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原平——军人之乡、二十六位将军的故乡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战火曾经烤过的原野,坚强而真诚!
这块土地上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象李炀武、线娘娘等仙童圣女,也出现过象秦朗、杨沂中等文臣武将,既有能诗善歌的一代才女班姬,也有满腹经纶的晒书奇才郝隆:既有名震中外的高僧慧远,也有蜚声文坛的五伯英、张登瀛,更有一批象李毓珍、张文郁、西虹、李冰、红叶,康健等专家、教授、学者......
这是一块有着光荣传统的土地。抗战初年,就有两万多原平人参加了八路军,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前的历次重大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原平烈士有2700多名,涌现出象续范亭、刘子干等一批以身殉职,慷慨赴死的英雄儿女。
张培梅 (1885—1938)张培梅,字鹤峰。崞县(今原平县)中泥河村人。军事将领。
张培梅一生,戎马倥偬,宦海沉浮,每受命于危难之际。廉洁奉公,恬淡名位,治军严明,信赏必罚,性格刚烈的他在抗战初期出任第二战区执法总监期间,因李服膺、王靖国惩处不公而深感自责,服毒殉职。
张培梅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收养。在私塾读书时,尊师好学,尤其精研《周易》,19岁考中秀才。时值清政府日益腐败,外侮迭至,张培梅认识到只有武装斗争方能救国救民,于是投笔从戎,1905年考入山西陆军小学堂。1907年春,山西陆军小学堂选送成绩优异者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张培梅就在其列。在保定求学期间,张培梅加入了同盟会,并参与组建上谷同盟会,被推为上谷同盟会敢死队队长。1910年,张培梅在保定防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回到山西新军第二标(团)任哨官(排长)。不久,山西新军拟设模范队,培训下层军官,同盟会趁机安插力量,逐步掌握了模范队,张培梅任二标模范队排长,传播革命思想,积极从事反清活动。
辛亥太原起义前夕,张培梅与其他同盟会员一起策划起义之事,参与制定军事计划,太原起义军事行动基本上是按照张培梅具体计划进行的。在太原首义战斗中,张培梅 临阵受命代理队官(连长),率兵随二标大队攻打巡抚衙门,表现勇敢。太原光复后,为防清军入晋,张培梅受命前往河北省阜平县的龙泉关部署军事,不久又随统带(营长)张玉堂率兵到代州(今代县),消灭了盘踞在代州的大同巡防队。接着,张培梅随张玉堂兵出雁门关,拟直取大同稳定晋北政局,但尚未到大同,便遇清军重兵堵截。同时,东线清军入娘子关,太原也相继失守。在这种情况下,张培梅率部转而西向至保德,与北逃的阎锡山部汇合,曾随阎锡山在塞外转战数月。1912年三月,张培梅与阎锡山一同回太原,升任团长。
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古在沙俄的唆使下,趁机宣布独立,并在沙俄支持下举兵南侵张家口和归绥。内蒙古一些王公贵族也趁机叛乱,攻城略地,烧杀抢掠。北京政府派兵平叛,山西都督府也派遣张培梅北征。1913年,张培梅率军向绥西的山西军防地开拔,刚到包头,听说距包头西北 200多里的麻忽兔友军被围甚急,便说服部下,亲自率军日驰夜行赶到麻忽兔,一鼓作气歼敌千余,迫使敌军退集百灵庙(今内蒙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旗),不敢轻易南下,归绥战局稍转危为安。此役张培梅以战功卓著升任旅长。
是年冬,蒙军从后套自西而东,围攻五原,进占大佘太,威胁包头,绥西又陷危局。张培梅又率领健旅,大败蒙军,收复大佘太,驻节五原,肃清后套蒙军残匪,又协同友军攻克蒙军盘踞的百灵庙。自此,南侵蒙军攻势稍止。1914年春,张培梅回师太原,随即以少将参谋名义,解甲归里。
在一年多的征蒙作战中,张培梅有勇有谋,每战必身先士卒,多次克服险情。一次,张培梅率一团士兵抵挡数千敌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张培梅派数十人潜至敌军背后山上,将树木伪装,又故意打枪诱敌。敌人闻声远望,见满山尽是军队,慌忙掉头全力攻夺山头,张培梅又派数十精锐尾随其后,痛击敌军,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敌人不明真相,很快被全歼。又一次,张培梅率部与蒙军鏖战,士兵们一天没有东西可吃,他便亲自冒险到村子里寻找食物,回到阵地后先分给士兵吃,自己吃在最后。士兵们感动之余,全力投入战斗,很快取得胜利,并为以后的征蒙战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7年,张培梅出任阎锡山都督府参谋长。五月,西安警备司令郭坚受陕西都督陈树藩唆使,率兵东渡犯晋。张培梅受命任晋军总指挥,抗击郭军,经两个月交战,将其击败。七月,张培梅又以晋南镇守使驻守平阳(今临汾),绥靖地方,提倡实业,兴办学校,还曾亲自担任平阳某校体育教师,以军队严明纪律管理学生,鼓励学生强身勤学,为国效力。1924年,张培梅调任正太铁路护路司令,驻防石家庄,收到家书也不启封,专心任职。1926年四月,冯玉祥国民军在奉系张作霖和直系吴佩年的联合压力下,被迫退出北京,西走归绥。阎锡山与奉直两系联合,拟定晋军兵出大同袭击国民军后路。五月,国民军西路与晋军在丰镇、柴沟堡(今河北怀安)一线拉开战幕。此时已调回山西的张培梅亲随阎锡山到大同督战,并到前线视察,后晋级中将。
