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来津求学后留津深耕文化传袭 事业从爱上这座城开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汪惠仁出生在安徽省潜山县一个书香门第。潜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出过张恨水、余英时这样的文化名人,而且这里离天柱山很近,拥有很多文化遗迹。
高考时,汪惠仁选择了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有着非同寻常的近代史,又是直辖市之一。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城市都洋溢着青春和活力。我喜欢这座具有独特文化气质和历史内涵的城市。”汪惠仁说。
汪惠仁深爱着自己的母校,他说:“初看朴实无华,细看珍宝无数!到处都是身怀硬功夫的人。就拿我们中文系来说吧,罗宗强、孙昌武、李剑国先生等等,他们都有着辉煌的学术成就。”大学期间,自习室和图书馆里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南大图书馆里关于文艺学和哲学的书,他几乎看了个遍。老师们也都喜欢这个好静、好学的青年学子,予以悉心指导。虽然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拔尖,但本科毕业的时候,他还是被当作一个学术的“苗子”保了研。
七年的南开校园生活,让汪惠仁从心里爱上了天津这座城市。“我是天津人,我要留在天津这片文化沃土,并为她的发展出一份力。”汪惠仁同届的那批南大硕士研究生非常抢手,很多同学都去了国家各部委,但他却选择了他仰慕已久的百花文艺出版社。
汪惠仁职业生涯是从校对、发行和印刷开始的。“不要小看百花社的校对,那可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汪惠仁不无自豪地说:“那时候的百花社校对科有中国著名的古钱币收藏专家邱思达先生,他的水平在大学做史学和文学教授都没有问题。我们校对科的科长王贺,一手操持建立了中国出版界的校对协会。”
1997年,汪惠仁正式成为一名编辑,而且是在著名的《散文》杂志。白天要阅读和修改稿件,下班后他与自己的编辑恩师贾宝泉先生在位于海河边的办公楼里有过无数次长谈。窗外早已万家灯火,办公室内这对师生还在秉烛讨论稿件和文艺问题。在工作中,汪惠仁结交了好几位知心师友。自此,他更明白了前辈们的那句著名口头禅为读者办刊。
从编辑干起,副主任、主任,到成长为《散文》的执行主编,汪惠仁那时才30多岁。能在这个年纪成为一个“大刊”的执行主编,在别人看来是值得羡慕的事,但汪惠仁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他成为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之后,这份责任就更为强烈了。
这些年,依靠财政补贴、集团补贴、教材教辅反哺、与民营书商合作是目前国内文艺出版的常态。在这样的行业生存境况下,百花文艺出版社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汪惠仁一直以不靠财政补贴生存而自豪。以文学期刊群为例,百花文学的期刊群还在不断壮大,其中领衔期刊的市场还非常坚挺。
“百花”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的?汪惠仁说:“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文艺出版社之一,百花社在内容生产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旗下的《小说月报》《散文》开一代风气之先,在世界华语文学期刊阅读中有着较大影响力。《散文》的背后有百花散文书系;《小说月报》的背后有百花中篇小说丛书;百花文学奖的背后,是百花文学期刊群。为优秀作家作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在全国同行里率先成立了影视文学部,为优质文学资源全版权开发提供平台。另外,我们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推出中国作家公开课,面向百个国家与地区的留学生,追求优质作家作品影响力的真实输出与接受。不管是期刊还是书籍,我们放眼的都是全国,而且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百花社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小红书、b站都成了他们的平台,读者的阅读平台更加丰富,新的拥趸不断涌现。而“百花奖”作为除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外,国内著名的、地位独特的文学类奖项,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上一届的颁奖活动,多平台点击量高达6000多万。
“我喜欢天津,我常常把海河说成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母亲河。”作为天津市政协委员,汪惠仁还肩负着挖掘天津历史文化的工作和责任。
汪惠仁认为,一个城市获得清晰的文化定位,无异于它的灵魂被点醒、被激活。城市的文化定位不是城市建设的花边、点缀与微观修辞,它指向更为厚重更有纵深感的精神系统,指向该城市在国内、国际视野中特别的位置,指向城市在国家中心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指向该城市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供的特别方案。
之于天津,汪惠仁说:“哏都,这是当下指向天津的、在部分人群有些影响的表述。自清末以来,天津的曲艺尤其是相声,在演艺水准、欣赏水准及民间人才储备上,可谓海内重镇,并由此孕育出天津人诙谐的谈吐风格。”不过在汪惠仁看来,关于天津,需要一个更恰当的、现代的、体现城市底蕴的、富有感召力的文化定位意义上的表述。在这样的表述中,天津必是一个看得见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的城市。
汪惠仁表示,在不同的历史区间里,天津闪耀着不同的魅力。自明代以来,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天津渐渐在政治功能、商业功能上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近一百多年来,天津作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先驱,为无数行业、领域贡献了可资全国效法的产品与经验;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伟大思想者中,很多人都有着光辉的天津时期,如严复、梁启超、张伯苓、周恩来等;在新中国、新世纪、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天津勇担先锋、开拓者。汪惠仁说:“我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但我爱天津,我希望与大家一起思考天津的城市文化定位问题。”(津云新闻编辑靳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