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大力挖掘文化资源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新华社太原5月23日电(新华社记者高风、王菲菲)布展紧锣密鼓,招商有序进行……连日来,山西正在为6月底举办的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做准备,举办文博会也是这个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又一举措。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享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大力挖掘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百姓得享丰硕的文化果实。
这是一份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成绩单:年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23亿元增至2011年的68亿元,利润从3800万元增长至4.33亿元,增长11.4倍。成绩单的背后是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
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山西确定了领导决策驱动、政策保障驱动、舆论造势驱动、监督检查驱动“四轮驱动”模式,制定了“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会展集聚、大服务引领”的“五大战略”,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578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核销事业单位编制15100余个。组建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演艺集团等六大集团,全省文化产业驶入了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380万元,占GDP比重达3.4%。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序前10名中,山西位居第二。
2012年,山西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这是该省近3年连续4次受到中央表彰。
“目前,山西基本实现了演艺产业布局、剧种科学保护和演出市场的初步调整;基本形成了国有、集体和民营院团竞相发展,大剧种小剧种平等竞争的局面,达到了出人才、出作品、出活力、出效益的目标。”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说,下一步还将组建山西体育产业集团等四大集团,形成以十大旗舰文化产业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文化晋军”发展新局面。
“人生如戏,唱不完的故事;戏如人生,道不尽的风流……”舞剧《粉墨春秋》的大幕徐徐合上,悉尼歌剧院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2012年《粉墨春秋》代表中国担纲“中澳文化年”闭幕式演出时的情景。“一场规模宏大,融合京剧和令人震撼舞美的舞剧,让我们想起歌剧大师韦伯的作品。”作为首部中国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歌剧厅演出的民族舞剧,海外媒体给予极高评价。
在文化体制改革春风下,山西文艺创作迎来一个又一个高潮。《立秋》《一把酸枣》《走西口》《傅山进京》《解放》《大红灯笼》6大精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粉墨春秋》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1-2012年度资助剧目。
“这些作品形式多样,既有话剧、舞剧,又有晋剧、说唱剧;院团所有制也是多样的,既有院校,也有省级和地市级院团,还有民营院团,可以说是全面开花。”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谢玉辉说。
一个内陆省份何以能有6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数量位列全国前列?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赵银邦说:“省委、省政府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抓文化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对文艺创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
继6部精品剧作之后,山西又创作了一批新剧目,舞剧《千手观音》成为2011年国家大剧院的开年大戏;蒲剧《山村母亲》、上党梆子《西沟儿女》双双进京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展演”;交响京剧历史剧《知音》获得第六届全国京剧艺术节银奖;《喝彩中部》《走向辉煌》《中博记忆》《幸福山西》等主题晚会,赢得好评。
“这些艺术产品的不断涌现,标志着山西艺术精品创作迎来了新的高峰期、高产期和超越期。”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艳芳说。
为让群众共享成果,山西首开“政府掏钱买单,百姓领票看戏”的先河。一支支“送戏下乡”小分队活跃在山西的农村和基层社区;一场场精彩剧目呈现在三晋大地的山庄窝铺、田间地头;一位位梨园名角走下舞台,来到群众身边。
在各个地市,文化惠民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2008年10月,晋城市启动了“文化低保工程”:把市农业局确定的贫困村、民政局确定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享受文化成果确有困难的行政村和农民工列入文化低保范围。以政府买单、群众免费享受的形式,为文化低保对象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为低保村建一所“农家书屋”、每年送一场戏或晚会和12场电影,给低保人员每人发放20元的购书补助卡,为农民工建起文化活动室。
“目前,山西已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覆盖,五年完成了前十五年的建设任务,成为山西文化工作发展最好、进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历史时期。”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李歆说。
煤炭大省山西,以转型跨越的科学实践,奏响了一曲文化交响。