1928年九月,绥远改省前夕,阎锡山以张培梅威名素孚,众望所归,委以绥远都统职。但张培梅却以“无德又无才,尤无功”为由,坚辞不就。张培梅秉性刚烈,遇事常与阎锡山有争执,更与阎锡山身边阿谀奉承之徒不睦,于是二次解甲归里。
张培梅家世耕读,从小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在外任职亦不追求奢侈豪华,退居故里更是衣食住行一切从简。他还经常躬亲稼穑,亲执犁锄,俨然一位老农。平时除用心研读兵书外,张培梅还特别注意身体素质的锻炼,每天鸡鸣即起,绕村步行十几里,风雪无阻。盛夏,赤臂迎坐骄阳下,严冬,疾步驰行雪地中。有人不解其意,问他何不安于享受,自找苦吃,张培梅回答道:“强邻压境,国难方殷,卫国抗战,正需军人,吾军人也,平时若不习于寒热饥渴,则战时何以胜敌人?”“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后,张培梅愤慨之余,更专心研探兵书,以求克敌制胜之法。
抗战全面爆发后,平津很快陷落,大同失守,晋北岌岌可危,张培梅遂向阎锡山上书请战,阎锡山以其治军有方,执法如山,在军中很有威望,委以第二战区执法总监重任。张培梅上任后,随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行营由太原移往抗日前线的代县太和岭口,在前线见到了周恩来等中共人士,听取了中共对抗战的意见。同时,他又与援晋中央军司令、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磋商兵略,认为敌我兵器优劣悬殊,欲要胜敌,士兵必须殊死效力,战术上则应多采用夜袭战。作为执法总监,张培梅组织执法队,在各个战场督饬军队作战,严肃军纪,凡私自撤退者就地正法。雁门关、茹越口失陷后,繁峙代县告急,张培梅绕道返回太原。此时,前线紧张,后方恐慌,溃兵散卒劫掠扰民,张培梅一面严令第19军军长王靖国在崞县死守,堵击日军,又与原平守将姜玉贞亲谋坚守计划,一面严厉惩处代民将士,安定后方秩序。
11日初,忻口、太原相继失守,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行营撤至临汾。张培梅与赵戴文坐镇隰县,督军御敌。1938年二月,日军大举进犯晋西,王靖国奉命据守隰县以北之石口镇,张培梅亲往前线商谈军务,并要王靖国坚守三日,结果第二天王靖国就擅目放弃石口防线,导致晋西各要隘相继陷落。张培梅为此大怒,一定要按军法从事,处决屡次违反军令赔误战机的王靖国,但王靖国是阎荡山的亲信,在阎锡山的庇护下早已逃之夭夭。张培梅一向以赏罚严明而闻名军中,抗战以来,督师作战颇有成效,但上年第61军军长李服膺因故战败时,张培梅认为李服膺本人无罪,要求从轻处理,结果还是被阎锡山判死刑;如今王靖国确属死罪,阎锡山却百般袒护,使之得以逃脱,张培梅气愤不过,认为自己身为执法总监,然罚不严,赏不明,不能执法于辱命之士,便是失职,无颜再见军中将士,便于1938年 2月25日中午借故支走身边随员,又给阎锡山写了一封告诫信,随后服毒自戕。当随员发现后,曾请赵戴文前往劝进解毒药,但被张培梅拒绝。第二天,部队由隰县午城镇移抵大宁县,张培梅于当日上午在大宁县城身亡,时年54岁。
张培梅一生,戎马倥偬,宦海沉浮,每受命于危难之际。廉洁奉公,恬淡名位,治军严明,信赏必罚。在抗战初期军队大多抗战不力的情况下,张培梅能亲上前线,严厉督师抗战,实属难能可贵。
弓富魁 (?—1938)陆军中将。山西原平人。早年入胡景翼部,参加了北京政变。历任国民军第二军骑兵旅旅长兼步兵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军第四军副司令、国民联军最高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国民军第六军军长、孙良诚部第二路军司令等职。1938年3月在西安病逝。
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央苏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二支队支队长,红四军第二十九团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前敌指挥部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晋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第五小组中共代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
张中如 (1919—) 山西省原平县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国,同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文水县游击大队训练班副主任,山西战地动员委员会游击 第三支队中队长,游击第一支队连长,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三十六团连长, 工卫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二十一团营长,晋绥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十一旅参谋长, 西北军政大学晋绥分校副教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情报部处长,外国语文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国防部外事局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总参谋部二部政治委员,部长,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廷桢 (1909—1983) 山西省崞县(今原平)人。