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传承保护 描画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山西画卷”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近日,全国文物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太原落下帷幕。在这场被称作“迄今为止文物行业参与范围最广、参赛人数最多的职业技能竞赛”上,有来自全国的219位能工巧匠同台竞技,现场展示文物修复和考古探掘技术,最终74名选手获得了一二三等奖。
山西作为承办方,在高质量办好此次“国赛”的同时,也收获了不俗成绩——山西代表队获得优秀组织奖,4位选手分别获得各组别修复项目的一等奖,全面展现了文物系统的担当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专门阐述,明确提出系列新目标、新任务,为新时代文物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西坚决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文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悠悠云州,武周山南,绵延一公里的云冈石窟依山开凿,静伫千年,形成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1500多个春秋的时间跨度,云冈石窟饱经沧桑。为其“祛病延年”,任重道远。
“云冈石窟的保存环境是开放式的,不可能隔绝与外界的水汽交换,这给石窟和雕像留下了千年的印记,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伤痕。”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说。
走进云冈石窟,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对一处洞窟进行近景摄影测量、影像数据采集;洞窟里,高像素数码相机、站式扫描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器正在采集各类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石窟和雕像的细微损伤和潜在风险,有助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及时修复和隐患排除。之后,采集到的高精度数据和信息还将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数据库中“还原”云冈石窟,为石窟保护、修复乃至重建提供强大的数据和形象支撑。
这几年,云冈研究院不断加强石窟本体文物保护、洞窟病害调查、洞窟微环境监测等工作。“目前,洞窟石雕表面劣化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对石窟的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维护已成为工作重点。同时,我们在文物数字化、加强外援工程建设、文物保护法治化等方面不断探索,保护云冈石窟的事业迈上新台阶。”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介绍。
如今,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业务已覆盖石质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彩塑壁画修复、可移动文物修复、文物监测等多方面,并组成了一支山西文保行业的核心力量。2012年开始,先后完成五华洞窟檐建设、岩体加固、彩塑壁画修复等保护工程,被业内专家称为“穿越历史”的衔接性工程;数字化采集工程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数字档案”,采集工程已完成1/3,计划“十四五”期间全部完成;2021年,“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落户云冈,完成对大同、朔州、吕梁、忻州4个市共计109处石窟造像和摩崖石刻的田野调查工作……力争为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创造山西经验。
数据显示,山西不可移动文物在册登记数量为538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位居全国第一。现存古建筑28027处,也名列全国前茅。
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山西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必须扛好扛牢的使命职责。山西坚持保护第一,有效实施重点项目、重要改革、重大工程,文物支出从2011年的10.23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20.18亿元,其间,还争取到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4.56亿元。永乐宫壁画保护修复项目、平遥城墙保护修缮工程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得以实施,古建筑安全形势逐步好转,特别是国、省保古建筑基本无重大险情,古建筑保护工程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尽管文物保护经费连年增长,但对山西2万多处古建筑文物而言,仅靠政府的力量,依然难以实现对文物的全面有效保护。如何解决?
