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近代天津--北方网-新闻中心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今年是天津开埠150周年。150多年前,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大沽要塞。天津,在屈辱中打开了大门,被迫进入一个变迁的时代。
在中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与那些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相比,天津成长的历史并不长,如果从初始的聚落直沽寨算起,至近代开埠之前也不过600余年,在行政级别上“卫”也仅相当于县一级的建置,而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近畿小县,随着中国政治重心的北移,依靠着其独有的河海通津的地理位置,发展成为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城市。特别是近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代的各种变化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在天津留下了历史遗迹,近代天津无疑成为近代中国的缩影。
由于政治、军事及经济上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天津早已成为外国侵略的战略目标,自鸦片战争以来天津历遭三次大沽口战火,城池失陷,资本主义势力得以染指天津,并通过缔结不平等的《北京条约》使天津被迫开埠。1860年至1902年,先后有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九国在天津设立租界,总面积2万多亩,相当于天津旧城的八倍。租界国在天津实行殖民统治最长者近90年,短者也有17年。这座城市从一个封建都会逐步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近代的开埠设界,从根本上改变了天津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一批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经济,开办近代工业,发展商业金融,兴建市政设施,引进西方教育、科技和文化,试图以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租界中建立的机械工业逐渐改变了以商业、服务业和作坊手工业为主的传统经济成分,使天津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沐浴了工业文明的城市。随着租界对外贸易、交往的展开和先进港口设施的兴建,以及远洋运输工具的使用,天津开始了由内河走向海洋,由国内水陆码头融入世界体系的历史进程。
19世纪80年代在英租界中街出现了第一家英文报纸、第一座图书馆、第一个文学团体,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和文明意识开始传入天津,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天津文化的吸纳、包容与多元性。
历史是一种记忆,镌刻民族灵魂,涌动社会进步脉搏。知民为天,知史为惕。一百多年前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悲怆历史和深刻在我们民族内心的巨大伤痕,应该成为我们这个城市、这个民族心目中永远的警钟。当今天津正处于发展昂扬时期,浓厚而博广的历史积淀亦将为津门的繁荣而承载更多的希望与寄托。
开埠密档,解读近代天津。市档案馆与本版在天津开埠150年之际,开设专栏,每周推出一组围绕开埠的历史档案照片与读者见面。这些档案资料是天津市档案馆近年来陆续从海外征集进馆的珍贵史料,是目前我市新发现的原始档案记录,是国内学术界尚不掌握的重要史料。它们的面世,不仅使读者一睹档案真迹,还可以让您领略开埠的历史真相。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