一九三一年参加组织原平省抗日义勇军.一 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山西原平县组织委员,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教导大队总支书记,政治处组织股股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办公室总支书记,中央教导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延安中央警卫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委员, 北平市公安总队总队长,政治委员,中央公安纵队第二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公安警卫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兼干部部部长,北京卫戍区 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树帜:原平文殊庄村人(1881年-1946年)曾任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帐监主任
张工,1935年7月生,山西原平人。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华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61年12月加入中国。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衔。
1998年晋升上将军衔。 1952年6月起先后在华北军区后勤部油料部、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部文化补习学校任文化教员,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秘书科秘书,1967年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科长,1972年任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处科长、副秘书长,1982年任组织部部长,1985年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1990年4月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92年11月任成军区政治委员。1993年12月至2000年6月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是中共第十四、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续范亭,名培模。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县)人。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两次入保定军校学习。1924年后,任国民军第3军第6混成旅旅长、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
1927年任联军军政学校校长,后在西北军中长期任参谋长、总参议。“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呼吁团结抗日。1935年在南京参加“五大”时,因抗日的呼吁不受采纳,为抗议不抵抗政策,到南京中山陵剖腹明志(遇救未死),并留下《敦促抗日绝命书》、《祭总理文》和《绝命诗》等文以明心志,此举成为激发全国抗日救亡情绪的重要事件。
1936年续范亭参加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后期,周恩来主动约见续范亭,进行了长时间的富有成果的交谈,成为续范亭一生中的分水岭,他首次接触中共领导,并在的指导下,以一个新的革命战士的身份,踏上抗日救国的征程。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与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39年,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密谋消灭晋西北抗日武装时,他亲赴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通报情况,研究对策,并参与指挥反击顽固派军队的临县战斗。1940年任新军总指挥、八路军晋绥军区副司令员。