2017年起,山西在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率先推出“文明守望工程”,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养等方式,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经过6年探索,山西已有420余处文物得到了认养,吸引社会资金近4亿元。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意识不断增强,热情不断高涨,共保共享的合力正在形成。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级以下的地域空心化比较严重,再加上基层的工作环境、待遇等没办法跟一二线城市比,所以基层文物保护队伍总量少、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急需培养文物全科人才。”山西省文物局人事教育处处长刘刚认为。
以晋城市阳城县为例,该县文物保护中心在编人员只有5个,却要负责全县一千多处文物点的文保工作。人少,事儿多,还缺乏真正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实现从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的转变,人才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说,培养一批熟悉文物修复的人才迫在眉睫。
2022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计划在5年内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免费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委托山西大学培养。山西大学考古学(文物全科)本科专业由此而生。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该专业大一学生王非凡对即将开始的“陶器制作实验”实操课充满了期待。“4年免费培养,本科毕业即工作,有事业编制,加上自己对考古学也有一定兴趣,我觉得这个专业‘很香’。”作为第一批文物全科人才,本科毕业后,王非凡将回到家乡霍州市,做一名一线文保工作者。
为何划定5年招收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刘刚解释说:“我们大致估算了一下,一个县如果平均有5个左右的文物全科人才,加上原有的力量,基本上可以支撑起当地的文物工作。如果人员稳定,将能支撑起未来30年基层的文物保护工作。”
山西省免费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的举措,在全国尚属首例,是一种创新型的培养方式。“培养文物全科人才更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操,使考古方向的学生会发掘遗址、墓葬,编写发掘简报,文物建筑方向的学生可掌握建筑测绘,制定修缮方案,博物馆方面的学生能编写陈列大纲、布置简单的展览。”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书林介绍。
定向培养计划能够为县一级的文保单位输送一批文物保护人才,但如何将这些人才留下来,是从省到县每一个层级都在思索的问题。
“首先,我们希望能够逐步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其次,在未来5年期间,协调市、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在业务培训、科研经费上给文物全科人才和更多基层文保工作者一些支持。5年期满后,这些文物全科人才如果能取得较好的业绩,也有机会按照国家和省里的人员流动、选任等人才政策,获得更好的晋升空间。”刘刚说。
根据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全省考古工作的意见》,未来当地还将通过加强市县文物考古机构建设和职能配置,考古资源富集、任务重的县(市、区)优化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事业机构设置,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省级人才计划加强对考古行业人才支持等,来缓解基层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逐步推动建立与文物资源大省相匹配,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踩着青砖,从以永乐宫宫门为参照设计的古代宫殿式建筑入口踏入,参观者恍若置身700年煌煌官式建筑之中,一抬头,便可看到天花藻井,就如同来到千里之外的永乐宫。
2月5日,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观妙入真——永乐宫的传世之美”结束了为期128天的展览,共接待参观人数36万余人。此次特展全面展示了171件(组)传世精品,涵盖了永乐宫的建筑、壁画、雕塑等珍贵艺术,获得不少好评,并入选2022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现存1000余平方米元代壁画,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副研究员安海作为策展人,将本次特展的陈展特点放在了“沉浸式”“互动感”中,“展厅内的《朝元图》,运用3D打印技术,进行数字修复,将壁画上细微、精美的图案提取出来,通过投影和镜面的方式在展厅空间内营造出四周皆壁画的效果。”
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永乐宫壁画的数字化表达将文物与观众联系起来,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三清殿壁画采用AR技术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同时运用拍照识别技术,使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拍照、弹窗解惑的形式来识别、辨认所扫描的壁画人物。
用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呈现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是文博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山西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深化文物价值挖掘研究,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先后印发《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指导意见》《国宝级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方案》,起草《关于推进全省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努力释放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
4月1日,提升改造后的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展重磅亮相,共展出3431件(组)精美文物,其中1238件(组)文物是首次与观众见面。要说提升后的山西博物院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吸纳了近十年的最新考古发现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以文物组合的方式讲述三晋文化的博大精深。
山西博物院展览部主任马静介绍,升级后的展柜玻璃采用低反射玻璃,视觉效果近乎“裸展”。利用触摸屏、虚拟现实投影、微窗视听等数字多媒体手段,突破展厅空间局限,将不利于上展的纸质、壁画、古建筑、墓葬、遗址等类型的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复原展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仅有1座山西省博物馆。到2022年底,全省备案博物馆达到217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分别达到6、17、17家。11个市级综合型博物馆全部对外开放,大同、太原“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进顺利,全省主体多元、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不断完善。国、省保文物单位对外开放率超过30%;年办展数量增加到700余个,其中3个项目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两个项目入选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
这一系列统计数据的变化,得益于博物馆丰富陈列展览、深耕教育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探索数字传播的生动实践。如今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文化中枢阵地,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创新传播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人来人往中,彰显的是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喜爱,而博物馆树立的,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省份优秀的文化自信和骄傲。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山西将广泛凝聚起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力量,让三晋文物阐释再上新台阶、保护再上新台阶、利用再上新台阶,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彰显山西担当。
技于指尖,俯仰千年。 近日,全国文物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太原落下帷幕。…
“阳曲县作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启动区、核心区,太原市乡村振兴主战场,政策机遇好、区位条件优、发展空间广,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太原市“两会”刚结束,阳曲县就第一时间召开相关会议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谈到阳曲的发展思路时,县委书记李京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