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参加了一个老人的丧礼说说丧葬风俗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人死如灯熄,入土为安。但是,现在死者入土为安已经不再容易了,墓地的价钱已经高得离谱——有些人活罪难逃,死也死不起了。不过,随着时代的推进,现在实行水葬,树葬,绿色又环保,应该得到提倡。丧事从简,因势利导,村干部有带头的义务,当然更应该奖罚分明,对于那些大操大办举办丧事的人家,不但要罚款,有关部门应该取消殡葬补贴——你家有钱,还在乎政府的钱吗?
前不久参加了一个老人的丧礼,让我不由得想起去年我家老爷爷去世时的经历,一个城里,一个农村,一个苏南,一个苏中,相距三四百里的路程,两个地方的丧礼便有了出入与差距,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有了对比,才会让人有所认识和反思。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有些繁文缛节,需要改革,与时俱进!
得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便准备去吊唁,哪知女儿告诉我,在当地白事中,亲友逢单才好过去,同样老人出殡也选择一个合适的单日。在此期间,老人的子女轮流守灵,其余的人该干嘛就干嘛。直到出殡的早上,随着一声伤感而悠扬的打击乐声从逝者家里发出,昭告老人不幸离世……
我家老爷爷去世时,一切传统流程都没少,死后哀荣就像演出似的,尤其每次给死者“送饭”,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白茫茫的一片,拖了半里路。大家呼朋唤友,筋疲力尽,而我未免替婆婆担心,她白天黑夜都不睡觉,疾病缠身,万一操劳过分,岂不是雪上加霜。听说邻村有个年纪大的去世时,他那七十多岁的儿子也倒了下来,因为一手操劳丧礼,过于劳累。
老人去世,披麻戴孝,这一习俗不能有半点差池,否则大逆不道。那些散孝的规矩太麻烦了,林林总总,从大到小,从至亲到朋友,每家老人去世都买来成匹的白布,七手八脚的做成白大衣,白帽子,长长短短的头巾……那些白布以前还可以做做鞋子,现在一点作用都没有了,有的人还没离场,随手就当垃圾扔了;也有因为少发一顶白帽子或白头巾,而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让亲情大打折扣。老人过世,尤其是大户大族的,人数太多,帮忙的人难免有差错。江南人家“散孝”简单而方便,除了死者的直系亲属一身白,其他的亲亲眷眷,只要带上黑袖套,腰里扎一根四尺长的白布条,像我们旁系亲友带只黑袖套,表表心意而已!这些行孝的行头是死者去世时,是由负责“一条龙”服务殡葬公司在布置灵堂时带来的,事主根本不用花钱买一寸布,不用一针一线,还可以回收,循环利用,绿色环保。
在我们老家,一旦得到老人去世的消息,那些与殡葬有关的生意都上门了,相互攀比,排场一家比一家大。记得小时候,哪家有老人去世,只请“和尚”做佛事放焰口,那时的“和尚”真是风光,佛陀似的口吐真言,吸引了全村男女老少的目光。大家济济一堂,在一片诵经中,与逝者做最后的陪伴,也许我们对佛教的敬畏和虔诚就是那个时候被潜移默化的。可是,现在“和尚”风光不再了,他们在里面放焰口做佛事,除了死者,一个观众也没有。与此同时,外面也开了席,那些善于表演的红白喜事的演员哭哭笑笑,你没唱罢我已登台,有的地方还表演艳舞,让人啼笑皆非。他们即兴表演,喧宾夺主,狮子大开口,点名道姓的要钱,弄得很多亲戚都下不了台。这种场景显然把丧事当成了闹剧,俗不可耐,烦不胜烦。在城里那些人是没有市场的,丧事从简,除了军乐队助阵外,死者才是真正的主角……
到了火葬场,为逝者召开的追掉会大同小异,但在我们老家有两种给予逝者的追掉会:一种是贵宾式的,礼堂布置的“高大上”;而另一种是平民百姓式的,相对低调而冷清。因为有了两种选择,主持追掉会的氛围有所不同,主持人的口气都不可同日而语。其实,不必如此,人生在世已经存在了太多迥异的遭逢,而死亡最为公平,不管这个人活着时多么地富有而神气活现,也不管这个人在世时是何等地贫穷而卑微,到了火葬场尘埃落定——再有人为的比次分别,显然有悖天理人情。
“子欲养,而亲不待。”农村人为了父母最后一桩事,子女们都舍得花钱,心理上得到安慰似的,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因为老人在世时,子女大多数没尽孝道。其实,对于老人活着时“常回家看看”,或者守候老人的身边尽孝,比死后花钱有意义的多;人都死了,即便为老人花更多的钱,那是做戏,除了哄鬼,更是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面前出风头,摆场子。大可不必,对老人真假孝顺,不是老人去世谢幕时一两场戏就可以掩饰的,人心自有公道在!有的兄弟姐妹,在老人丧事还没做完,又开始算经济账了,为了一点钱,死者还未入土为安,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所谓,“蛇死有人掏,人死有人烧。”老人去世,家人就开始物色请什么人帮忙——必须找八个适合的人抬棺,老家也叫“扶重”。这些人一般都熟悉殡葬的流程,大多数都是无偿帮忙的乡邻,而且被人家喊到必须去,因为被喊了不去,是“不作兴”的。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些村擅做“扶重”的人也开始见钱眼开,甚至故意刁难苦主,恨不得“吃拿卡要”。这显然有悖伦理道德,人都会老,会死,人人都需要抬棺人,帮助别人等同做了善事,何乐而不为呢!相对而言,城里倒“民风淳朴”了,八位抬棺人一人只给一包烟,饭后就离开了。
城里的丧礼简单又不失庄重,除了招呼自己的亲朋好友,几乎没要苦主操心。送别一个老人,所有参与者,最后只吃了一顿饭。而我们老家参加老人的丧礼,要吃上三天,以前为了填饱肚皮,而现在谁还会在乎吃喝,谁愿意将时间浪费在那些繁文缛节上?丧事从简,对死者终极关怀,让亲人化悲痛为力量。到了“五七”“六七”,在我们老家又要大张旗鼓的做一番佛事,城里人只请个“和尚”或“道士”,敲敲木鱼,超度逝者的亡灵,便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