剖腹事件后,续范亭体质一直很差。1940年夏,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后,日军疯狂地报复“扫荡”,续范亭率机关奔走转战,结果病倒。中共中央得知后,于1941年春将他接到延安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经检查发现肺部已大部溃烂。在延安养病期间,像小学生一样努力学习革命理论,曾在诗中写道:“大文如大餐,丰富复精美,使我饥肠人,欲罢不能止。”同、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身卧病榻,仍然战斗不息,不遗余力地利用自己特有的身份和影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对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
1946年冬延安疏散,亲自到医院劝续范亭转移。翌年,他移居山西临县,病势恶化时他致信中央请求“如承追认入党,实平生之大愿也”。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在山西临县与世长辞。次日,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发出复电,追认他为中国正式党员。电文中表示:“范亭同志在弥留之际,遗言要求加入中国,革命忠忱,令人感奋。本党决定接受范亭同志要求,追认为本党正式党员,并以此引为本党光荣”。
徐永昌 将军,八年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军令部长,1945年9月2日代表中国,到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与美、英、苏等9国代表签字接受日本投降书。签字后,经过深思,他说:“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1950年进而感言:“中国必须经过一位有德有才的总统,任满做了平民,而仍能自然的享受到人生幸福自由,给那些愚迷的野心者看看,观感所及,以后国家才有进步,中国人的人格才能普遍提高。”他主张自固吾圉(yu,音语),改良政治。这真是找到问题的根子。
去台湾的崞县赵正楷先生(1902-1996),1991年曾寄我他采访编写、台北山西文献社出版的《徐永昌传》,约30万字,摘要以飨同好。有些赵先生不便明言的,也作了补充。
徐永昌先生(1887.12.15-1959.7.12),字次宸,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人,曾任国民军第三军军长,国民革命军北方军东路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十二路总指挥,绥远、河北、山西省主席,南京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军令部长,代表中国於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接受日本投降。嗣任陆军大学校长,代表,国防部长,咨政。先生信仰孙中山先生,以“少言勿怒”自持。公忠为国,纯正清廉。沉默不矜,推功远权。事人忠,律己严,造诣深,所见远。大勋在国,盛德长昭。著有《徐永昌将军求己斋回忆录》。(参照台北《山西文献》2004第64期135页)
徐永昌上将光绪十三年十一月一日生于山西省崞县沿沟村的贫寒农家。母亲赵氏,父亲徐庆四十四岁获此麟儿,心劲儿大增,决意携家带口出雁门关,到大同求生,到鼓楼西街粮店当了磨倌。此时永昌尚在襁褓中。全家三口的温馨日子不到一年,赵氏就病死了。朋友给徐庆介绍了寡妇张氏,还带来与前夫所生二女一子,大哥、二姐改姓徐,长女已嫁,曾乳哺永昌,有“姐姐妈妈”之称。大哥吉昌长永昌十岁,彼此十分亲热。永昌七岁入塾,读完四书,家遭变故,五经未读遍就辍学了。二姐病死,大哥在城上做工,坠城身亡,大姐病死,继母经不起打击,在光绪二十六年夏天去世。本来病弱的父亲不能正常出工,生活大成问题。秋天,父亲买回几袋山药蛋,命永昌往屋里搬,说:“这就是我们父子俩一冬的口粮啊!”不料到十月,父亲也撒手归天,他受刺激一度昏厥。邻居帮他掩埋了父亲,他拣了块赭色石头埋在父亲墓前,作为标记。
这年慈禧扶植拳乱,招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毅军总统(军长)兼武卫左军总统宋庆,率部护驾,十二月到大同。一个营底(营本部)驻曹叔店内。师爷(书记官)徐椿龄老先生是营口人,很爱喝茶。因士兵初到此地,贪着出玩,加之老先生年近五十,尚乏子嗣,呼茶唤水,往往无人应声。永昌不忍,常为老先生提水泡茶。老先生喜其诚实勤谨,又怜他身服重孝,向店东打听清他的身世后,就问永昌:“你愿意跟我走吗?”永昌回答:“愿意。”于是在营部给他补了个名字,幼不成兵,也无力作夫,只是在徐师爷身边执勤而已。永昌随营底移阳高,到崞县,过韩侯岭,渡黄河茅津渡,走怀庆,经彰德、赵州、保定,宋庆部于銮驾回京后,即驻通州。永昌一年多间,走三省数十州县数千里。到通州后,他补了一名夫,照顾马匹。常于夏天午休时到四野无人的溪边将衣裤解下洗净,在石板上晾干。官长常示范说:“徐永昌是发一套服装的夫,却比你们发两套服装的兵整洁得多!”年底补为兵。20岁时,文案何毓淮,为他买了匹私马,加入马卫队,到哈尔滨剿匪。他第一次参加作战,所在部队就将六七十人的一股土匪剿灭,擒获十余人。
“俺们想啥他想啥,俺们忙啥他忙啥;俺们赤脚进地,他也赤脚进地。玮珍当大‘官’了,但本色没有变。从他身上俺们真正明白了啥叫‘三个代表’。”6月8日,记者一进入原平市南阳村,乡亲们便伸出大拇指夸赞回乡务农的老将军王玮珍。
王玮珍是原新疆军区副政委,南阳村人,18岁时参军,戎马生涯42载。从士兵到将军,他经历了多次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为祖国边防建设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将军奉献岂止在战场。2000年12月1日,王玮珍将军退休后,便毅然回到了他阔别多年的故乡。
