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谷雨 天津人吃螃海的时节又来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谷雨之日,“萍始生”,萍水始相逢。萍,水草,与水相平,故称“萍”;漂流随风,故又称“漂”。
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布谷鸟。芜是杂草。“春谷终期吹羽翼”,鸠鸣预示着春要结束,此时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家家种谷”的殷切呼唤。
再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头顶有长毛,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所以谷雨这天不管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茶农们说,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做的干茶,而且要上午采的。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雨生百谷,润物无声。至此,春渐远,夏将至,万物一片生机。
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爱喝茶的人都知道“清明见芽,谷雨见茶”的农谚,此时采摘的茶称为“谷雨茶”,也叫雨前茶,又叫二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中国茶叶学会倡议将每年“谷雨”这一天作为“全民饮茶日”,并举行与茶有关的各种活动。
天津人爱喝花茶。每逢此时,各大茶庄就要组织人力赶赴浙江、福建、安徽等地采购茶叶和茉莉鲜花,再经过拼配加工,使茉莉花茶有吃口、茶汤耐泡、花香浓厚。天津品茶制茶的名家郑星老先生撰写的《百年老店正兴德茶庄》《津门老字号》中,将成茶的等级划分得一清二楚——
而天津老百姓的评判标准就是花茶档次无论高低,冲泡到底均不变色,是为首选。旧时,爱喝浓茶的底层大众追捧“高末”。何为“高末”?高末者,茶叶末也。喝高末,也追求品牌。爱面子的天津大哥,总爱炫耀一句:“您上眼瞧瞧,我这高末,正兴德的高末!”。
“吃鱼吃虾,天津为家。”成为天津人不无自豪的口头禅。也被文人写进诗中——
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过“谷雨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到清朝道光年间(1821)易名为“渔民节”。在“谷雨”这天,沿海渔民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隆重举行祭海活动,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后扬帆出海捕鱼。
天津近海盛产虾类。天津人爱吃虾,大到18至20厘米长一个的对虾,还是小如线头的麻线虾,无虾不吃,津津乐道。且有各自的吃法,层出不穷。
请出今天的“主角”前,我们先来追述一种虾。它从初春时节开始,一年中上市后便“转瞬即逝”,也因此得名——晃虾。晃虾,学名长臂虾。旧时,渔民为增加收入,每当开春,河口冰封未解,便涉险争先破冰网捕晃虾。天津出产的晃虾,生活在两合水中,味道鲜美、皮薄肉嫩,色泽粉白,犹如“娃娃脸儿”,据此,天津百姓又称其为“孩儿面”。
晃虾上市,天津百姓便纷纷争购。家家户户烙大饼,煮绿豆稀饭,炸晃虾。炸晃虾的要领是将虾枪齐眼部剪除,并剪去虾爪尾尖,洗净控去水分,撒上细盐,拌匀面粉用热油炸至外脆里嫩,用大饼卷上炸晃虾,喝上一碗绿豆稀饭,这就是天津卫常吃的迎春季节菜,每逢春季必食晃虾,代代相传,形成了天津卫独有的食俗。
据说,开业于康熙元年(1662)的聚庆成饭庄用晃虾首创煎烹虾扁儿,制作精细,最具津沽特色。烹煎虾扁儿外焦里嫩,味微酸甜,晃虾味窜,原汁原味,这道天津风味传统菜品是老一辈厨师创造的迎春菜。请注意,是虾扁儿,并不是今天常见的“虾饼”。
