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冤半世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的缔造者黎玉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山东党组织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积极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没有主力部队配合的情况下,山东省委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组织了十几个地区的武装起义。
起义武装在1938年年底统一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总兵力2.45万人,另有地方武装一万余人。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抗日武装,巅峰时期曾一度发展到5万余人,为山东乃至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山西是一个历史上名人辈出的地方,阎锡山曾对我党的两个山西籍名将和垂涎三尺,赞其为一文一武,可安天下。
(今山西原平)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崞县中学求学期间,黎玉就已经走上了革命道路。
发生后,黎玉积极组织领导崞中的学生参加示威游行、下乡宣传等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校内,他又和同学们成立“读书会”等进步团体,宣传进步思想,发表进步文章。这段时期,《宣言》等进步书刊,使得黎玉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加入了中国,曾任崞县中学党支部书记。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为方便开展工作,黎玉曾在上级指示下加入。不过,后来由于党支部的活动引起了
地方当局的密切注意,黎玉的地下党员身份暴露,不仅被开除出党籍,而且还在太原第一监狱关押长达一年之久。这期间,他跟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29年,黎玉考入北平大学法政学院,重新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此后,他先后辗转北平、天津、河北、唐山和冀鲁豫边区等地工作,并担任市、县委书记,巡视员,特委书记等职。这期间,黎玉为党组织的恢复和工、农群众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他日后主政山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34年初爆发的“开滦五矿总同盟3万余人反帝大罢工”运动就是黎玉担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时组织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纠集大批兵力进犯华北战略要地山东。随着军的不战而逃,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接连沦陷。
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山东党组织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积极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在没有主力部队配合的情况下,黎玉领导山东省委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发起了山东十几个地区的武装起义。黎玉还亲自领导了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延安派来的郭洪涛任书记,黎玉任副书记。27日,为统一指挥山东境内的八路军,各地区的起义武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
山东纵队成立的时候,下辖10个支队又3个团,总兵力2.45万人,所属地方武装约一万余人。这支庞大的抗日武装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为此延安方面应黎玉的要求抽调了大批军政干部前往山东。其中由统战工作出色的张经武担任山东纵队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江华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参谋长,并建立了司政供卫领导机关和各种工作制度。
为加强山东抗战力量,发展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又陆续抽调115师一部挺进山东,山东的革命形势迎来了迅猛发展。
1940年9月,山东纵队经过多期整军,已经发展到5.4万余人。此前,黎玉、为山纵的正规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山东纵队是山东地下党自力更生,土生士长发展起来的,军政素质和组织纪律无法跟历经过长征考验的115师相比,因此为了促进这两支主力部队的共同提高,黎玉从山东纵队一下子抽出3万人拨给115师。115师也抽调出2000名军事骨干充实山纵。山东纵队越来越迈向正规化行列,同时也为壮大主力部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3月12日,为实现山东八路军的统一指挥,山东纵队与115师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以罗荣桓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而为山东根据地的发展立下赫赫功勋的“老书记”黎玉则只担任罗荣桓的副手,这不免让很对人为其鸣不平。因为黎玉是山东根据地的创始元勋,为山东八路军的武装扩大和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山东军民心目中也拥有极高的威望,本是有望成为军区一把手的。不过,虽是副职,但是黎玉依旧兢兢业业,毫无怨气,配合罗荣桓,为抗战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黎玉历任华东局副书记、山东省主席、山东野战军政委、华东军区副政委等职。在职期间,他兼管财政、粮秣、支前等多项工作,
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战事,担负和完成了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线战事的胜利跟黎玉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却改变了黎玉下半生的命运,以至于让他蒙受不白之冤长达38年,此人就是饶漱石。事情是怎么回事呢?
1947年1月,饶漱石回到山东主持华东局工作,当时他担任华东局书记,黎玉则担任副书记。饶一回到山东就伙同康生对黎玉及山东地方干部就土改问题展开了严厉的批评,饶漱石批评黎玉推行土改执行的是富农路线。
黎玉按照《五四指示》的精神,领导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当时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饶漱石、康生却全盘否定了黎玉等山东地方干部在解放区做出的巨大成绩,最后反而给黎玉扣上了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富农路线和右倾机会主义等诸多帽子。
面对饶漱石的无端指责,很多山东地方干部为黎玉鸣不平。但是为了避免内部分裂,团结山东和华中两个地区的干部,以确保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黎玉默默地接受了不公正的批判 ,以牺牲个人维护了党的最大利益。
黎玉始终背负着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因而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历任第1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农业机械部第1常务副部长、第1机械工业部顾问等职,这些职位与黎玉在战争时期做出的贡献是极不匹配的,他本应担任更高的职务、得到更好的待遇。与主政山东时期相比,黎玉显得默默无闻。
1986年5月30日凌晨,黎玉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去世前的两个月,中共中央为黎玉在1948年所受的错误批判进行了平反,恢复其政治名誉。这迟来的时刻足足等了38年,生前得以了此一案,也是对老将军的告慰,是对其一生的肯定。总之,历史是公正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奉献一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