有人问将军:“您为啥不在城里享清福,要回乡下找苦吃?”将军坦然地回答:“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回来为的是进一步完善自己当农民的整个过程,从感情上、作风上、思想上回归农民;同时,更为的是在我的有生之年为家乡发展出点力,尽点心。”
将军回到家乡,遇到乡亲们家里有急事、难事,他准要前去帮忙。一天晚上,年过八旬的村民王开生疝气病复发,疼痛难忍,一夜未眠。次日清晨,将军得知开生老汉病情后,送病人到原平市医院,帮助办理住院手续,付款为其做了手术。遇到谁家劳力短缺,将军总要带人前去帮忙。去年一春无雨,6月的一天下午,村民王高田冒着瓢泼大雨引洪浇地。将军也来参战。高田生怕大雨淋坏了将军,推推搡搡要他回去。将军急道:“过去枪林弹雨都不怕,还怕雨淋吗?快抓紧浇地吧!”他们在泥水里赶着水头,直到把地全部浇完。
回乡前,王玮珍喜欢吸烟。回村后,他看到有的乡亲生活还很困难,感到吸烟既影响身体健康,又是一种浪费,干脆戒掉了。他说:“我想把省下来的钱给全村50个老弱病残,每家一年拉一车煤,送一袋面,给几十块零花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镇、村干部对记者说,将军回村以来,一直思谋着如何帮助父老乡亲寻找致富门路,尽快过上好日子。他家的东邻是一户养鸡户,以前存栏鸡百十来只。去年,村里电网改造时,邻居家想抓住机会扩大养殖规模,苦于缺少资金,难圆其梦。将军知道邻居的心思后,主动送钱上门,帮助架电线,建鸡舍,买饲料。现在,这家专业户养鸡突破了千只。更令邻居不好意思的是,鸡多了,苍蝇也多了,噪音大、异味重,影响了将军的正常生活,邻居几次上门道歉。将军幽默地说道:“这没啥,听听鸡叫,闻闻臭味,赶赶苍蝇,这才是咱真正的农村生活。”
南阳村的大蒜味道上佳,在雁门关一带小有名气。但由于没有打开市场,销路一直不畅。将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去年8月的一天,他用车拉上乡亲们的数百公斤大蒜,赶到代县城里叫卖。几位妇女见将军不像个庄稼人,笑道:“这个老头真奇怪,开着小车把蒜卖!”将军笑迎过去,热心给他们讲述南阳大蒜的特色之处,很快吸引了一大堆顾客。由于“宣传”到位,试卖大获成功。半天下来,几十捆大蒜销售一空。
后来,将军又自筹资金,承包了村里的15亩土地,开始建设一个小型种植、养殖农业科技示范园,并打算聘请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作顾问,引导乡亲们调整产业结构,走科学种田之路。
解甲归田诗意浓。回到家乡后,王玮珍将军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人,满腔热情讴歌火热的农村生活。将军在已出版了《白头草》、《解甲集》两部诗集后,一年多来,又写下了100余篇、约10万字的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诗歌散文。
王恭:原平北庄村人(1917年-1994年)曾任后勤部副部长宁夏军区副司令员
吕义山:(公元1912~1991年),山西崞县人(今山西原平)。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1935年加入中国。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秘书,三五八旅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政治教育主任,政治处主任,旅直属政治处主任,旅供给部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三五八旅供给部政治委员,后方留守处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一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第一处副处长、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干部局副局长、局长,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
刘学基:山西原平人,生于1928年。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7月加入中国。任晋察冀野战军1纵队连长,66军警卫营副营长。全国解放后,任66军团长,北京军区工程兵1工区参谋长,青海省军区参谋长。1983年任宁夏军区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服膺,字慕颜,又名兴菴,崞县(今原平市)兰村人,早年从军跟随阎锡山,官至军长。民国二十六(1937)八月李奉令率六十一军,于天镇抗击日军进犯,浴血奋战十天之久。在接到闫下令撤退的电报后,李率部撤出防线,天镇失守。由于民众怒起谴责闫锡山消极抗日,闫为了推卸责任,解脱自己,竟密令将李服膺扣捕关押,未经正式军法审判,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年仅47岁。时任二占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的傅作义,曾痛惜地说,盘山失守“怎么竟把罪责全落在李军长一人身上,真是可恨、可惜又可叹!”“他虽然牺牲了,但是,是有代价的!”
