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回顾天津616年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作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的城市它低调而内敛,而它的魅力则需要每一个懂它的人去慢慢挖掘……
天津别称天津卫、津门、津沽、沽上、沽,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海河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穿越天津市区蜿蜒入海,毗邻首都北京和河北省,素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载的城市。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至今天津已有616周年的历史。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天津卫一个“卫”字,道出了天津在古代,“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东临渤海、北依燕山的天津,在当时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到了清朝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名字也就叫响了。
漕运是天津另一个重要的标签“九河下梢天津卫 三道浮桥两道关”。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是天津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6.1%。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城市地位的显著提升。随着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又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颗渤海明珠必将更加璀璨。
六百多年的天津悠久而年轻,作为京城的门户,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沧桑与繁华。与其他历史悠久的老城镇一样,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天津也在谱写着只属于自己的“津味文化”!
《东鳞西爪天津卫》是一部关于天津历史的文集,也是一部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具有一定的新观点和资料价,共分为历史集锦、运河故事、芦盐春秋、名人风采、遗产时空等五个板块,文图结合详细说明。本书对于研究天津近代的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普通读者了解天津近代历史也很有帮助。
这部书中介绍的洋楼,尽管只是天津市洋楼中的一部分,但都风格迥异、别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要指出的是,《历史风貌建筑集粹》专栏在《今晚报》副刊推出之后,很快就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反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
《老城里》共分为五大部分:“老城忆往”简要地回顾了天津老城里的建筑史,分别讲述了鼓楼、城墙、道路、水的历史以及老城里四个片区的布局演变;“文化民俗”借助文庙、中营小学、广东会馆等老城里的代表性建筑,回忆了曾经辉煌的教育和文化;“大院民居”不仅概述了老城里大院的共同特征,而且结合大量的新旧照片介绍了12座大院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南市沧桑(套装上下册)》采用章回体的标题形式,共50章,细细地叙述了天津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南市在1900到1949年间的历史变迁。《天津记忆第七种:南市沧桑(套装上下册)》以20世纪初前50年的南市为切入点,背景是整个天津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书的内容涉及南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地理起源,如洼地填埋、芦家庄、赤龙河与菜桥子、三不管的地界等;标志性的建筑,如华楼、大舞台、小药王庙、栅栏铁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