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名人故事】第52期《奥运冠军利迪尔:与天津结缘的英国人李爱锐》作者尔雅 朗诵晓彤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五大道名人故事】第52期《奥运冠军利迪尔:与天津结缘的英国人李爱锐》作者/尔雅 朗诵/晓彤
天津五大道,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无数中外历史名流在中国近代史上风云际会,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和岁月的回声。
天津市和平区文联与薇电台联合制作播出系列有声文学《五大道名人故事》,每周六播出。敬请关注、点评、转发!
重庆道一幢风格简洁的欧式建筑,是英国奥运冠军李爱锐(Eric Liddell)的故居。他的一生只有短暂的43年,却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他也许是五大道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
李爱锐1902年出生于天津。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他们认为和平、友谊和善良是人类的本性。李爱锐深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学习汉语,穿中国服装,对古老迷人的中国文化充满好奇,这也使得他一生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
李爱锐5岁回到了家乡苏格兰。他从小就显现出运动天赋,喜欢在广阔的田野上奔跑。他身形敏捷,精力充沛,对体育竞技充满了热情。在苏格兰的伦敦中学,他的天赋进一步显现。这所中学的学生有相同的家庭背景:父母是严谨勤勉的传教士,对上帝和传播福音拥有极为虔诚的热情。伦敦中学倡导体育运动,认为运动和信奉上帝具有神圣的关联。二者可以对抗共同的敌人:怠惰、游手好闲、放纵肉欲、尖刻,以及生活中反自然主义的行为、不道德的因素,等等。
李爱锐顺利进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他是大学橄榄球队的头号球星。英国著名教练汤姆·麦格查认为李爱锐在田径上更有天赋。事实证明,麦格查独具慧眼 ,李爱锐后来成为田径场上的风云人物,他被称为“会飞翔的苏格兰人”。
随后他迎来了人生的传奇时刻。1924年夏季,巴黎举行第八届奥运会。李爱锐代表英国参加100米短跑比赛。比赛之前,李爱锐发现比赛的日期是星期天。星期天是教会的主日崇拜。李爱锐立刻宣布放弃比赛,他说:“我不在星期日出赛。”他的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他是100米比赛夺金呼声最高的选手,英国王室成员出面劝说,英国人指责他是叛国者,但是李爱锐显得很平静。他认为这样的决定很正常。僵持出现了转机,另一位英国选手把400米的参赛资格转让给李爱锐。这也许只是为了给英国王室挽回一点面子,一个100米的短跑选手临时参加400米角逐,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而且李爱锐只有三天的准备时间。但李爱锐没有放弃,他说要为上帝的荣耀而战。
奇迹出现。22岁的李爱锐在巴黎赛场上奋力拼搏,一飞冲天。他夺得了400米比赛的冠军,47秒6的成绩同时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是人类运动史上的奇迹,李爱锐将这一纪录保持了15年之久,直到1939年才被德国选手改写。英国电影《烈火战车》,正是以李爱锐体育场上的传奇作为原型,这部电影获得了1981年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
李爱锐成为英国的全民偶像,他如果在英国居住,可以得到所有的荣誉和物质保障。但在1925年,他又一次做出惊人的决定:他要回到天津。他说中国是他的梦想之地,在这里可以更好地服侍上帝。他在这年夏天到达天津,成为新学中学,后改为天津十七中学的一名教师。他居住在英租界剑桥道,就是今天的重庆道,他的衣食住行和中国人一样,他把自己当成真正的中国人了。
李爱锐在中学担任理科及体育教师。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他说这是神交给他的使命。他对中国的学生们充满了关爱。他保持了绅士的优雅礼节,下课后让学生们先离开。有对课堂内容不懂的学生,他会认真地重讲一遍。学生们都喜欢他。他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
对李爱锐来说,热爱教育和他在运动场上创造奇迹一样,都是为了向人类奉献公义与爱。他喜欢成为一名中国的教师,也从未放弃他热爱的体育竞技。1928年,李爱锐在大连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他以惊人的天赋,夺得200米和400米的金牌。但他必须要在比赛结束后15分钟,登上从大连到天津的轮渡。如果错过这班轮渡,他就需要等待一周。李爱锐不想因此耽误学校的教学。在比赛之前,他租好一辆汽车,停在跑道外面的路上,他让司机发动引擎,随时待命。
比赛结束,李爱锐飞奔而至,上了汽车,车子随即向码头飞驰。到达码头之时,轮渡已经起锚,距离岸边有数十米距离。李爱锐见状,风一般朝着轮渡奔跑,在轮渡离岸边最近的地方,他先是把行李抛到船上,随后倒退几步,闪电一般奔跑起来,接着纵身一跃,跳上了轮渡的船尾。岸上的人群和轮渡上的乘客目睹如此神奇的景象,个个瞠目结舌,以为这是幻觉。这位“会飞的苏格兰人”再一次创造了人类运动史上的奇迹。李爱锐说,这不是奇迹,他只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抗战爆发后,李爱锐利用自己传教士的身份,勇敢救助中国的抗日战士。他秘密救助伤员,为中国人提供药品、医疗器械和日用品。他认为这也是上帝的旨意:要帮助那些有公义的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开始清查并控制中国的外国侨民。李爱锐也失去了侨民身份的保护。1943年,2000多名外国侨民,其中还包括300多名儿童被日军逮捕,作为人质关押到山东潍县集中营。李爱锐也在其中。
李爱锐在集中营受到了残酷的折磨,他瘦弱到皮包骨头,但仍然保持了乐观和坚强。他帮助那些陷于苦难和恐惧的孩子们。他懂得教育原理,利用自己的专业继续进行教育活动。他和集中营里的孩子们成为朋友,他还编写了一本趣味化学教材,给孩子们讲课,介绍有关奥运会的故事,和他们参加体育游戏。孩子们视他为最亲密的朋友,称呼他为“埃里克叔叔”。李爱锐陪伴他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李爱锐在集中营饱受摧残,1944年被诊断患上了脑瘤,1945年2月21日夜,李爱锐去世,时年43岁,距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仅有175天。李爱锐去世前写过一首诗:“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站立于同一条跑道/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生命的意义便也迥然。”
1988年,在山东潍坊,李爱锐墓地纪念碑揭幕。纪念碑上刻有中英文碑文,上写:“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
在今天,人们依然铭记着李爱锐永不放弃的人生精神。他的奉献、忠诚、热爱和平与英雄主义情怀,超越国家和民族,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
作家,影视评论家,甘肃通渭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约400万字,主要作品有《蝶乱》、《非色》、《卖画记》、《同尘》、《一个人的城市》、《哑巴的气味》等。中短篇作品入选多种文学选本,获得过多次文学奖励及资助。甘肃省文艺界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影视作品审查委员会委员,兰州交通大学编审,教授(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