李服膺将军确是原平乃至山西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纪念碑当属文物来保护,尽管碑已残破,尚可粘接。希望文物管理部门予以关注。 在新楼巷中段路旁一堆盖房用的基石里果真发现了这通碑。碑身已碎作4块,还有碑顶和两块雕镂精美的抱住石。四下观察又看到了断为三截的楹柱,分置在三户农家的门侧当作歇脚石。几位热心的妇女帮助找来两根橇棍,我们费劲儿地翻过一块较小的残碑,擦去泥土辩识字迹,方知此碑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记载着李兴教办学的事迹。立碑人是其部下及亲朋乡民。碑顶正面向上镌有篆文10字:李太公兴菴先生纪念碑。有一根楹柱顶部稍损,字是苍劲的魏碑体,写有:殿祝永存雨语如闻鹏举训。另两截因垒放齐整不便挪动,况且我们也已累得气喘吁吁,只好作罢。据一位老者讲:此联是由当时的省政府主席赵戴文撰,“黄河以北第一支笔”赵铁山书,此碑原来立在火车站附近,建有碑亭,很气派,说不清何时何故成惨状。
兰保景1935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原平市兰保景:。1949年9月参加工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任公务员。1951年7月考入华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毕业后在部队历任连队文化教员、正副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长、营教导员,大军区报社编辑、记者,军政治部宣传处长、组织处长、副主任。1985年4月任天津警备区政治委员,1990年4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1994年1月任南京军区副政委。八十年代先后在解放军政治学院高级系、国防大学研究系进修。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他是中国第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五大列席代表,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黄乙俊同志是山西原平人,1 9 3 8 年走上抗日救国革命道路,1 9 3 9 年加入中国,1 9 4 0 年后曾任班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县大队副政委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功勋。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副教导员,旅政治部总务科长、科长、教导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干事等职,参加了石家庄战役、应城战役等,多次荣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军保卫部副科长,兵团保卫部科长,中央政法干校学员,华北区保卫部副科长,北京军区保卫部科长,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保卫处处长,北京卫戍区后勤部政治
委员,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卫戍区顾问等职,为保卫首都,维护部队和地方的安全稳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期间,他对、“”反革命集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保护了一批领导干部和劳动模范。
傅全有(1930.11 )汉族。山西原平人。1947年8月加入中国。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大专学历。上将军衔。1946年10月参加八路军,任晋绥军区独2旅战士,第21团4连副班长、班长。1947年10月任西北野战军独2旅21团4连副排长、排长、5连副连长。1948年11月任第1野战军第3军7师21团6连连长、4连连长。1951年4月任陆军营参谋长,副营长,营长,师教导营营长(副团职)。1958年3月为总高级步兵学校学员、军事学院合成系学员。1961年2月任陆军团参谋长、副团长。1965年10月任陆军师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师长(1973年8月-1974年7月在军政大军高级系学习)。1978年5月任陆军师长(1979年2月-1980年1月在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80年任陆军军副参谋长、参谋长。1983年5月任陆军军长。1985年6月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90年4月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92年10月任中共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93年3月起)。1995年9月任中共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长、部党委书记。2002年11员-200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8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12届(1985年9月增选)-15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陈民山:原平人(1931年- )曾任海军副司令。1946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加入中国。参加了晋北、西南等战役。1954年后,任办公厅卫士长、警卫副官。1956年毕业于第三海军学校。后任海军舰艇中队指导员、大队参谋长、大队长、支队长。1978年入军事学院学习。后历任海军舰队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常志义:原平新华街人(1918年- )曾任国防科委第十研究所院院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