这些企业合并为华北钢铁公司天津制钢厂。
为掠夺中国的人力、物力,1939年6月,日本开始塘沽新港建设的筹备工作。1940年10月25日,新港工程举行开工典礼。
1938年,北支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在天津南开区三马路一带成立,主要组装军用卡车。日本投降后,改为天津汽车制配厂。
日商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厂,始建于1939年(一说1938年),1942年投产,生产烧碱、盐酸、溴素、氯化钾、氯化镁等。1946年1月为中国政府接收,更名为资源委员会天津化学工业公司汉沽工厂。
从1942年到1945年,共有38935名中国人被掳往日本,在工矿企业从事体力劳动。在日本投降时,至少有6830人被奴役致死。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近40000名中国人被掠往日本,充当劳工,其中,35700余人来自华北。在运往日本的169批华工中,有85批由塘沽上船。从945年10月18日至1946年3月1日,被日本强掳的天津籍劳工遗骨1561具先后从日本运回。这是“在日死亡战俘劳工之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