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研院“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获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日前,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颁牌暨基地建设工作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Asi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ories Research Center,AICHTRC)获颁首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称号。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领军人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教授担任基地负责人和召集人,协同亚洲多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整合天津大学校内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资源,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保护实践以及社会服务等工作。
一直以来,冯骥才文学艺术研院(以下简称“冯研院”)都与亚洲范围内,尤其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合作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早在2009年,冯研院就举办了“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正式开启了和日本、韩国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保护方法等方面的合作,产出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日本藏品卷》等重要的研究成果。
此次中心的设立是冯研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阶段性进展,它为该学院与亚洲国家和地区学者的学术交流提供了稳定平台,有利于通过加深合作拓宽非遗学的理论视野,探究更加有效的保护方式及教育方法。随着2021年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冯研院,非遗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理建构成为该学院教研工作的重心。在学院充实的教研积累的基础上,亚洲非遗理论研究中心成为继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之后的第四个重要研究平台。配合着庋藏丰富的学院博物馆,以及在全国多地建立的教研实践基地和田野调查点,冯研院的非遗学教学研究体系更加完善。
后期,中心将结合冯研院的学术特色与优势,深化与亚洲范围内学者的学术交流,扎实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实践合作、资料采集、创意转化、传承传播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助力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和学理建构,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向前发展。
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系列评论之二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柱,是落实立德...
日前,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组织协同下,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与重庆市急救...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