青虾,学名沼虾。天津青虾,是以咸淡水混合的洚里出产的为最好,虾身呈青白色,肉质紧实细嫩,以深秋初冬时节上网的最为肥美。天津菜以青虾为食材的名菜较多,爆虾腰、炒虾腰、四喜虾饼、炸虾球、熘虾球、炸面包虾托、烩虾仁、熘虾仁、爆虾仁、汆虾仁、雪衣虾仁、软炸虾仁、炒芙蓉虾仁、汆芙蓉虾仁、汆茉莉虾仁、锅塌虾仁、抓炒虾仁等。
比较典型的炒青虾仁,属“细八大碗”菜品。炝青虾,是天津地方特有的一种生食青虾的吃法。
有一道菜名十分风趣的名馔叫“汆虾蘑海”。天津方言中有一句俗语“瞎摸海”,是指行事无准则,办事不稳当,无知而乱闯的人。天津大厨巧借方言谐音,以青虾仁、水发口蘑、水发海参为主料,使用汆的技法,创制出“汆虾蘑海”名菜。此菜清淡素雅,味道鲜美特别。
有两种小虾,天津人也“不放过”。其中一种是白米虾,学名“毛虾”,也称小白虾。渤海湾出产量最大。天津人鲜食白米虾的经典吃法是炒韭菜、摊虾米托、白米虾汆白菜汤、鲜白米虾韭菜合子等等。干化的白米虾,即为“虾皮”。老人们说,虾皮的营养价值远远高于鲜白米虾,钙质非常丰富。天津人每天早点中的馄饨,就一定要放虾皮,一为提味增鲜,二为养生补钙。另一种是小麻线,也称麻线虾、虾虱子,是制作虾酱的原材料。
主角登场了!最让天津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是天津特产大对虾。对虾,也叫作“东方大虾”、“中国对虾”、“大虾”、“明虾”等,主要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春季天津沿海捕捞的对虾品质最佳,曾是五、六十年代天津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以对虾为食材的天津传统名菜有:干㸆大虾、油焖大虾、官烧大虾、糟熘大虾、炸板虾、烹虾段、炸虾条、爆虾腰、蕃茄虾片、冬菇虾盒、琵琶大虾、凤尾大虾、两做大虾、五彩虾球、荷包牡丹虾、炸大虾面包夹、晚香玉炒虾片等。在天津民间的常见吃法是卤对虾、烹对虾,特别讲究的用对虾捞面打卤子或包饺子和馅。
具天津菜特色的是煎烹大虾。对虾剪去头部虾枪、虾须、囊包,开背挑出沙线,热油煎透。葱姜丝、蒜片下锅爆香,调味后加锅盖烧焅至汤汁浓稠入味,淋入花椒油即成。
此菜采用“煎烹”技法,可使大虾与炒锅直接接触受热,虾皮焦脆,虾肉细嫩,并保持大虾的原色、原汁、原味。成品色形美观,咸鲜回甜。在烹制过程中,有一个细节不可忽略。热油煎虾至虾身两面焦黄时,用手勺轻摁虾头,将虾脑压出,用虾脑中的虾红素增强菜品的颜色,而不是用番茄酱找色。
天津人吃海蟹,很有紧迫感。市面上流行一句话叫“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正反映了这一点。最为天津人心心念念的海鲜就是——大海螃蟹!
从古人记载不难看出,农历三月,天津盛产海蟹。天津人习惯将八两以上的海蟹称为“大黄”,八两以下三、四两以上的海蟹称为“二黄”,再小的就是“驹子”了。已故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掌故大家王翁如先生在《谈天津的食俗与民风》中说:“海螃蟹从前只吃圆脐的,仿佛没有尖脐。”后来,天津人也逐渐开始吃尖脐海蟹,但也要吃一斤左右的,人们称“大碴子”或“大碴”,小一点的为“二碴”。
吃海蟹,最普遍的食法是清蒸,蘸姜米甜醋。点香油,放酱油,皆不可取。那样会夺了蟹味。馆子里的做法较多,烩蟹肉、熘蟹黄、拌蟹肉、炒海蟹、海蟹羹、麻辣全蟹、姜汁大蟹、蟹肉丸子等等。
第一声春雷响过,海蟹开始甩籽。天津人习惯称甩籽的海蟹为“老虎”。家家买来海蟹,用大盆将海蟹籽冲刷下来,然后投洗干净,晾晒干,留待冬天吃。蟹籽炝腐竹,蟹籽炝芹菜,蟹籽咕嘟豆腐,蟹籽蒸鸡蛋羹、蟹籽熬大白菜,都是天津卫家常便饭。
“大黄”过后,“大碴”未上市之时,有一种脐口似圆非圆、似尖非尖,近似桃形的海蟹,外形与梭子蟹无异,人称“花脐”海蟹。吃口远逊于大黄大碴,没有“大黄”、“大碴”的日子里,只是解解馋而已。
夏季来临,一种两头无尖,形似江蟹的海蟹上市,天津人称之为“海虹”、“海里虹”。无黄,但蟹肉甜美。特别是两只大螯里充满蟹肉,清蒸蘸姜米甜醋食之,齿颊生香,是人们怀念大海螃蟹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